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中游戲因素的理性思考
內容提要 人的成長、發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是教育的目的。游戲在教育中完全可以在這四個方面促進人的發展,使人健康成長。因此,我們應該改變觀念,以游戲的態度對待教育,辦好教育,在教育中引進游戲的因素,在教材的編寫、教學方法的改革上,有新的突破。 關鍵詞 教育 游戲 改革 對中國教育進行考察,得出了兩點結論:教育即游戲;從幼兒園到高中,升學任務越來越重,游戲的因素也越來越少,到了高三,根本就沒有游戲的影子。 下面主要從理性的角度探討教育中能否容納游戲,也就是游戲能否達成教育目標。 我們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的成長,在于人的生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可以說,這四種學習將是每一個人一生中的知識支柱:學會認知,即獲得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的所有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合作;最后是學會生存,這是前三種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①學會認知,不僅僅是掌握知識經驗,更為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認識、理解、發現,學會怎樣認識世界、理解社會、理解他人、認識自己。這樣,學會的是方法,是手段,而不是結果。掌握知識,只是其中目的之一。學會做事,就是學會在實踐中處理問題。人的能力的強弱,主要體現在實踐中處理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一定的知識作為基礎,但更為重要的卻是實踐中的訓練,即水中學游泳。離開了實踐訓練,能力的形成就是空話。學會共同生活,就是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這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一個人不論做什么,不論從事何種職業,他總是先要做人。而做人的根本就在于與他人和睦相處。在現代社會,這種能力尤其重要。因為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任何一件事,僅靠個人的力量是辦不好的,都需要與他人合作。不善于同他人合作,一意孤行,孤軍奮戰,成功的概率極小。成功的合作,往往是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學會生存,就“應動促使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② 在中國,有一個非常嚴肅的傳統,向來將游戲看作與嚴肅的事情不相容。“游,錦旗之流也。”(《說文解字》)其本義為“古代連綴旗幟正幅下面下沿的垂飾”。引申為“人或動物在水中行動”,鑒于是人或動物在水中的狀態,又引申為“虛浮不實”和“放縱”。“戲”字在《漢語大詞典》中有“游戲;逸樂”“歌舞雜技等的表演”“戲劇”等七種解釋。因此,“游戲”就有“感性的取樂”的意思,這種“感性的取樂”是一種虛浮不實的,是與某種鄭重的、嚴肅的存在相抵牾的。③ 這樣看來,游戲與教育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存在,它們根本就不相容,更何況要以游戲的精神看待教育? 在上篇中,我們對游戲的本質進行了一番考察,認為嚴肅的事情中常常包含著游戲的因素,特別是在以育人為宗旨的教育中,游戲的因素比比皆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就是游戲。如果以這樣的理念審視教育,我們就可以發現,教育作為游戲,才是教育的深層本質。(這一問題另外撰文論述) 中國的教育,在隋唐以后,實質上已經成為科舉考試的敲門磚,淪為工具。它所培養的人實際上是一種只會考試的工具,從根本上說,這種教育下的人只是一種片面化的考試機器,不是完整的人。這種情況,就是在今天,也沒有多大改變。我們只要看看那些一早就吃了早飯,背著沉重的書包走進學校的孩子,就可以體察到中國教育的實際情形,這一點,我們已經說得夠多了,這里就不再贅述。我們只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就可以了:我們目前的教育能不能將學生培養成會認知、會做事、會與他人共同生活、會生存的人?恐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兩個字??不能!這不是我的獨斷,從這幾年來,各種媒體對它的反思、批判就可以反映出,如果我們的教育已經很完美了,已經能夠將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反思與批判就是杞人憂天。既然我們目前的教育難以培養我們所需要的那種全面發展的人,就必須改革,必須以新的理念來辦我們的教育。這種理念就是游戲,就是以游戲的眼光來看待教育,來辦我們的教育。 游戲,作為一種娛樂性質的活動,它具不具備教育的功能?或者換句話說,游戲能教會孩子認知、做事、與他人共同生活、會生存? 首先,讓我們看看游戲能否教會孩子認知。河北省沙河市柴關鄉大康小學教師王春牛就是用游戲教孩子認知的。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同學丟了一支鋼筆。