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計算機輔教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一例
當前,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電腦逐漸在教學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少學校已構建校園局域網,組建多媒體教室,以電腦為主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日益盛行,一場教學手段上的革新正在展開。筆者經過三年來對有關Cai軟件的學習、探索和實踐,小有所得。現結合近期對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中的《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一課的教學軟件制作和課堂演示過程,對多媒體手段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談一點淺顯的體會。 課題選材 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首先體現在對教材的輔助處理上,然而并非教材中的每一章節均適合使用電腦軟件進行演示。固然電腦同樣可將教學過程中所需板書和圖片等較常規板書更生動地展示,但充其量也不過是一臺“高級板書演示器”,不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因此,既然花費精力制作演示軟件,就得力求使電腦發揮出常規手段達不到的作用。筆者之所以物色本節課以制作教學軟件,這是因為本節中的新航路開辟路線和過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手段及區域特征等在常規指圖(靜態)講授中常常難以盡表其意,而動態演示正是電腦的特長,可以讓活動路線和板塊達到預期的目的。 選擇制作軟件 目前常用制作教學課件的軟件有很多,筆者常用的Authorware3.5和PowerPoint97。Authorware功能強大,能制作出動感強、并能互匯使用的軟件,目前國內不少多媒體光盤均以此作為創作平臺,但它制作較復雜,不適合于初學者。因此筆者建議在制作中學教學軟件中使用Microsoft Office97套件中的PowerPoint制作課件,它功能較簡單,使用方便易學,微軟公司稱之為“演示文稿”,用它來制作中學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已足夠了。本課件即以此軟件作為創作平臺,在表現新航路的路線動態延伸、殖民地的展示等方面已足以勝任,不用舍簡趨繁。筆者目前制作的絕大多數Cai軟件均采用PowerPoint97制作的。 課堂設計 根據教學大綱編寫課堂設計和教案,將講述法與Cai相結合。但值得強調的是作為課堂教學,計算機始終只是起一個“輔助”教學的作用,充其量是將難以用語言和板書表達的內容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出來,強化教學效果,切忌反客為主,將課堂教學過程與軟件演示過程相等同,也就違背我們開發軟件的初衷。因此筆者在進行課堂設計中將主要精力放在對教材的分析和知識結構的構建中,在備課的同時逐步制作軟件,使演示軟件從一開始就體現出為教學服務的本質。 課件制作和授課過程 本課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需要更多的資金、原料和市場導入新航路的開辟。在藍天和帆船的背景上,先后切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兩條字幕,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和提問后從中心展開一塊字幕,顯示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的具體內容,講述后消失。以同樣手段講述其第2個原因棗“商業危機”,之后再引導學生回答新航路開辟除必要性之外,尚需的可能性,即已具備遠航的客觀條件(切入字幕),之后將多桅帆船、星盤和指向標的圖片分別溶解出現,說明遠航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之后消失,同時溶解出點2:“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對于地圖的處理,筆者先用掃描儀將高中課本填充圖中的“新航路的開辟”和“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擴張”二圖掃入電腦,之后分別運用圖形處理軟件如Windows中的“畫筆”和Photoshop等將方框和線路去掉,之后運行有關軟件以減小解析度和犧牲分辨率的代價將文件體積“減肥”,以加快軟件的運行速度。之后就可以以這幾張“空白地圖”為藍本,讓航海家們在上面盡情“馳騁”了。用Powerpoint中的“自選線條”按航行線路手工繪出所有的航路,以備隨后按講述順序,以一定的形式出現,產生動態的行進效果。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以“上側切入”的方式展示迪亞士的線路,必要可按“P”鍵重復展示航路路線,隨后“好望角”一詞以回旋方式出現在非洲南端,配合講述,右側切入“1488年(葡)迪亞士”的字幕5秒后消失,強化知識點的記憶。之后,左側切入達·伽馬的航海路線,使之產生從葡萄牙逐漸延伸至印度的效果,同樣切出“1497--1498年(葡)達·伽馬” 5秒后消失。 哥倫布的航行則先在大海和帆船的背景中出現其頭像(掃描自初中課本),然后用右側切入的方式逐條演示哥倫布四次西行的線路,其中后三條定義為間隔1秒自動切出的方式。