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當代大學生加強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
對當代大學生加強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
【摘 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深入進行中華民族精神教育,是中央確定的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牢固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高校學生能夠堅定不移、百折不撓地為祖國、為人民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加強高校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
一、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支撐其走向文明、走向進步、走向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倫理、品格、氣質、心理等精神因素的總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偉大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礎和不斷追求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偉大民族精神更為深刻、更為根本的靈魂,它滋育這些民族精神的生成,并為這些民族精神的彰揚和發展提供著強勁的激勵力量和鮮明的目標指向。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它總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和歷史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所具有的這種鮮明的時代特點,賦予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偉大民族精神以具體的時代內涵,從總體上規定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根本性質。在中國,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個人的理想和事業融會于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中華民族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具有實踐性和發展性。任何一個處于前進發展中的民族,它的民族精神都不是封閉的、靜止的,而是根據新的實踐提出的要求,總結新的實踐創造出的新的精神與時俱進地發展。不斷發展著的實踐是民族精神不斷豐富、發展從而體現時代特征、富于生命活力的最終根源。善于根據實踐的發展,提煉嶄新的實踐所創造、所需要的精神,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方面,更要對高校學生進行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對于我國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我國的教育應該培養報效祖國的人才,即使是國際人才,也應當有中華情結。充分信賴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然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既有有利條件,也有嚴峻挑戰。我們必須看到,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在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激蕩的環境中,高校學生受到的影響;必須清醒的看到在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敵對勢力同我們爭奪下一代的斗爭依然十分尖銳復雜;還要看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面臨著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
三、在高校學生中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意義重大,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必須高度重視
1.對高校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只有重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才能更好地增強國民的凝聚力和愛國心。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無國界的今天,如果采取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片面地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低估和排斥中華文明,就會喪失民族的尊嚴和自豪感。因此,對高校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更學藝術、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和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的民風和氣節、中華民族創造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等內容,有效地養成高校學生的民族優良作風和氣派,有效地吸取我們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增強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使其受到深刻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
2.開展中華歷史知識教育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
在中華歷史知識中,貫穿著中華民族不畏俱,自強自立的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崇高的民族品格和偉大精神的真實寫照。讓廣大高校學生深刻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接受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就是要保證他們能在國家困難的情況下挺身而出,為國分憂,承擔起歷史責任。同時,要把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深刻認識和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的奮斗中表現出來的革命氣概,懂得中國共產黨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和創造者;深入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認識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性進步和光明前途,樹立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
3.加強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教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高校學生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教育更有直接的現實意義。加強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教育,就是要教學高校學生熱愛人民,建立對人民深厚情感;服務人民,甘當人民勤務員和公仆,關心人民,為人民謀利益;尊重人民,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相信人民,支持人民首創精神的教育;依靠人民,堅持群眾路線。要培養高校學生為人民服務的熱情和感情,吸取為人民服務的人格精神力量,從而增強他們的民族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并使其受到為人民服務的民族精神教育。要使高校學生都明白,黨和人民對高校學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高校學生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高校學生去奮斗,青春只有在為國家和人民的真誠奉獻中才能更加絢麗多彩,人生只有觸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才能閃閃發光。
參考文獻:
[1]趙存生。關于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幾個問題[J].高校理論戰線,2004.
[2]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舉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D]. 2002.
【對當代大學生加強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相關文章:
加強和改進辦公室工作的思考08-12
關于加強和改善黨群關系的思考08-15
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實踐和思考08-12
關于加強大學生學風建設的思考08-12
中西“人文”精神的當代思考08-17
加強班子建設的幾點思考08-12
對加強工會資產管理的思考08-16
對加強工會資產管理的思考08-15
加強和改進機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