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海中小學創建以校為本教學研究制度探索與啟示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簡稱校本教研),已成為目前教育領域中使用頻率頗高的一個術語。在推行新課程的過程中,校本教研已經越來越得到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廣大校長、教師的關注。
上海中小學“二期課改”明確提出要加強校本教研的研究與實踐,以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從而提高教師整體素質,保證基礎教育率先實現現代化。
近年來,伴隨著“二期課改”的深入,校本教研在上海中小學的實踐出現了喜人的形勢,不少學校卓有成效的探索,為校本教研的詮釋提供了案例,為實現教育理念的可操作化提供了范例。
這里刊登一組示例,從中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理論探索之河:校本教研面面觀
何謂“校本教研”
“校本”(school-based)這一概念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歐美國家。當時的理論依據是放權給學校帶來的自主權力會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校本”的理念引入我國,與國家對教育的權力重心的轉移有關。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明確提出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由此而來的各種校本形式,諸如校本課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訓也就接踵而至,校本教研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校本教研作為新課程實施中的一種方法性支持系統,貫穿于其他各種校本形式之中。所謂“校本教研”,顧名思義,就是以學校的特色為本促進學校、教師、學生共同發展的教研。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
關注教師教學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變革,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和深入研究課程教材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以研究為紐帶,通過專業引領、行動跟進和實踐反思來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形成扎根于每一堂課、關注每一位教師、促進每一位教師發展的新型教研文化;加強由專業研究人員與教師合作的學習型教研團隊建設,逐步創建教研團隊的活動制度、交流制度、評價制度和資源共享制度。
關鍵詞簡析
關注關注教師教學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變革,對教師的著眼點已從課堂教學擴展為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校本教研,要為所關注的方面提供幫助。
研究紐帶研究為紐帶,是說教研以研為重點,研究,既是問題解決的“中介”,也是提高能力的“臺階”,研究深入一步,就能提高一步。
專業引領教師專業化是一個大概念,是指實現教育目的的能力,而并非僅指學科教學能力。專業引領,有專家、同行及一切有真知灼見人士引導的意思。
行動跟進研究的實現,行動是必須的,否則只是紙上談兵。行動跟進,是注重實踐環節。
實踐反思實踐反思,就是把過程當作研究過程,把經驗甚至教訓作為寶貴的財富。反思,是在深層次研究問題。
新型教研文化把教研提到文化的層面,這是很有意義的,也是教育人文化的體現。新型教研文化,更多地是遵循教育規律,更多地體現教育關懷,更多地落實教育和諧。
學習型教研團隊教學,從某堂課看,是一種教師的個體行為,而所有教師的教學行為,就會形成學校的教育文化品質和程度。學習型教研團隊,以汲取各種有益于教育和教學的文化為載體,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學、互助和互勵,從而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
校本教研種種
“自下而上”教研
“互動式”教研
“參與式”教研
“實戰式”教研
“案例式”教研
“專題式”教研
“診斷式”教研
“跨學科”教研
友情提示
問:校本教研與教研組教研有何不同?
答:首先,從觀念上看,校本教研是以學校可持續發展,追求整體教育質量最優化為基點,而不是僅局限于某門學科的教學質量。
其次,從范圍上看,校本教研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核心、以學校每一位教師的發展為半徑,而不局限于少數幾個骨干教師的發展。這種研究是教師全員參與的,不是個別教師研究,不是特級教師或者骨干教師的專利。新課程的順利推進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需要每一個教師的熱情投入。
再次,從組織形式上看,從學科教研走向全校跨學科教研,從以某個年級或某門學科為依據的部門教研走向全校性的教研。
第四,如果說以往教研組的教研集中在“備課”,那么現在校本教研則致力于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應該說,校本教研并非一個全新的事物,它是在原來的教研活動的基礎上誕生的。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原來的教研活動。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校本教研有了新的內涵,并被賦予新的使命。顯然,校本教研與原來的教研組教研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
問:校本教研是否在校內進行的教研活動?
答:校本教研,更多指的是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是從組織結構上說的,并非只有在校內舉行的教研活動才是校本教研。如果某所學校在非學校的地方舉行了一個教學研討活動,或聯合他校共同舉行教研活動,這樣的教研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校本教研。
問:校本教研是否意味著教師今后培養以校為本?
