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的隨想
寂寂的夜,拜讀朱曉進教授的論文<<標示了一個時代的美學觀念>>, 忽又憶起先前所讀的一些美學的書,論,想起以前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體會,似有思緒起.美學作為一門年輕又古老的學科,自古以來多少先哲為了揭開她的奧妙,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可是由于它的現象是那么的復雜,審美的感受又是那么的復雜,到今天,依然是眾說紛紜,美感亦終被稱為了 “千古之謎”.有此思,今夜,結合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談談美. 1 人的境界決定美的境界 我們都知道, 美在審美活動中.雄偉的高山,寂寂的樹林,皎潔的月光,奔騰的俊馬,優美的詩歌是美的,可是我們是否知道,如果沒有人的審美活動,如果你不去體驗及感受,那么就沒有美.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宇宙洪荒,無所謂美亦無所謂丑,猶如無所謂善,無所謂惡一樣.那么,作為審美主體的人,他的境界自然就決定了美的境界. 人所處的的時代,,民族,生活階層,學識及修養不同,美就不同.如中國古代的某一時期,女性就曾以豐腴為美,另一時期,又以楚腰纖纖掌中輕為美.有的非洲部落到現在依然脖子越長越美,又有的部落以鼻孔與舌尖穿環為美.但其中,人的學識及修養尤為重要.在此,我想對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都不會有什么美感”提出些不同的看法.人的經濟狀況對美的境界沒有直接的決定意義.我想他如果是個有學問,有修養的人,那么即使他是個憂心忡忡的窮人他也會對最美的景色產生美感的.在中國,自古就有餓死不食嗟來之食,渴死不飲盜泉之水,用自己的生命創造崇高的人格美的志士,晚年困頓的杜甫在饑寒交迫中照樣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樣的千古絕唱.曹雪芹更是再窮困交加中寫出了不朽巨著<<紅樓夢>>.而同樣作為憂心忡忡的窮人的我,每每讀到義山的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時,也依舊會有滄然茫然之感. 因此,作為特定的時代,民族中的審美主體,它的學識,修養不同,美的境界自然就不同,理解了這一點,就自然可以理解為什么自古就有知音難覓之嘆; 理解了這一點,就自然可以明白其實賈府的焦大亦是有可能愛上林黛玉的,不會因為她出的汗是 “香汗”,而勞動人民出的汗是 “臭汗”就體會不到她的美.(魯迅先生在論述美的階級性的時候認為由于階級的不同,賈府的焦大是不會愛上林妹妹的.) 只不過在他眼中的黛玉之美與寶玉眼中的黛玉之美不同而已. 2 審美的差異性是有高下之分的 焦大眼中的黛玉之美與寶玉眼中的黛玉之美的不同,其實就是特定的時代與民族中的不同境界的審美主體對相同的客體所產生的審美體驗的差異性,而隨著閱歷的增加,年齡的虛長,我越來越感到這種差異性是有高下之分的,不能簡單的說多元性與差異性了事. 如蘇州園林是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可我有一些做導游的朋友常對我說,任你把個小園子說的天花亂墜,他的客人就是說沒多大意思.我只能跟她們說,蘇州園林之美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的人來慢慢地體驗的,本不是那些行色匆匆,走馬觀花的游客所能完全體驗的. 自然美如此,藝術美則更是如此.后主有詞: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被后人譽為古今寫愁之一絕 .那是由于后主之愁大而國破家亡,小而命運悲慘.昔之帝王,今之囚徒.加之自己深厚的文學底蘊,大之眼界,深之感慨,凝結其中.王國維能體驗到這些,可 “隔江猶唱后庭花”的 “商女”能體驗到嗎?(當然 “商女”對此詞的審美體驗還是會比許多的無知無識之徒高的多.至少她們還是能體驗到 “憑欄袖拂揚花雪”的吧.) 