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新探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新探 “中國處在那個大洲?”這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問題,每年由于教學需要,在教初三畢業班時我都提出過這一問題。然而令人驚詫的是,知道此答案的人在二三百名學生中只能找到幾個人。如果只遇到一個這樣的現象可能怪筆者太大題小作了,但作為一名農村基層教育工作者,我在平時遇到的這種尷尬場面遠非一次、兩次,這不能不讓人發出疑問:我們的學生怎么了?我們呼喚了好幾年的素質教育到底怎么了?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我國偉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曾提出這著名論點, 并說,“生活的變化決定了教育的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教育無時不變;教育必須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生活是不斷前進的,教育也必須不斷的前進。”改革的大潮在洶涌前進,農村的生活在不斷變化發展。面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我們的義務教育卻裹足不前,令人異常擔憂。多年的基層教育工作經驗,使我對農村學校的學生和素質教育狀況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就此談談這方面的情況,以求拋磚引玉,讓我們共同找出一個能解決農村中學教育問題的途徑。 一、農村中學學生素質狀況及原因分析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中小學要有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并更進一步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由此一場聲勢浩大的素質教育活動在全國全面展開。然而幾年過去了,農村素質教育情況進行的到底如何呢?事實并不容我們樂觀。 ⒈素質教育不“素質” 由于片面強調升學率的狀況仍未改變,這使得社會中許多人在評價一所農村中學好壞時,主要的依據就是該校的學生文化課成績怎樣,每年能考取多少人,其中重點又有幾個。其他的東西似乎都可以不談,在成績面前似乎都變得可有可無了。圍繞這一主題,家長們送孩子剛入學時就眼巴巴的希望有一天子女能成龍成鳳。當然,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特點,我們不可能指望中國每一個學生將來都成為愛因斯坦,有相當一部分文化課成績不行的人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都無能。我們應當“給予適當的陽光空氣,水分和養料,并掃除害蟲”,以“培養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夠發展”(陶行知語)。但在農村學校,由于家長、社會、學校中大部分人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重點高中,導致教師肯下真功夫抓的那些“幼苗”數量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愈來愈少。 在初三,教師在課堂上的講,問,考等教學方法也就只針對寥寥的幾個所謂的“尖子生”了,對于就絕大部分學生只能“陪太子讀書”。因為每個人都很清楚 ,一個普通農村中學每年能考取高中的人數也就那么幾個,對于班級前幾名之外的人要想考取,簡直比登天還難!考不了高中那就等著畢業回家甚或不念,這是每個家長和學生的想法。因此,目前農村中學教育中最大的難點就是在文化課上的兩極分化嚴重,每次考試都出現幾個八九十分帶著一大批三五十分的現象。可以說,我們現在許多農村中學的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后不會寫封完整的信件,不能準確的讀完一篇文章,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情。有很多人的素質很難讓人相信他們已初中畢業了。 這種兩極分化現象的出現必然導致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低下。大部分農村學生由于成績較差,在學校教師和家長的雙重重壓之下,心理變成畸形發展。在我任教期間,發現了不少“尖子生”在臨近考試時發現書籍和筆等學習生活用品屢屢被盜現象,就是典型的事例。差生普遍的心理是嫉妒,憎恨他人。而那些受特殊保護的“尖子生”是不是就沒有任何心理問題呢?其實不然,這些學生成績好,在校享受“大熊貓”級的待遇,他們做的一切事情都被認為是對的,有的教師甚至在課堂上說:“只要你能考上第一名,在班上你想怎樣做都可以!”再加上家庭的過渡寵愛,使這些“大熊貓級”的學生極易養成嬌驕二氣。這些“尖子生”中有相當一批人給廣大師生的印象是自私,自大,瞧不起他人但同時心理卻又異常的脆弱,不能經受任何挫折。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的學生以后又怎么能夠去融入社會?我們又怎能指望他們來擔當現代化建設的重任呢? 除學生兩極分化嚴重,心理素質普遍較差之外,尤其讓基層教育工作者和社會擔憂的是,我們喊了幾年的全面素質教育在農村中學根本就未認真實施過。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教學實施不夠,師資力量薄弱等等, 但最根本的原因可能還在人的觀念上。為應付上面的檢查,絕大部分農村中學雖也配齊了音、體、美以及生物、地理等課程,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副課”也僅僅是“附帶課”,無足輕重,學校和家長真正重視的是語數外為主的中考科目。平時這些“副課”絕大部分都給“主課”占領了,作為那些“副課”教師其實也是因為“主課”課時不夠才帶幾節“副課”作為補充的。往往一學期下來,出現學生弄不清誰是音、體、美老師,以及生物、地理甚至政史(初三年級除外)等只上了一半課程就已經期終考試了的奇怪現象。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農村中學的政史地和生物等科目期終考試均分還從未有哪次能突破30分的。