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與新課程同行
我與新課程同行 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一文中對“為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而要求教師重組教學內容”這一主題做了相當精辟的闡述,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應進行重組和加工,按由易到難的邏輯組成結構鏈而后在師生的互動、生生互動中去主動“發現結構”,以至“運用結構”。針對這一提法,我在學習之后隨之也提出了兩個問題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一、已有的課堂教學價值觀究竟是怎樣的,它有一些什么樣的弊病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二、重建之后的新的課堂教學價值觀在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后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有益的影響,以至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于是在反思的過程中我結合了自己的實際教學體會,我覺得對于我這樣的新教師來說,在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的過程中首先應遵循一下的三則規律才有可能順利開展“重建”。
(一) 理順教材內容,吃透教材的螺旋式的知識結構,并不斷歸納,補充 (二) 在重組的過程中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導,學生的需要才是我們重組的必要 (三) 重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出現的新的問題中不斷地再篩選再補充 在高年級英語教才中, 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教材中相關的單元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絕大部分內容在編排時遵循了由易到難的原則,循序漸進,但仍有一部分教材需要根據不同時期學生對于知識的領悟能力而做適當的調整,同時隨著小學六年級學習內容的拓展更使得英語課堂需要作出適合時機的內容選擇和組織。因而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便有了以下一些嘗試 第一, 創設情境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豐富的,生動的和個性化的主動發展的空間。六年級英語的口語交際課中共涉及:問路、購物,認識新朋友,生日聚會和寫信等等。為拓寬學生思維我將教室布置成一個立體的會場,中間是“商場”,四周散步“公園,家,郵局,學校門口”等,學生可自由選擇場景,如在商場購物后去探望病人,或是在學校門口相約去公園,又或者是 先購物后去郵局寄信,自然而然地將本冊部分的交際內容串聯起來,學生們表演得有聲有色,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種課堂資源的重組,學生有了“創新和收獲” 第二, 把握學生知識掌握的動態,及時調整教材內容和教學手段,張馳有度地學習知識。對學生現狀的正確判斷和評價,找出其中的薄弱環節與不足,對癥下藥。小學第二冊的一二單元主要內容為“認人”,要求學生掌握Who …/Is he ( she ) ….等兩類表達方式,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學生、教師各執自己的照片一問一答或是學生間互相提問。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發現小小的一張照片限制甚至是剝奪了學生許多“看,說,演”的機會,最大的不足是課堂舒展不開,聽的人由于看不到照片而不能參與評價和談論。在今年的教學中在新授完人物名稱后上演了一場“真人秀 ”。邀請學生站在一張巨大的“照片”前(黑板上繪畫的邊框)擺好各種姿勢,而后開始討論這張照片。由于精心的準備,學生還給自己的角色畫了妝,因而在“真人照片”面前開始了一場欣賞照片的熱鬧畫面。無論是演還是說,每個孩子都很開心,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覺中他們運用了She’s your mother , I think . she’s in a red coat , how nice !等照片上比較讓其他人產生共鳴的句式。 第三, 豐富教材內容,為學生知識的湖區補上“盲點”。小學六年級第三冊的課文開始以短小的對話為主,往往在特定的背景下截取生活中的某個主題,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讓學生養成“就事論事”的語言習慣,也就是脫離了課文就還只會說那幾句的現象。于是備課時我會盡力用各種手段為學生提國能夠該情境的“前因后果”,培養學生的真實的語言交際能力。第三冊第十五課,表演了“失物招領”這一話題,我利用多媒體拍攝了一段司機的情況,他的職業介紹,他在購物時的丟錢包的整個過程,這段不足5分鐘的影片為學生補充了理解上的“盲點”,為今后遇到類似的情況做鋪墊。
【我與新課程同行】相關文章:
我與經典同行作文06-06
我與詩歌同行作文07-26
我與書同行的作文05-29
我與祖國同行作文(精選47篇)10-27
我與語言文字同行作文11-04
走進新課程,挑戰新課程論文06-02
新課程下,我教初中數學的體會08-17
我的中國夢征文:讓愛與責任同行08-23
【精準扶貧】我與你同行--扶貧有感08-24
我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觀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