- 相關推薦
自主創業喧囂過后是成熟
2003年以來,隨著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隨著國家和政府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鼓勵和號召,一股“大學生創業潮”在各地陸續掀起。從這些朝氣蓬勃的創業“先鋒”身上,我們欣喜地發現,今天的大學生變得更加務實,大學生創業領域也更加廣闊。 從激情走向理性從單一走向多元新一輪創業,平靜中前行 2004年1月9日晚,中央電視臺《半邊天》欄目舉辦的某頒獎晚會上,來自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等8城市的8位風采女性獲獎。當獲獎者24歲的王旭上臺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位出生于城市的姑娘,畢業后卻放棄城市優厚的條件,甘愿到艱苦的農村,用所學農學知識培育良種豬,在網上被認為是“最酷的”。 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食品專業的王旭走上養豬路,離不開男友龍波的引導。同為川農大學子的龍波學的是管理專業,大學期間他在對雅安市郊區的調研中發現,要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必須讓農民盡快接受科學的養殖、種植方法。為了這個理想,他倆在讀書期間自學相關知識,畢業后打工積累資金,最終于2002年12月新都區龍安鎮海源村建起了兩個可以供養30頭“普蘭克”高產黑母豬的種豬場。他們飼養的豬仔好喂、健康、長得快,受到了當地農民的歡迎。回顧自己的“養豬路”,王旭和龍波深感艱辛但又無比充實。 像他們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鄭滋安,2003年畢業于浙江萬里學院。近一年來,這位年輕的創業者,與自己歷盡艱辛創辦起來的“寧波東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一同在市場的磨練和考驗中艱難卻又堅定地前行著、成長著。 谷亮,成都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畢業生。今年2月,他終于為自己的一項印刷耗材發明找到了資金,一家名為“富生實業有限公司科技發展分公司”的企業即將開張。谷亮作為發起人,以技術參股,主管生產和技術。 …… 在高校負責就業指導工作的郭朝暉長期關注大學生創業。她認為,今天的大學生創業正在進入一個理性、務實的發展期:1998年從清華大學興起的第一輪“創業潮”的特點是起點高,風險大。像清華大學視美樂公司的“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技術曾獲首屆全國大學生科技創業大賽一等獎,并以此得到了上海第一百貨公司250萬元的風險投資。然而第二年由于沒有得到二期投資,最終只好將技術賣給了他人。“相對而言,自2003年以來掀起的新一輪‘創業潮’則有所不同,大學生變得更務實,這是從觀念上發生的最好轉變。” 華東師大一項對上海部分高校學生的創業調研表明,目前的大學生擁有較強的創業意識,77.6%的受調查學生表示會考慮自主創業。對于創業時間,10.6%的學生選擇“在大學期間”,21.3%選擇“一畢業就創業”,45.7%選擇“畢業后工作幾年,積累一定經驗和社會關系再創業”。有46.2%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創業的優勢在于“大學生在這個創新的時代更容易走出一條創業之路。”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今天的大學生面對創業,不再單一地追求高科技,而是根據自己的特長,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不僅有高科技方面的,也有服務領域的;有第一產業的,也有第三產業的。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都承載著年輕創業者的光榮與夢想。 啟動資金短缺創業教育缺席“第一推動力”在哪里 “大學生創業最缺的就是資金!”當記者采訪谷亮時,搞了七八個發明、獲得了五個專利項目的他脫口而出。僅為了申請5個專利,谷亮就用去2萬多元,除去父母的支持,就完全靠自己打工賺錢補上了。幸運的是,在市場中折騰一番、三次為他人“打技術短工”后,谷亮終于實現了創業夢。 相關調查也顯示,有四成大學生認為“資金是他們創業的最大困難”。當被問及創業資金從哪兒來時?45%的學生會“向銀行貸款”,15.6%的學生“向父母借”,15%的學生考慮“利用創業基金”,3.8%的學生表示會通過“風險投資商”籌措。 “其實,如果能爭取到風險資金的支持則要好得多。”復旦大學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主任許玫向記者介紹了復旦與金棕櫚公司以及上海社保局開業指導中心聯合為創業學子提供創業場地、風險啟動資金,幫助創業者尋找“第一推動力”的成功經驗。 一位投資專家認為,大學生創業時,風險資金的注入可以大大加快產品向市場的轉化速度,并且引入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從而降低創業的風險。 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林溪石也十分贊成吸納風險資金。他認為,特別是那些在高新技術領域創業的項目更需要政府和社會為他們提供有力的風險資金保障。 資金短缺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大學生創業正面臨著公眾認可度低的境況。 谷亮的“無水氯化鎂制備工藝”曾獲全國第二屆大學生創業大賽銅獎。現在無水氯化鎂的市場價是5500-6500元/噸,而我國西部某省有大量的水和氯化鎂,才50-60元/噸,運用其工藝處理,水和氯化鎂脫水成本只要1300元/噸,利潤是巨大的,但就是沒有企業相信他的計劃。谷亮感嘆,如果是專家、教授做出這樣的成果,企業就不會懷疑其真實性了。 “大學生創業‘可信度’差的原因還在于現在投身于創業的大學生還不多,如果越來越多優秀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業熱潮中來,形成一股創業涌動、精彩紛呈的合力,那么其社會影響力無疑會大得多,得到公眾認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鄧教授告訴記者,大學生創業最困難的就在于獲取到“第一推動力”,這包括幾大方面——資金、人際關系、市場競爭、經驗和社會的認可等。 