王老師并沒有發動全班同學互相進行搜查,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課桌上放了一個帶蓋的盒子,然后讓同學們到操場集合。他說“班里少了一支鋼筆,不知是哪位同學借了忘了還,或者是拾到了忘了還。偷別人的東西不好,我相信大家不會偷別人的東西,現在咱們做一個游戲,讓鋼筆自己變出來。我給每個同學5分鐘,單獨進入教室,認真看一看自己的書包里是不是有別人的鋼筆,如果有,就把它放在桌子上的盒子里,如果沒有就不要去看盒子。”游戲完了,大家打開盒子一看,鋼筆果然在盒子里。④王老師的教育,就是非常巧妙地用游戲的方法,讓孩子們愉快的認識到:每一件事情都有一百種處理方法,小偷小摸行為是錯誤的。 對于這樣的事,有幾種處理方法:①搜查;②不管;③游戲。搜查,盡管也能決解決問題,但不管搜查的范圍有多大,對于被搜查的學生來說,總是一種傷害,會使他們感到自己不被別人信任;或者如果真是偶爾拿了別人的鋼筆用而忘了還,卻被搜查,傷害就更大了。放任不管,就只會使這種事情一再發生,學生很可能就會因此養成小偷小摸的惡習。游戲,則是最好的方法,既達到了目的,又教會了他們認知。有誰不想在輕松愉快中認識錯誤,改掉壞習慣?又有誰不希望在愉快的環境中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 實際上,對于兒童來說,游戲往往是他們學會認識世界、理解社會、關注人生的開始。在游戲中,他們與同伴們一起,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學會認知。例如丟手絹這樣一個簡單的游戲,孩子們可以在玩的過程中認識到:只要有幾個人在一起玩,就要有一定的規則,沒有規則,游戲就難以進行。如果有誰違犯規則,他就必須被勸阻,否則,就要出局。同時,他們還可能認識到,人世間存在著運氣,而運氣又有好有壞。雖然,他們并沒有很明確地意識到這些,它的存在還只是朦朧的,但這種意識卻是客觀存在,不容懷疑。 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在游戲中,一般都是全身心的投入,調動起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全身心的與同伴們嬉戲、玩耍。這個過程中,他們實際上是在用各種感官接觸世界、認識世界。還是以丟手絹為例,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諦聽,精力高度集中,玩得多了,就懂得怎樣觀察人,怎樣辯聲音……學會了感知世界。 其次,游戲也可以教會學生做事。做事,是一種實踐能力,一種運用知識經驗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而能力需要在實踐中訓練才能形成,不從實踐中訓練,能力就不可能形成。游戲作為一種活動,具有訓練孩子能力的功能。 我們知道,凡是游戲,都離不開做。通常,游戲作為一個名詞,在它的前面總有一個動詞,這個動詞一般為“做”或“玩”,但不管是“做”還是“玩”,都是一種實踐,都能夠訓練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游戲不是現實,有的游戲只是對現實的模擬。所以,游戲當中的“做”或“玩”,可能與現實中人們的實踐訓練不完全相同。但模擬訓練,仍然可以練就一身“做”或“玩”的本領。例如勞動技術課中的剪紙比賽,雖然不是那種為經濟收入或為藝術的剪紙活動,但在比賽前,參賽者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必須有比較過硬的剪紙技術。在這個準備過程中,學生可能練就了技術,這就是一種做事的能力。這種能力對于他參加比賽或為他以后真正從事剪紙工作都奠定了基礎,更不用說,在參賽過程中的鍛煉了。 有許多游戲,都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不具備基本的技能技巧,就無法參與。象辯論賽這樣一種游戲,看起來,只是幾個人在那里說說話而已。實際上“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辯論需要技巧。象怎樣才能提出刁鉆、難回答的問題,怎樣抓住對方的弱點,如何開篇,如何總結,乃至說話的語調,怎樣做手勢等等,都需要賽前進行一番艱苦的訓練才能掌握。這樣一套辯論技能,雖然只是為進行游戲而準備的。但不可否認的卻是,對那些參賽同學畢業后找工作,有著絕對重要的意義,這已經是事實,不需再多說。 再次,游戲能否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相處?其實,這是一個明擺著的事實。游戲,大多都需要他人的配合,個人游戲不多。即便是單獨的個人游戲,有時也有假象的游戲伙伴。 游戲,為兒童融入社會、融入游戲群體,提供了訓練機會。黃全愈在《玩的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叫歇若的孩子,在游戲時同另一個孩子鬧了起來。它對媽媽說:“安娜不讓我玩跳繩。”媽媽要她去同安娜商量,第一次,它對安娜說:“安娜,媽媽說讓我玩一下。”協商沒有成功。媽媽又鼓勵她。歇若走近安娜,一會兒,它同安娜商量:“我能玩一下嗎?”安娜看了看,說:“你可以玩一分鐘。”安娜愉快地接過繩子,說:“我先玩一分鐘,然后輪到你。”就這樣,歇若的協商成功了。在這個例子中,歇若要加入這個游戲群體,采用協商的方法,很平等、很民主。如果她媽媽用強制的方式,強迫他們接受歇若,也無何不可,但對那個游戲群體而言,這不公平,太霸道。歇若接受這樣的教育,對它的成長不利,對它以后融入社會,將起著榜樣的作用。因而,這不是好方法。現在,媽媽叫給她的協商的方法,使她在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中被別人接受、容納,對她本人、對整個游戲團體,都是相當有益的。這樣,歇若就學會了怎樣與他人和睦相處。 