同樣,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沉沉的父愛曾令多少人留下過感動的淚水,可是即使老師作了最詳盡的分析,你去問一個初中生,他能體會到多少?(我個人甚至認為,此文放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簡直是一種糟蹋。)又如盛詩瀾先生所說:“一篇<<荷塘月色>> ,多少人讀,又讀了多少年,可又有多少人真的讀懂了那片荷塘,那片月色?”甚至他說,經老師的喋喋不休的對比喻,疊詞與通感的分析,連初讀的一點興味,感受到的一點清清淡淡的美都消失了,直到后來,經歷了人生的重大失敗的他,在一個凄鳳冷雨的夜,重讀此文,才忽然有了真正的頓悟,讀著讀著,心中的委屈,似乎被那淡淡的月色融化了.那裊娜的荷花,別有鳳致的荷葉,搖曳在眼前,蟬聲與蛙聲也仿如小提琴的名曲,安慰著他的心靈,不由得發出感慨: “多美啊!” 我們說,先生此時對此文的美的體驗,那是不止要高出年少初讀時多少倍.沒有人生閱歷的增長,沒有學識的提高,能有如此的真正的巨大的美的體驗嗎? 因此,回到上文,我想很俗地講那就是盡管焦大也能感受黛玉之美,可是寶玉眼中的黛玉之美,雪芹眼中的黛玉之美那一定是要比焦大眼中的黛玉之美要美得多. 3 不同的審美體驗幾乎是無法溝通的. 在教學中我曾經碰到過這樣的一次經歷,那時我在教香港某位作者的<<故鄉的榕樹>>,為了使同學進一步理解海外游子的那種鄉愁,我補充了余光中的<<鄉愁>>一詩,可當我朗讀講解完后,同學們的茫然的眼神告訴我,他們沒什么感受,甚至在我讀到---到后來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土丘 母親在里頭 我在外頭---時,竟然還有同學在笑.當時我有些憤怒,可出離憤怒之后,我忽然感到,其實在許多時候,不同的審美主體由于時代,民族,學識,修養的不同,對相同的客體所產生的審美體驗的差異性,在許多的時候幾乎是無法溝通的.如一個球迷在看一場精采的球賽時,他會感到如癡如醉,會體驗到巨大的美感,可同樣對于一個不喜歡足球的人來說,這90分鐘可能就是一種煎熬,而且無論你如何的向他解釋如何如何的精彩,他都是無法與你有一般的感受的.那么,絲毫沒有離鄉之悲,喪親之同的學生他不理解此時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諒的. 同樣,我非常喜歡莫扎特的音樂, 而且自己在欣賞之中亦頗可體驗到許多的美感.可是我知道同樣的音樂在大師的耳中那感受與我是截然不同的,那定是比我的感受要醇厚,深刻,清新,優雅的多.而且我也知道,此中微妙之處,大師們即使用最通俗,詳盡的語言來向我描述,我依然是無法體驗到大師們的高層次的審美體驗的. “道可道,非常道” 人在那一個層面之中,那他的審美體驗也就只能在那個層面上,絲毫無法勉強. 足球,音樂如此,文學作品的鑒賞則更是如此.那 “閑敲棋子落燈花”空靈優雅的落寞,那“長煙落日孤城閉”的悲涼蕭條的壯闊,那 “斜暉脈脈水悠悠”的幽雅,也就是僅僅你自己去細細的體驗吧。 那么,我們是否由于如此就在教學中不要去指導學生進行美的鑒賞了呢?不,正因為有這種審美體驗的高下之分,我們才知道只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學識修養,不斷地去嘗試去體驗那各種不同的美,那么美的新天地,新境界就會不斷的想你展現.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多年之后重讀好的舊文的時候,或是以新的角度或方式去體驗已閱的內容的時候,會有許多新的感受與體驗.人們不斷的發現自身,超越自我,體驗到更高的審美愉悅,那是多么的快樂啊.佛之 “頓悟”, “ 朝聞道,夕死可也”此之謂也.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時的關于審美的差異性方面的一些感想,雖然十分的粗淺,確是我的一些真實的想法,敬請先生賢達指正.
【美的隨想】相關文章:
軍訓隨想08-18
隨想雜文08-18
隨想作文08-18
隨想的作文09-23
軍訓隨想作文08-24
隨想優秀作文08-18
初次家訪隨想08-20
我的考研隨想08-23
雨夜隨想作文08-24
助班隨想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