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跨世紀教育變革的根本任務之一。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雖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在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升學考試的重壓下,學校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諸如重書本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探索;重視考試成績,忽視整體素質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這一切不僅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影響了跨世紀一代新人的培養。
21世紀將要來臨,人類即將跨入一個新的千年歷史。新世紀將對人的培養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剛結束的第三次全教會對我國跨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目標作出了全面規劃,對以創新精神培養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發表的一份重要研究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教育應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準備,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一報告對新世紀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從中不難窺見21世紀教育發展的基本圖景。新世紀究竟對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無論作何種解釋和推測,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未來的教育決不能只滿足于給學生一點知識和技藝,它必須將學生置于一個有尊嚴、有個性、有巨大發展潛能的活的生命體的位置上,全面關注他們的發展需要,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不斷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和生存價值,進而使他們在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過程中真正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準備。這是一個至高的目標和境界,它要求我們必須對傳統教育從思想觀念到操作方法進行徹底的全方位的變革。活動教學實驗研究是一項立足課堂教學改革,面向未來人才培養的新的探索和實踐,它力圖根據跨世紀教育改革的總體要求,特別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現實需要,在合理借鑒中外歷史上活動教學思想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現行課堂教學存在的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條適合于兒童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及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的路子,尋找一條有利于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切實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
活動教學認為,活動與發展是教學的一對基本范疇,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礎,無論學生思維、智慧的發展,創新精神的培養,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是通過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實現的,而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學生參與的各種活動。教育要改變學生,就必須首先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在學生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實現的,不是外界強加于學生的。從這個角度看,創新教育的關鍵或教學的直接任務,是要創造出學生的活動,是要給學生提供適宜的活動目標和活動對象,以及為達到創新精神培養目標所需的活動方法、條件和環境。因此,活動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對現行以知識為難、教師傳授和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造,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主體性、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一、活動教學的理論內涵
(一)活動教學的內涵
1.活動的基本范疇
簡單他說,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對活動可作多側面的劃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據心理學的劃分,即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所謂外部活動,主要指實物性的操作活動。感性的實踐活動。內部活動主要指內部心理與觀念活動,主要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這兩類活動在人的認識和發展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這兩類活動常常交織在一起,劃分只有相對的意義。教學過程正是學生主體外部活動與內部活動的雙向轉化過程,是一個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實踐活動和觀念活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
活動教學意義上的活動既具有人類一般活動的特征,更具有自己豐富的內涵和規定性。首先,從表現形式來講,內部活動有別于那種憑記憶,主要是機械記憶和理解的活動,而更強調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想象、發現和創造的成分;外部活動也有別于那種不需要有意識的內部活動的參與,只是為掌握某種技能的重復強化訓練或自動化的。熟練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動,而是強調能引起主體內部活動,需要有意識的注意、思維的投入等。其次,從學生總體活動來分析,它不同于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被動活動,以認知為主的片面、單一的活動,而是強調觀念活動與實踐活動相統一的完整的活動。因此,活動教學意義上的活動強調是學生主體主動的,有思維積極參與的,觀念與行動相統一的,充滿改造和創造精神的,能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需要的整體的、多樣的活動。
2.活動教學的界定