確實如此。創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能否成功,有眾多因素在起作用。在這諸多的“第一推動力”之中,還有一個更本源的原因——創業教育的缺席。 長期以來,我們傳統的教育,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尋找一個職業,而不是增強他們獲得自我就業的潛能。雖然我國1991年就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了就業創業教育的試點項目,但由于種種原因,這項實驗未能推廣和堅持下去,因而沒能成為全國教育改革的主流。 然而,近年來出現了令人欣慰的新氣象:兩年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業管理培訓學院正式成立;復旦大學創業教育系列培訓將于今年4月正式開講;江蘇大學通過大學生創業學校開展創新講座、創業策劃培訓;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女大學生創業培訓營”……這一切都在顯示,創業教育正悄悄走進大學校園。 政府社會齊努力軟硬環境已具備創業之路,就在你腳下 面對大學生創業,高校如何辦?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基本上所有的高校對此都明確表示支持。這種支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造“軟”環境,二是打造“硬”環境。 “軟”環境的打造主要靠創業教育。1998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上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為了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主要關心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要使高校畢業生“不僅成為求職者,而且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今年年初以來,全國工商聯與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出通知,以“創業精神與實踐”為主題,在高等院校開展“中國民營企業家創業論壇”活動,以民營企業家現身說教的形式給予高校學子最生動的啟迪。 在東南大學學生處副處長李鑫看來,“通過進行規范的創業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但我國高校目前還比較缺乏正規化、制度化的創業教育,有必要將其納入正常教學軌道。”專家認為,創業教育師資專業化已成為一種趨勢,學校應該考慮按比例引進或聘任工程技術和科研類人員、經營類人員、法律類人員、企業類人員、社會學類人員,以組成有良好結構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相對于“軟”環境,建設好“硬”環境更不容易。電子科技大學歷年來大學生創業屢出佳績,與學校提供較強的財力支撐是分不開的。據介紹,該校去年即已設立了50萬元的“創業基金”,目前正在與有關企業商洽,積極籌辦更多的創業基金。 除了學校創業教育的支持之外,歷年的“挑戰杯”創業大賽也成為眾多學子成功創業的起點,而各種形式的創業者協會也可以成為學生創業的行動源泉。2000年6月,成都理工大學成立了西部地區首家創業者協會。三年多來,該協會一直保持有百名左右的核心會員,活動十分活躍。協會現任主席高玉華自豪地說:“我們的創業者協會將自身社團作為自己的創業‘企業’,運用專業管理知識,在會員制度、組織機制、工作活動機制上系統探索,潛心研究,以企業化思想建會,三年有成,現在我們的很多模式已被兄弟院校同類社團借鑒。” 良好創業環境的創造還在于提供一些鼓勵性的利好政策。為此,教育部對正在涌動的大學生創業潮予以肯定,并且出臺了相關政策推動、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也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排除一切政策障礙。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先后為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出臺了有關優惠政策。各省市,無論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還是中西部、東北等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創設環境,為大學生創業助力。 “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對點燃年輕人的創業激情、取得創業的成功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有關法學專家對此充滿信心。 沒有學生創業就沒有美國硅谷。大學生創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早在20世紀末,有關專家就曾作過這樣的預測:“21世紀全球有50%的大中專生要走上自主創業之路。”大學生在創業中能夠激發出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外在的困難只是一時的,而希望卻在創業中不斷積攢。 觀念,與時代一起改變,與新生力量一起前行。路,就在你我腳下,走的人越多,路會越寬。
【自主創業喧囂過后是成熟】相關文章:
喧囂的作文05-31
自主創業勵志語錄03-09
喧囂的優秀作文07-26
面對喧囂作文10-28
自主創業申請書05-10
自主創業計劃書01-02
遠離城市喧囂語錄10-20
自主創業項目計劃書08-17
面對喧囂作文11篇06-06
喧囂的作文(通用49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