以“慢速閃爍”的模式在美洲大陸的地圖上展示“America”的字樣,配合教師進行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講述,然后總結性地右側切入“1492年(意)哥倫布(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字幕5秒鐘以強化知識點。 講述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時,在與哥倫布肖像的同一背景上交替以下側切入的方式分別展示麥哲倫肖像及其“勝利號”帆船,爾后重新回到地圖上,分5段將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路線演示,“上側切入”逐漸延伸從西班牙到南美洲最南端的航海線路,“麥哲倫海峽”字幕隨著講解回旋而出,然后以右側切入的方式分別使線路慢慢延伸,渡過太平洋、菲律賓、印度、好望角,最后回到西班牙。在講述過程中,以鼠標指示其所到達的有關地點和地名。同樣切出“1519--1522年(葡)麥哲倫(西班牙國王支持)”的字幕5秒。 在進行新航路開辟過程講述之后,畫面回到板書演示,出現“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后指導學生思考和閱讀課文,學生回答后下部切入標有“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字樣的兩張小漫畫,教師進行歸納講解,完成對“新航路開辟”的新課講述,以全頁從中心展開的方式切出第2點“西歐諸國的早期殖民侵略”,隨后同時以“左側飛入”的方式出現“1、葡萄牙的殖民侵略”和“2、西班牙的殖民侵略”兩條板書,開始了第二個問題的授課和演示。 畫面溶解出處理過的世界地圖,其中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本土以較重的顏色標注,隨著對兩國殖民過程的授課和學生提問(內容略),兩國殖民地以不同的顏色先后閃爍出現,強化視覺效果。在這一技法上筆者采用PowerPoint中的畫筆將殖民地畫出,填充以色塊(西班牙、葡萄牙不同顏色),將殖民地的色塊“組合”棗“復制”棗“粘帖”,定義其1為“慢速閃爍”,其2為“溶解”,間隔1秒自動運行,伴以“爆炸”聲效,強化視聽效果。授課過程中學生對地圖中出現的葡萄牙殖民地的色塊明顯感覺出其特點和地域特征。字幕出現“葡萄牙的殖民重點在:”,隨著學生回答回旋出現“非洲和亞洲”的文本,完成對葡萄牙殖民地殖民擴張的授課。運用同樣手段學習西班牙的殖民擴張的有關內容。然后切回板書,同時出現“三、歐洲殖民者掠奪的后果”的標題,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和歸納。最后制作“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擴張”表格,以鞏固學生對葡萄牙、西班牙在各洲的侵略地域和特點等知識的鞏固。 以上是筆者對《新航路的開辟的早期殖民擴張》一節課演示軟件制作和授課過程的說明。在軟件制作和授課過程中尚存在不足之處,課后對本軟件又進行的部分修改,以備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使用。 幾點想法 本課件在制作和使用中筆者有以下幾點想法,供同行們指正。一是強調在制作和使用軟件中注意計算機所起的只是“輔助作用”,在備課過程中不可遷就電腦的運行規律,應在熟練軟件各種功能的基礎上,將軟件制作與備課同步進行。二是軟件制作過程中要重點突出,體現出本演示文稿將解決的最主要問題是什么?在于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強化課堂效果,不可嘩眾取寵,用過多的聲音和華麗的色彩分散學生的注意,反而淡化授課效果。三是要在日常注意積累素材,在本軟件的制作過程中筆者有意插入一段有關新航路開辟的影視資料,以活躍氣氛,同時使學生對史實中的人物與事件有更直觀的認識,但終因材料的來源有限,無法如愿,實為本節課的一個遺憾。故應注重平時材料的積累,以備制作軟件時穿插使用。此外,通過對計算機輔助教學實踐,筆者深切感到,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不斷地了解和掌握新科技,自我充實和完善,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養出高素質的現代化接班人。 福州市1998年歷史學科年會論文一等獎; 福州市1999年教育學會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 刊登于《福建教學與研究》1999年第4期。
【計算機輔教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一例】相關文章:
淺談信息技術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08-18
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08-18
電教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08-22
多媒體教學在歷史新課程應用中的幾點看法08-18
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08-17
淺析計算機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08-23
計算機技術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08-18
教學案例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探索08-21
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08-17
中職德育課教學中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