從以上對于活動的分析中,可以給活動教學下這樣一個定義:活動教學是指以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似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及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二)活動教學的發生機制
活動對人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但并不是任何活動都對學生具有價值和發展性意義,那么活動是怎樣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樣的活動方式對學生發展、素質生成最有價值呢?活動教學要實現以活動促發展的宗旨,就必須首先考察分析活動影響人的發展的各種內外因素,了解活動教學的發生機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學策略。
活動對人的發展影響程度取決于以下變量:活動主體因素和活動客體因素。具體說來,主體因素包括主體的身心發展水平、主體對活動的自主參與程度、主體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動客體因素包括活動目標的適切度、活動有無成效、活動方式的選擇、活動對象和范圍的確定、活動條件的提供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對學生的發展進程產生影響。
1.活動的主體因素
(1)身心發展水平。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有機體在后天生活中獲得個體經驗的過程。學生要獲得人類已有的經驗,必須是身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發生。如果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又沒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作為依托,這種學習活動便不能實現,更不要說取得成功,最終也就不可能使個體得到發展。每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經形成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表現出個體的特征。
(2)主體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和參與度。這是影響活動效果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主體對活動的自主參與程度表現為主體在活動中的地位及由此產生的對活動的態度。可分為三種情形:被動應答——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種被動性行為,主體不能處于激活、興奮狀態,注意力僅限于維持動作的完成,對主體發展意義不大;自覺適應——主體接受并理解了活動的任務、要求與意義,從而以自覺的、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活動中去;主動創造——活動過程是主體自主的,主體態度不僅自覺,而且是積極主動的,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自己的行動步驟,經歷著情感的體驗,始終處于積極追求中,關注行為和目標的實現,這是最富有發展意義的活動。
(3)主體的自我效能感。同樣的活動對活動主體的影響是不一致的,這取決于主體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對自己能夠實施某一行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響人對行為的選擇,對困難的態度,對行為的努力程度和持續時間,也可以影響學習行為中的情緒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強的人,能正確估計自我能力,選擇活動的方式內容,對問題不斷做出準確判斷,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能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充滿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較弱的人,參與感也隨之下降。
2.活動的客體因素
(1)活動目標的適切度,活動對發展主體提出的要求是否恰當,要看它與主體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相差度如何,因為過高過低的活動目標都無助于個體的發展。只有那些高于個體現有發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進行的活動,才能有效地促進個體的發展。為此,教育者應認真研究學生的發展狀況,包括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把握最近發展區,以安排教育的順序與目標。
(2)活動有無成效。活動的成效會激勵主體產生新的需要,形成內驅力,對主體產生積極影響。假如活動不了了之。只會產生消極影響,
(3)活動的方式與類型。不同的方式產生不同的經驗,不同的活動類型和方式促進人的不同的發展,如有主體變革客體為主的創造活動、反應客體的認識活動。占有客體的欣賞審美活動、檢測客體的評價活動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等,他們雖共同對人的發展發揮作用,但每一類活動對人的某一方面的發展有所側重,如藝術、科學活動——創造性;科學與歷史活動——批判性思維;文學、戲劇活動——自主性發展,擴大眼界,豐富人的想象等。
(4)活動條件的提供。活動的展開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活動材料和活動工具的提供,活動氛圍的渲染和創設,活動場地的大小,活動規模的大小(如班級規模),活動空間的靈活布置,活動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程度等,都將直接影響活動的成效。
(5)活動的有無指導。對活動的設計和適當的指導易使活動產生成效,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學生成就感。
(三)活動教學涵蓋的教育理念
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是活動教學期望的實踐效應。為此,活動教學必然對實驗的目的、目標、內容、方式、評價及其相應的操作體系進行系統的,富于創新的構建。這種教學新形式涵蓋以下內容:樹立以活動促發展的新型教學觀,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和發展需要,確定適合于學生主動和諧發展的活動目標;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實踐性,自主性活動為基礎的動態、開放的教學過程;適當調整、補充、改造現行課程與教材,加強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與經驗的聯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新型教學環境;改革考試和教學評價,實施以促進能力培養和素質整體提高為目的的多樣化評價策略等。為此,必須在觀念上凸現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的指導思想