答:教師成長過程伴隨著教育生涯,相對的成熟是指擁有基本的教育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提出校本教研,只是強調教師培訓要從教學實際出發,要從教師工作的基本場所考慮教師的長遠發展,其實教師培訓,從政府組織的層面上說渠道是多方面的,從個人角度說更是途徑廣泛。
實踐摸索之舟:校本教研競帆游
各校成功范例:有益啟示
虹口區復興高級中學抓重點三個基本組室
學校組建了教研組、年級組和學習組三個最基本的組室單元。教研組以學科研究為主,讓教師獲得最好的專業發展;年級組通過整合,形成相互協調的班級教師組隊伍,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學習組則是教師們政治學習和開展凝聚力活動的基本單元。三個組室互相支撐,為教師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保證。
如學校的數學組,通過每周定時開展的集體備課,共享教學經驗,形成了倡導良好師德、善于學習先進理念和經驗、教學作風嚴謹、全組團結互助的良好風氣。
虹口區北郊高級中學綜合性教研組實施聯合作戰
建設綜合性教研組、強化跨學科教學的邏輯起點是將人(教師與學生)的個性潛能看作是有待開發的一種資源,激勵教師創造性地設計課程內容,實現學習與教學的綜合。
集聚學校在教研管理層面上,增設了四個綜合性教研組,即:科學與生態綜合教研組,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學科;人文與社會科學綜合教研組,含語文、外語、歷史、政治學科;數學與信息技術綜合教研組,含數學、信息技術學科;藝術與體育綜合教研組,含音樂、美術、體育學科。綜合教研組的建立,為跨學科的學術研究和科研創造了條件,也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黃浦區曹光彪小學加強教研組“小基地”建設
學校教研組在學校發展目標引領下,實現自我要求、自主發展,努力把教研組建設成“四小基地”。
一是校本教研小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研究活動;二是青年培養小基地,通過扶、幫、帶、傳,為青年教師成長與進步創造條件;三是教育科研小基地,將組室創建為教育科研的場所;四是活動開展小基地,由教研組策劃、組織學生活動和組室外活動。
點評:教研組是最基層的教研活動載體,如何重組與構建、運行值得研究。
靜安區上海市一師附小網絡教研紅紅火火
“新空氣”——一師附小教科研網站,也是該校的教科研平臺。在主頁Flash動畫中醒目地滾動播放著倡導的教科研理念——專業引領、實踐反思、全員參與、交流分享、伙伴互助、共同成長。網站分為兩大功能模塊,一是由“聚焦新視點”、“走進新理念”、“透視新課程”、“打造新品牌”四大版塊組成的資訊平臺;二是以“有話大家說”教科研論壇形態出現的互動平臺,它分虛擬教研、網絡科研、教海隨筆三大專區,每個專區又下設四個分區。備課集約化、教研主題化、思維風暴化、專業引領化成為網絡教研的顯著特點。
網站自2003年9月正式開通運行至今,初步形成了附小的網絡教研特色。以數據為例,截至2005年3月底,教導處、科研室提供上傳的教育教學資訊共計258條,教科研論壇中教師發布主題2603帖,其中僅以“教海隨筆”中的“新思維”一區為例,討論主題95帖,回復2921帖,點閱計數24514人次。
普陀區甘泉外國語中學“青藍工作室”
“青藍工作室”,有50多個教師經申請篩選成為會員,“青藍”兩字,取自“青出于藍”,顧名思義,這個工作室的目標是組織有質量的活動,創造條件讓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該校“展示成果,分享經驗——青藍階梯講壇”為題的校本培訓活動,把校本教研的理念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展現出來。主持人以訪談的形式引出全國首屆“和諧杯”新課程理念優質課評選一等獎獲得者陳君的話題:“山不過來,我過去”,在鮮花點綴的雅座里,輕松地談論著教學的過程,反省、思考、探索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點評:教研的時空可以因校而異,盡可創造。
閘北區寶山路小學為每位教師課堂教學錄像
寶山路小學全校40多位任課教師都有一“部”自己課堂教學的錄像片,然后自己和同行用新的教育理念對“鏡頭中的我”在教研活動的“顯微鏡”下進行“過堂”,找到能夠活躍教學開發學生潛能的“細胞”,必要的話做“手術”,從而使教學“活龍活現”。
微格教學就是用現代化視聽設備將教師課堂教學錄制下來,通過事后的“定格”分析提出改進教學的方法,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徐匯區第一中心小學團隊學習高效教研
在上海市徐匯區第一中心小學,教師課后做筆記時常用一種叫“左手欄”的方法:在一張紙的右側記錄筆記主人與同事們對話的內容,左側則記錄交談的每一個階段自己心中想說而未說的話,然后將隱藏的假設攤出來,并顯示這些假設如何影響行動的因素。教師通過這種個人與群體柔性“碰撞”的反思,提高教學能力。
該校在校本教研中十分注意運用團隊學習的方式,走出了一條和諧高效的教研之路。
普陀區華東師大附小共營小組合作共贏
在華東師大附小,活躍著10支非學校行政安排,由志同道合的教師自由組合起來的非正式組織——“合作共營小組”。他們齊心協力共同扎營在教育第一線,努力營造和諧互助的氛圍,齊心經營共同的教育理想,盡情地發展各自的專長,贏得彼此的友誼,贏得前進的動力,贏得成功的喜悅。
如:“FZ”合作組由4個年齡相近的教師組成,她們又各有所長——音樂、美術、朗誦、演講、舞蹈,互補的特長使她們把語文與形象藝術、語文與表演藝術、語文與音樂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設計并組織開展喜聞樂見的學科活動。
點評:著眼于每一位教師成長,是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課改研究基地:成果一覽
校本研訓,要構建管理體制、機制和模式。
普陀區延河中學:在學校的行政組織建設中融入學習型管理理念,構建決策層面、組織層面、實現層面三級管理體制,保障校本研訓的實施。
浦東新區建平實驗學校:初步實現制度化,教師素質得到提高,學校的內涵得到發展。
青浦區趙屯中學:創造“課題帶動、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行動研究”的教研模式。
虹口區教育學院附屬中學:創建“問題——計劃——行動——反思”的教研活動模式
【上海中小學創建以校為本教學研究制度探索與啟示】相關文章:
芻議以校為本的信息化教學研究制度的建立08-07
立足以校為本,創新教研制度08-17
立足以校為本 創新教研制度08-17
堅持以校為本實施有效教研08-20
以創建為動力積極探索價格監督檢查新方式08-12
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徑08-13
以探索為話題的作文12-02
以探索為話題作文05-15
教學研究通過科學史進行德育的探索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