再說,孩子們在任何一個游戲過程中,都必須絕對遵守游戲規則,否則,既不可能與別人和睦相處,也不可能將游戲進行到底。如果有一個孩子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違犯游戲規則,他將遭到大家的譴責,成為“公敵”,游戲也將被迫中斷。而且,他還可能被“罰”出局。游戲過程中,游戲規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一種平等原則,它承認參加游戲的各方地位一律平等,大家都是平等的競爭對手,沒有大人、小孩,高低、貴賤之分,憑的是能力,靠的是智慧,公平競爭。 學生如果從小在游戲當中養成了遵守規則的習慣,對于他長大后和諧的與人相處,是有很大助益的。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的市場經濟時代,呼喚“游戲精神”,呼喚誠信原則,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如果我們從小就養成他們遵守規則的好習慣,“游戲精神”、誠信原則離我們還會遠嗎? 最后,游戲中能不能使孩子學到生存的本領?讓我們先來看看在今天的社會,人怎樣才能更好地生存。今天,在我們日益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中,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人要瀟灑的活一回,最最需要的是:能力。以致有人呼喚能力社會的到來,呼喚人人憑能力,個個有能力。所以,在未來社會,能力將成為人們立足于社會的根本。那么,游戲到底能不能使孩子們掌握生存的本領?實際上,在游戲當中,人的各種能力都得到訓練。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研究證明,每個人至少有七種不同的智力:語言的智力、邏輯數學的智力、視覺空間的智力、身體動覺的智力、音樂的智力、人際交往的智力、進入內心的智力。這七種智力,在每一個人身上各有側重。但這些智力(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能力)卻是未來社會中人們都需要的。 游戲,在開發人們各方面智力上都可以大有作為。限于篇幅,不多論述。 下面,我們來看一組論述:“兒童在游戲中成長。他們學習如何使用肌肉;他們發展視覺與運動協調的能力;他們還發展控制自己身體的意識。兒童在游戲中學習,他們發現世界是個什么樣,他們自己又是怎樣的。他們習得新的技能,了解運用這些技能的恰當場合。他們‘嘗試’生活的各個不同方面。兒童在游戲中成熟。他們在游戲中重現現實生活,籍以對付各種復雜、矛盾的感情。”⑤“游戲活動,就是教育與指導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游戲,能調動孩子的所有感官,使他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隨著各種游戲的進行,孩子從感覺到認識,從智能到體能,從語言表達到情感交流,都會得到極大的促進;從中可以逐步塑造孩子的性格與品德,意志與才能。”⑥“兒童世界游戲場上的法則與成人世界的法則驚人的相似。一般來說,如價值觀、興趣、性別的選擇,以及行事的儀式等等,成人世界與孩子世界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從兒童時期起就建立起來的觀念、態度、信仰、技巧和手段,將適用于人的一生。”⑦ 游戲對于教育,其意義如此,學校教育中應該有它突出的位置。它對于解決當前困繞學校教育的老師厭教、學生厭學這一問題,有著獨特的意義。 當前,怎樣調動老師和學生兩個積極性,使老師樂教、學生樂學,是辦好我們的教育的頭等大事,各地,從領導到老師,從學生到家長,大家都在積極探索,努力創新,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摸索出了許多有效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認的事實卻是,教育的面貌沒有根本的改變,老觀念辦新事,結果,我們的教育仍然是老面孔,沒有大的改觀。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觀念跟不上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們依然把教育視為無比神圣的事業,總是將它看得過于嚴肅、過于神圣,以致于老是板著面孔對待教育中的一切,對于教育領域里的每一件事,有時,哪怕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將它無限拔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思想的高度、道德的高度,以致于在大多數人的頭腦中形成了這樣的觀念:教育無小事。學校處處是課堂,時時在教育。老師的法寶就是管住學生,然后進行無限拔高似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這樣老師天天如臨大敵,學生天天誠惶誠恐。這樣的教育,老師樂教、學生樂學,那才是怪事。所以,我們要用新的理念看待教育,用新的方法來辦教育。這種理念就是游戲的理念,這種方法就是游戲的方法。 日本教育家多湖輝等人合寫了一本書,書名為《游戲總動員:啟動孩子一生的學習計劃》。這個題目,就已經很醒目地告訴我們:游戲在孩子的成長中無論怎樣強調它的意義都不過分。尤其是在人生的最初期,孩子主要是在游戲中長大。游戲,也常常成為孩子最主要的活動,成為孩子生活的主旋律。“通過這些活潑自由的游戲練習,不僅促進孩子個性化的發展,提高孩子認知世界的興趣與欲望,還能培養其競爭性,忍耐力和其它智能,強化他們的自我意識;并將磨礪孩子的個人氣質與內心世界,逐步喚醒一個沉睡的小小巨人;使我們的孩子能在游戲中學會和找到許多關于生存的種種機遇與挑戰。”