“以活動促發展”的主張是活動教學的立論基礎和實踐切入點,是活動教學的靈魂。它重視活動的獨特價值,強調活動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主張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人的發展是在主體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中實現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體的活動,正是主體積極主動的活動推動著主體發展的進程。對學生的發展來講,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學生思維、智慧的發展,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必須經過學生主體自覺參與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動來實現。惟有活動,才能提供學生發展的最佳途徑和手段;惟有活動才能實現多種潛在的發展可能性向現實發展確定性的轉化,發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才有望實現,為此,教育教學的關鍵就是要創造出學生的真實活動,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最終實現主動發展。2.突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主動學習、主體實踐為特征的方法論體系
活動教學重視活動在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必然注重學習者“學”的活動。活動教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對學習客體主動探索。不斷創新,從而不斷發現客體新質,不斷改進已有認識和經驗,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而不是通過靜聽、靜觀接受現成知識結論的過程。為此,特別強調主動學習、主體實踐的教育價值,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親身的活動和實踐,變被動消極地學為主動積極富于創新地學,使學習成為學生主體的自主活動。這種主動學習方式主要以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學習問題為特點,包括探究學習、解決問題學習、交往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和有意義地接受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通過學習者對學習對象的主動操作、親身體驗、探索、加工、改造和創造等實踐性活動來實現和完成。總之,這種學習過程不僅強調動腦思考,而且強調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動中學,在做中學,主動地學,創造性地學。
3.構筑以活動為基礎的動態、開放的教學過程
活動教學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實踐活動的主動。能動特點的思想,將實踐觀點引人教學過程,從而必然地將教學過程作為一個認識和實踐進程相統一的過程,必然認為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認識成果的一種動態發展過程。首先,教學的對象、活動的主體----學生處于一個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處在身心兩方面不斷變化。構建的過程中;其次,教學活動是一個復雜變化的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新的因素會不斷生成,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而是一個動態過程。活動教學重視教育情境中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校園文化、班級氛圍等“活”的因素對教育意義的生成,重視學習過程諸多因素的改變對于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活動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不斷生成新質的過程。
這種動態性使得教學過程同時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這種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活動過程上。基本上是以學生自主活動,自主學習,實踐和探究為主,對學習可采取各種不同的方法與途徑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教師較少干預;活動氛圍上,努力創設一個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樂于、敢于表現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圍,以利于共同進行知識的發現、創造和分享結論,同時創設自主、寬松、愉悅的學校環境,實現學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動時空上,不局限在課堂內、學校內,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機會,開發社會與生活等廣泛的教育資源。
(四)活動教學的實踐效應
活動教學不論是作為教育觀念的體現,還是作為一種具體的教學形式,其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改變必然具體地體現在課堂教學中。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主體體現出不同的自主參與程度,處于不同的學習、活動狀態,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因而,考查學生在課堂生活中的活動情形和活動狀態是將活動教學與其他教學區別開來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標。據此,可在以下對比中對活動教學的課堂效應作一描述。
記憶水平的教學——學生處于被動應答狀態。以靜聽、靜觀、靜思的學習方式接受和記憶大量知識,處于消極、被動地位,缺乏積極主動的參與和動手做事的機會,教學氣氛死氣沉沉,學生易產生焦躁、煩悶、厭惡、冷漠等消極的情緒體驗。
適應水平的教學——學生處于自覺適應狀態。雖時有主動積極的思維參與,但這種思維為教師所把持與牽制,只是教師思維的再現與印證。教師被自身設計的教案與思路所奴役,對學生思維的獨創性不能放手。學生的情緒體驗表現出時而充滿激情和渴望,時而又表現出冷漠,無動于衷。
創新水平的教學——學生處于主動創造狀態。教師表現出較大的創造性,不再為預先設計好的教案所左右,對于超出備課范圍的意外問題和突發事件,能因勢利導將教學引向深入。教師通過創設適宜的對象性活動情境,給學生以思維的空間,不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設置的教案框架里,學生始終處于獨立探索。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創造思維能力的狀態,表現出熱情、活躍、積極、關注等積極的情緒體驗。
活動教學追求的就是屬于創新水平的教學。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關文章:
在自主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08-17
在自主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活動教學的探索與實踐08-17
在自主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活動教學的探索與實踐08-17
談信息技術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08-17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和思考08-26
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造能力08-17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08-17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微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