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現象,對于“中國處在那個大洲?”這類簡單的問題學生卻毫不知曉的情況也就見怪不怪了。不僅如此,經過這幾年和學生的相處和仔細調查發現,農村中學的學生在文藝體育上表現出來的素質之差讓人簡直難以相信。在整個一所中學里很難找到一名學生會一種哪怕是最簡單的樂器,絕大部分學生不會樂理知識,不會美術欣賞,有許多人甚至不會基本的體育運動。偶爾聽到學生哼出一兩首歌曲那也是在校外學會的。以至于有一位讀過書的老人曾發出感慨:“現在的學生,唉,什么都不會,還不如我們當時……。”農村中學素質教育到如此地步不由得讓人感到心寒。 2.家庭教育簡單化 陶行知曾說過:“教育與家庭有密切關系。”家庭在中國教育中的作用,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是中國教育絕對不容忽視的力量。并且他還指出:“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過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絕對是不容忽視的。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出外打工已成為農民生活的一部分,許多有能力的父母都雙雙外出打工,小孩交給爺爺奶奶或親戚去照料,這就使得家庭教育已成為一個盲區。父母長期在外,無法和子女相互溝通,很多父母對其子女在學習和生活上的教育常用兩種簡單且極端的方法:成績好的小孩,父母會非常的高興,并拿出金錢作為獎勵的手段;成績不好或表現較差的孩子常常等到的是一頓“竹筍炒肉絲”(學生自嘲語)。在這種環境下的教育我們很難想象對子女的學習生活能有多大幫助。有不少學生一旦覺得自己成績不行之后再也不愿拿出精力放在學習上,于是逃學,在校外滋事,等等事情的發生也就不足為怪了。 3.義務教育非“義務” 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使不少學生因成績較差,在校受師生的歧視,在家又受到家庭的過重壓力,產生了厭學情緒。而家長感到子女在讀書上沒有任何出路,對子女的讀書前途感到幾乎絕望時,自然也就想到了讓子女中途退學出外打工掙錢。這是近幾年來農村中學流生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實事求是地說,這些流生的文化水平其實還不如小學畢業。記得陶行知很早就講過,社會化是“非人力所能避”,“非人力所能御”,是不可抵擋的歷史潮流,在激烈競爭的現代化社會中,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滅亡”!他認為任何人不能拒絕現代化:“中華民國要個個國民學成一個現代化,任何人拒絕現代化便是危害國民,必須受法律處分。”學生素質低下及過早流失,對民族,對社會,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將是一個災難。但由于很多原因,還無法使我們的政府、社會都真正動起來,讓每個家庭、每個人都能認真履行義務教育。農村的義務教育在很多人的眼里已經不再是一種義務了。 二、對農村中學素質教育出路的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面對當時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深情的呼吁過:“我們應該把兒童苦難創造成一個兒童樂園”。把小孩從鳥籠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自由的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的三百六十行學習。”面對農村的這種畸形素質教育,我們該如何為小孩把學校“創造成一個兒童樂園”,值得每一個教育界人士思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許多高科技人才,但同時更需要千千萬萬個能熟練使用科技成果的普通勞動者。“因材施教”,兩千多年前就被孔子創造出來的教育方法,現在許多地方仍然僅流與口頭表達上。目前,家庭、學校、社會仍然只認定一個理,讀書就是為考大學,要不然就讓小孩認得兩個字就行了,沒有過高要求。這種兩極端的理論,確實能使很多農村中學把一批又一批“尖子生”送進高中、大學的殿堂,但剩下的人,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謂“差生”怎么辦?難道僅會認識男女廁所就能指望他們融入我們未來的社會嗎? 要向破除這一怪圈,首先的要破除舊的教育觀念,把“人才”定在廣義的范圍之上,使素質教育能在農村扎扎實實的開展,讓學生能各專其長,讓家長能各取所需。特別是在農村中學完全可以采取分班教學,發揮每個人的優勢,把職業中學提前到初級中學階段。其實這種方法在較早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曾試驗過育才“人才幼芽室”,他在總結這一實驗時說:“特殊才干之幼苗,一經發現,即從小教氣,不但是合于世界之幼年史實,即我們這短短兩年的試驗(指育才創辦兩年之經驗),也就證明了路線正確性。”可見,初級中學階段開展職業教育不僅符合學生的特點,也符合農村的教育實際,是完全可以一試的。 可能由于本人的眼光所限,還不太了解農村其他地區的情況,每個地區都有該地區的特殊性。以上幾個方面也許不適合其他地方,但素質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卻是任何地方都不能回避的。希望每個家庭、每個學校和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關注這一問題,共同為農村的這種教育把把脈,為農村教育找到一處良方,以拯救農村的教育,拯救農村的孩子,拯救整個農村的現代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新探】相關文章:
孔子的家庭出身問題新探08-17
高職專業生成機制創新探究08-26
公共關系教學創新探討08-18
小學古詩教學方法08-22
淺談聲樂教學方法08-23
幼兒詩歌教學方法08-10
孔子仁學的價值取向——孔子仁學思想新探08-18
中學歷史教育敘事08-18
中學歷史教學心得12-26
中學歷史的教學反思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