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時教育也無痕
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學生沒有擦黑板。對此,我們一般叫學生擦掉后再上課,可是有的教師別出心裁,采取了下面兩種做法。 一、不問清理由,徑自在黑板的空隙處繼續寫新內容,甚至在原來的內容上寫,故意導致板書錯亂,使學生難以辨認,以此來“教育”學生。 二、有的教師則不讓學生擦,而是說,是哪個粗心的同學忘了擦?還是要考驗考驗我?給我勞動鍛煉的機會?今天我就代勞了。然后老師親自把黑板擦得干干凈凈。 兩位教師的目的都達到了,但是兩種做法后果一樣嗎?也許讀者和筆者一樣,對第二位教師不露痕跡的教育方式贊不絕口。這正是每一位師者所追求的。那么,運用“無痕教育”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教師要隱蔽教育意圖,這是實現教育“無痕”的前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這道出了“無痕教育”的真諦。第二位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始終未暴露自己的教育意圖,而是用輕松的語言和自然的行動去啟發和感染學生,因此教育效果很好。而第一位老師將教育的方式建立在對學生的懲罰之上,沒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看待學生,雖達到了目的,但往往不被教育者所接受。 其次,身教是實現教育“無痕”的主要方式。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要求學生尊重別人,試問自己能做到嗎?采取做法二的教師沒有講什么大道理,而是以樂觀的情緒并配以積極的行動,一下子就讓學生受到了教育。相信當這位教師上課的時候,學生都會心甘情愿地爭著去擦黑板。 第三,于“小事”中滲透,是實現教育“無痕”的有效途徑。 通過“小事”和“小節”滲透的教育,往往是最富影響力的教育,而這種不露痕跡的教育,又常常是最能入腦入心的教育。采取做法二的教師抓住了教學中的一件“小事”,不露聲色地向學生滲透了“奉獻”、“要有責任心”等思想就是佐證。教育者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輕描淡寫的一句鼓勵,看似簡單的一個愛撫,富有深情的一個眼神,不露痕跡的一個暗示……都會給學生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產生極大的影響。 “無痕教育”既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育人技巧。達到教育“無痕”的境界并不難,但需要教育者有愛心和信心,同時要有足夠的耐心。
【有時教育也無痕】相關文章:
也無風雨也無晴作文02-20
有時有時有時造句06-09
幼兒教育隨筆范文 水痕08-15
換個稱呼也無妨作文04-24
“無痕教育”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運用08-24
痕優秀作文09-09
痕優秀作文08-16
無痕的作文06-05
留痕的作文04-07
關于痕作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