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校工作永恒主題
編者按: 培養教師,尤其是培養青年教師成才,是學校工作永恒的主題之一。如何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加快青年教師成才是校長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很多校長在“拿走”彼此交流到的培養教師經驗在本學校實施的時候,卻發現別人的經驗在自己的學校“枯萎”了。究其原因:經驗借鑒不能走形式主義,當具體的成長環境發生變化后,校長也應該像精心的園丁那樣,為園里的花朵準備更適應本土成長的“土壤”。本期登發的兩篇文章都有關教師培養,但是有著不同的培養角度和方式,希望能給校長們以借鑒。 教師素質在多元動態發展中提高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中學青年教師占全校專任教師的58%,是承擔教育教學重擔的主力軍。然而,有些教師只把所從事的職業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敬業精神、奉獻精神不足。有些則因專業知識面窄,能力單一,面對信息化社會茫然無措、滿足不了科學的綜合化趨勢對教學的要求,嚴重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蚌埠市第三中學努力探索在示范高中加快青年教師成才的途徑和方法。要求在價值觀上,青年教師要從“職業型”轉為“事業型”;在教育思想上,要從“灌輸型”轉為“指導型”;在知識和能力結構上,要從“維持型”轉為“創造型”,從“單一型”轉為“復合型”;在工作才能上,要從“經驗型”轉為“科研型”。教師不僅僅是傳授者,而且也是學習者;不只是施教者,而且也是研究者。青年教師素質的提高必須符合整體性原則,不能獨立地只抓其中某一方面,要從整體入手,考慮到各部分的相互制約,使之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傳、幫、帶為青年教師成長鋪設臺階 在培養青年教師成才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激勵機制,激發青年教師的進取心和競爭意識。工作中,給青年教師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他們在同一崗位上,互相學習,比能力比實績,并以實績取人,對工作有顯著成績的破格提升,讓其擔任領導工作,并在經濟上給予一定獎勵,使他們有成就感。 從1990年起,蚌埠市三中就開展了“導師制”和“指導班主任”的活動,對青年教師加大了培養力度。1998年,教代會又通過了“導師制活動章程”,使培養青年教師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章程規定,教齡5年以下的教師都要配備一至兩名思想過硬、業務出眾的中高級教師擔任其指導教師和指導班主任,進行傳、幫、帶。全面實施《青年教師培養規劃》,努力使他們一年適應工作,三年漸見專長,五年成為骨干。 傳、幫、帶為青年教師的成長鋪設了臺階,為其中的優秀分子脫穎而出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和機遇。堅持開展“教壇新星”評選、教學基本功競賽、優秀課評比、教學論文評選等活動,與職稱評聘、晉級提拔掛鉤,有效地強化了青年教師的爭先創優意識,促使他們在實踐中迅速成長成熟。 改革課程讓教師與學生快樂交往 要使學生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知識和能力,知識、能力、信念、道德是培養21世紀創新人才不可少的四要素。而要完成這個重任就要靠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來完成。因此,青年教師首先應該積極接受現代教育思想,學校領導也要改變教育觀念,促進教育改革。 蚌埠市三中以改革課程為突破口,壓縮了必修課時,增加了選修課和活動課時,開設了包含常規性、學科性、興趣性、訓練性的選修課和活動課,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體育場所均在下午對學生開放,減輕了學生負擔,也給教師帶來更多的與學生快樂交往的空間,把學生全面發展的觀念徹底地融入了教師的自覺愿望和行動中。 優化知識結構注重青年教師在職培訓 現代化教育離不開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育過程和教育質量的優化也依賴于教學手段的優化。 蚌埠市三中把培養青年教師運用現代化設備的能力作為提高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抓,建立了培訓學習、考核實績、實際操作、服務教學的“一條龍”培訓制度,規定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自覺運用現代化設備進行教學,把是否恰當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列為一堂好課的評比標準,以此來帶動青年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現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結合度日趨緊密,許多新概念、新知識已經滲透到中學教學內容中,青年教師如果不學習新知識,不發展運用知識分析說明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就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教學工作。要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在抓學歷結構優化的同時,必須抓知識結構的優化,要重視對青年教師在職培訓,通過舉辦各類專題講座、教材教法培訓班,組織參觀訪問,參加社會實踐,參加繼續教育,以及課件制作考試等多種形式來拓展青年教師的知識視野,更新學科教學觀念。 