⑧ 其實,不僅僅是在嬰兒期人們對游戲情有獨鐘,在人生的各個時期,人們對游戲又何嘗不是如此?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少年人,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有趨樂避憂的天性,都喜歡玩樂,只不過在不同的時期,對游戲有不同的需求而已。皮亞杰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決定兒童在任何特定時期的游戲方式。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是用具體方式游戲的,他通過身體動作和擺弄有形的物體來游戲。隨后,當他發展了象征功能時,他就能把眼前不存在的東西假裝是存在的;比如,他可以在心里游戲,而不是利用整個身體動作來游戲。教育學心理學告訴我們:在成年后,人們需要的游戲,智力的因素越來越多。例如大學生所鐘愛的游戲就迥然相異于嬰幼兒喜愛的游戲。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游戲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象在嬰幼兒時期,游戲的類型從單獨游戲到在其他兒童旁邊游戲,但并不參加他們一起游戲,再發展到和其他兒童合作游戲。而且,在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多,缺少玩伴的情況下,有些兒童常常還有假象的伙伴。這樣,他們就可以減少寂寞,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總之,游戲是人人所需要的,差別只在于游戲的種類不同。 在當前,中國的教育必須多一點輕松,多一份愉快。我們知道,在中國,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要我們的教育在游戲的道路上一步到位,那是一種奢望,也是不現實的。當務之急是,再也不能象過去那樣,板著臉孔辦教育,要在教育中多滲入一些游戲的成分,教師要在樂中教,學生就在玩中學,真正把教與游戲、學與玩聯系起來。 教育目的的實現,教學是主要途徑。游戲對于教學的意義,也可以從三方面理解。首先是理念上,教師與學生雙方都要抱輕松愉快的心情,將教與學視為一件可以愉悅人心,讓人愉快的事。教師如果一拿起教材,一想起學生,就好象如臨大敵,時刻想著自己要做的是一件影響人的一生的事業。以這樣的心態、這樣的態度進行教學,責任心不可謂不強,也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教師。但教學效果卻可能不盡人意。相反,如果以游戲的態度視之,情形就可能大不相同。教師就會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教學也就可能更具有創造性。其次是教材。要用游戲的理念指導教材的編寫,改變現行教材嚴肅有余、活潑不足的面貌。再次,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就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更濃厚的游戲色彩。在教學目的的達成上,有效性更強。例如,有一位美國生物老師,他上課有一個特點??用故事講授。在講授人類進化論的時候,他就是用故事引人深思的。他巧妙地用故事的形式提出了一種新的關于人類進化的學說。結束時,他告訴學生,要想證明這種理論,還要等50萬年。到那時,如果提出這一理論的人來了,我們的地球卻已用金子來補我們的大氣層去了,我們怎么向他們交代呢?講完后,同學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都試圖要證明這種學說要比上帝創造論和達爾文進化論更有道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證據。學生們還關注起溫室效應、基因工程、外星球等問題。這樣上課,就遠遠要比我們傳統的一板一眼講授效果要好得多。&nb
[1] [2] 下一頁
sp; 從實際出發,面對現實,首先是要轉變觀念,將教育嚴肅化、神圣化的觀念要逐步轉變到教育即游戲的觀念上來。我們必須牢記“三個面向”的思想,將眼光放遠點,要看到世界教育的大發展、大潮流。在當今世界上,教育改革風起云涌,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不斷涌現。但有一點是非常明顯的,各個大國都將教育定位于人的綜合素質上,并對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再從世界各教育大國的實踐來看,如美國、英國等國,他們的學校教育生動活潑,學生一個個笑意寫在臉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玩得多,游戲多。課堂上,比較自由,坐也可以,站也行,還可以隨意走動。學生真是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思考、探索,可以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學的輕松愉快。不象我們的學生,一天到晚規規矩矩的正襟危坐,一臉嚴肅。“每一件事情都有一百種做法”。我們只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觀念就一定能夠轉變,中國的教育就有希望。 其次,編好教材。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教學的腳本。