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舉重若輕抓德育
有經驗的牧童發現牛兒不吃草,不是打不是罵更不是強按牛頭,而是找牛不吃草的原因:是草讓牛兒不滿意了,還是牛兒該喝水、洗澡了,還是牛兒身體不舒服了。然后吹響牧笛帶牛去該去的地方。牧笛雖然不能讓牛吃飯、替牛治病,卻能讓牛安靜下來,讓牧童有機會解決它們的問題。如果強按牛頭去喝水,結果只能是水嗆了牛,或是牛頂了牧童。仔細想想,牧笛多像我們的教育藝術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是管宏觀、管政策的,而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工作是需要我們一項一項干出來的。《意見》制定得好,但關鍵在落實。各級機關、學校在學習《意見》的同時,不能滿足于開好幾個座談會或是寫好幾篇體會文章,而要切實研究如何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即把重心放在如何整合社會資源,搞好協調,如何實現工作方式的機制創新上。
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不能只寄希望于著力辦好的幾件“大事”,而應該重視多做“小事”。不管是主渠道還是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只要大家都拿出掃好一屋的精神與行動,那么就必然可以掃出凈化未成年人心靈的成長環境。“小事”不小,小中有大。一個芥小細末的“小”行為、“小”舉措,往往能反映一所學校、一個社區、一個部門扎實推進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藝術。
《意見》強調了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專門提到了“少兒節目要符合少年兒童的欣賞情趣,適應不同年齡層次少年兒童的欣賞需求,做到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統一”。其實何嘗少兒節目需要這樣,整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皆應如此。實踐證明,辦好和中小學生貼心的一樁樁“小事”,思想道德教育才會進他們的耳、入他們的心。“道德建設重小事”,一期板報、一張網頁、一幅宣傳畫、一場主題展覽,就是一塊教育陣地;一首歌曲、一場電影、一臺演出、一本好書,就是一種精神鼓舞;一次考察、一場報告、一個座談,一節班隊課,就是一次思想登高。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有一次,新課本剛發下來,小明的書就被人撕破了,他急得直哭。一位年輕教師在講臺上,大聲問:“書是誰撕的?”教室里鴉雀無聲。教師更生氣了,提高了聲音,再問:“書是誰撕的?快說,不說就是錯上加錯!”教室里的空氣十分緊張,可仍然沒有回答。這時,斯霞老師走進來,問清情況,看看被撕壞的書,嘆口氣說:“我們每個同學都愛護自己的書,也應該愛護別人的書呀!書已經撕壞了,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我們大家誰不做錯事呢?做錯了事能講出來,就是有了進步……”斯霞的話音剛落,小南站起來了,低聲說:“斯老師,小明的書是我撕的,我錯了,把我的書給他吧!”斯霞同意了,又讓小南向小明道歉。下課以后,斯霞還叫小南拿著撕破的書跟她到辦公室。小南以為斯老師還要批評他,其實斯霞只是幫他把書貼補好。
思想道德教育藝術是教育理想的極致——化雨無形,潤物無聲。“舉重若輕”的思想道德教育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藝術。它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圍繞中心工作,抓主要矛盾,抓重點落實;善于分解目標,注意細化工作任務,選好形式新、感情親的載體;加強調查研究,客觀掌握中小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修正工作目標和措施;樹立問題意識,注意“發現問題”的質量,從而提高工作的針對性等。
“舉重若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顯著效果是省時高效,富有針對性與吸引力,融嚴肅的思想教育過程于藝術情趣、社會實踐、文體活動之中,使中小學生感到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還是在游戲、在審美、在發現。當然,學會舉重若輕,前提是具備舉重的實力。成年人要堅持學習,研究教育規律,以與時俱進的精神豐富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手段。這正如烏申斯基所說的:“如果教育家要從多方面來培養人,那么他首先應該在多方面來了解學生”。(作者系浙江省嘉興市教育局干部)
【舉重若輕抓德育】相關文章:
抓德育和生活的交點08-17
抓學習抓整改抓落實08-15
數學抓抓樂中班教案02-28
抓“蝌蚪”08-18
抓螃蟹08-17
抓尾巴08-24
抓“尾巴”_作文05-03
抓娃娃作文04-29
抓蚯蚓作文05-08
抓蝦的作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