校本教研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局長劉曉明 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實踐,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成為學習者和研究者。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各校“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探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法,也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教師。 集體備課改生硬統一為平等探討 南山區一改過去集體備課強調統一的做法,轉變成平等討論,共同探究。在集體備課時,老師們圍繞若干個中心議題(主要來自前一階段教學實驗的困惑和障礙),采取“頭腦風暴”方式,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然后再集體研討,整理出較好的設計思路供大家分享。 備課時,老師們把各自帶來的不同的備課資料和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有效溝通,從而激發了他們教學的想象力。在《歷史與社會》、《科學》等綜合課程中,集體備課的作用尤為明顯。 這種集體備課是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它會產生兩種效果:一是通過不同背景的教師的合作學習和對話,通過不同感受和體會的教師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能夠形成一種相對科學合理的看法;二是通過對話和交流,老師門能夠彼此充實和完善各自原有的想法,并進一步發展個性化的思維和方法,從而促使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并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專業引領形成課改骨干教師群 南山區教育局根據教師的學科專業和實踐經驗,通過全區教學大比武,確定全區“課改掛牌教師”,這些掛牌教師可在全區各學校上觀摩課、研討課。各校確定每學科或每單元的“主講教師”,“主講教師”則是本校的課改示范教師。 全區以“課改掛牌教師”和“主講教師”為核心,形成課改骨干教師群,從而為教師樹立了身邊的榜樣,也有效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我們也充分發揮外請的國家及省、市課改理論專家的指導作用,以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進入新課程后,南山區先后邀請了省內外著名的專家數十名,給全區教師講學、作報告。 通過以上工作,使得對教師的專業引領不但有了課改理論專家的理論指導,而且有了土生土長的“實踐專家”的現身說法,從而把課改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使教師對新課程的適應期大大縮短,加速了全區的課程改革進程。 案例研討在問題中提升授課技巧 案例研討的核心是通過提問使意見或觀點得以檢驗,提問包括開放性問題、假設性問題、診斷性問題、擴展性問題等。南山區開展案例研討的基本過程是:先是由授課者(一般為本區或本校本學科課改先進教師或教研員)介紹本節課設計的基本思路,然后讓研討者分組進行合作討論。接著,由研討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并進行相互交流。 案例研討,不僅使各科教師超越了學科知識本身的界限,而且使教師深入探討了課程的共同價值,不僅使教師能夠有效的吸收先進的課程設計思想,而且能夠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進一步提升設計的藝術。因此,案例研討法受到了教師的一致好評,尤其是受到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科目教師的歡迎。 同伴互助促進教師同步提高 南山區對傳統的以老帶新的導師制模式進行了改造,改為以“優”幫“后”(“優”指區課改掛牌教師或校課改先進教師,“后”則指不能準確把握課改理念的教師)。要求雙方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既欣賞又質疑,加強相互間的研討和動態合作,從而提升雙方實施新課程的能力,促進雙方的專業發展。 南山區鼓勵教師相互聽課,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共同成長。課改以來,聽課交流蔚然成風,單就綜合課程實驗教師而言,每位教師每學期相互聽課都在30節以上。 同伴互助,不僅為教師提供了相互學習、提高的機會,而且增強了教師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無疑會有效促進教師對新課程所強調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的理解。
【學校工作永恒主題】相關文章:
愛——教育中永恒的主題08-25
愛,班主任永恒的主題工作體會04-21
讀書,教師的永恒主題08-17
學校主題的工作總結09-07
永恒的瞬間08-24
永恒的閱讀08-26
永恒的記憶08-18
永恒的定格07-29
永恒的瞬間02-17
郵政職工工作體會--永恒的平凡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