好的教材,可以引導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而差的教材,則會使教學效果大受影響。在上一篇中,我們考察了一部分中小學教材,結果是,從幼兒園到高中,教材中游戲的因素越來越少,高中課本中幾乎見不到游戲的影子。一些本來生動活潑的內容被我們以十分嚴肅的態度,編寫得沒有一點活氣。以初中思想政治課本為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來是十分廣泛而活潑的,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也可以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從情感上、從理性上接受;形式上,可以用生動的事例、活潑的文字、有趣的插圖,引導、激發學生思考。例如法律常識這部分內容,不必追求教材本身內容的系統性,可以密切聯系實際,引用一些案例,激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在對案例的思考中理解概念,掌握常識,從而,掌握必要的法律常識。其他,象生物、物理、化學等教材,在現行教材中,也基本上是板著臉孔編寫的。每一章、每一節,從頭到尾幾乎都是冰冷的文字敘述,插圖很少。其實,生物課本,有很多內容都可以與生活、與大自然密切聯系的。比如可以多選編一些實地考察、采集標本、制作標本、實驗觀察、集體討論等方面的內容,文字盡量活潑一些,插圖盡量多一些,有趣的作業盡量多設計一些。這樣,教材就活了,學生學起來就有趣多了。 再次,改革方法。好的教材固然是好的教學的重要保證,但好的教材并不必然意味著就有好的教學,教材內容還要經過教師的理解、處理及傳授,才能變成學生頭腦里的東西,尤其是傳授,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生動的、科學的傳授,即便是一般的教材內容,也能受到極好的效果;相反,再好的教材,粗疏的傳授,其效果也不會令人滿意。這就是我們目前全國通用一套教材,有的老師教學效果好,有的老師教學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其實,即便仍然使用現行教材,也還是能夠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的。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在教學中,使用的是與我們一樣的全國統編教材,但他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改革方法,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的語文課學生學得勁頭十足。比如考試,魏老師從不自己出題,每一次考試,他都布置學生每個人出一套試卷,學生之間交換試卷考試。對學生而言,這是一項非常有趣的練習,既可以促使學生抓緊時間復習,梳理知識,鞏固知識,又可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實際上教材中的許多看起來比較枯燥的內容,也可以用游戲的方式組織教學。前不久,在山東電視臺看到一個精彩的節目。一個四歲小孩,能流利的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及唐宋詩詞,而且,背起來還渾身是勁。聽他的幼兒園老師介紹,她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只不過是在小孩玩耍中邊玩邊唱。象很多小孩玩的那種游戲,邊玩邊唱:“一米一米三,三面紅旗,解放臺灣。”那位老師要求孩子邊玩邊背《三字經》《百家姓》及一些唐宋詩詞。孩子邊做游戲邊唱,效果極好,記得特別牢,這就是游戲教學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上篇中所談到的馬芯蘭老師在教“同時”“相對”“相遇”“相向而行”時,采用實地走步的方法,也都是游戲教學的經典例子。 注釋: ① 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97年版,75、85頁。 ③ 沈興漾《現代性與“游戲”》,網上文章。 ④ 付道春等《中國接觸教師行為訪談錄》,上海教育出版社95年版,97頁。 ⑤ [美]黛安?E帕普利等《兒童世界》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82年版,425頁。 ⑥⑧ [日]多湖輝等著,蘇文瑜、楊廣青譯《游戲總動員:啟動孩子一生的學習計劃》編者《出版說明》,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⑦ 黃全愈《玩的教育在美國》,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39頁。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豐縣付坊中學
上一頁 [1] [2]
【教育中游戲因素的理性思考】相關文章:
教學中回歸學生主體的理性思考與探索08-09
教學中回歸學生主體的理性思考與探索08-17
對“債轉股”的理性思考08-05
勞教人員思想教育的理性思考08-15
稅權劃分的理性思考08-07
稅權劃分的理性思考08-07
數學中的游戲因素及其對于數學的影響08-07
關于“醫療公證”的理性思考08-05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培養非智力因素的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