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建民主集體提升生命質量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創建民主集體提升生命質量
----“新基礎教育”研究中的班級建設
“新基礎教育”以面向21世紀、創建中國基礎教育新型學校為主要課題,以系統的現代教育觀念為基礎,強調更新學校教育日常活動方式,為每一個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與生命力的勃發創設良好的成長氛圍和發展基礎;強調更新師生在校生存方式,使之由消極被動的適應性生存方式轉變為積極主動、不斷自我更新的發展性生存方式。[1]在班級建設方面,我們體會到,“新基礎教育”追求的是:“創建民主集體,提升學生生命質量”。
班級建設的目標:在民主集體中提升學生生命質量
在學校教育的歷史和現實中,作為教育性組織的班級主要有管理集體、學習集體、團結集體、自主集體、民主集體等幾類存在形態。其中,民主集體應當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中班級建設的新目標。下面是對幾種班級存在形態的簡要比較:
班級形態
發展目標
人際關系
學生發展
管理集體
在班級建立嚴格的規范,以便控制學生,保證學習知識所需的課堂秩序。
師生是管理者與服從者的關系。班級工作重心在于維持秩序、完成上級規定的任務,學生被要求配合教師、服從管理。
在學生之間,一方面,依據管理規范形成明顯的層級節制關系,另一方面,分數尺度將學生劃入不同類型或層級。
在嚴格的管理制度中,學生個體和群體的個性難以得到充分展現和發展,常常被動接受管理、被動接受知識。
學習集體
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形成集體學習氛圍。
教師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參與班級建設。在集體學習過程中,班級成員間有充分的相互作用,包括補充、激勵、爭論、幫助等。
學生學習較為主動,會與他人合作,但學生發展的核心是知識學習。
團結集體
形成有共同價值、共同目標與任務,并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組織起來的群體。
以反映人與人“最本質關系”的社會性為基礎,強調以親社會的價值為導向,形成強大的集體凝聚力;重視統一性、標準性,較忽視學生個性。作為社會代表者,教師向學生灌輸社會價值目標,同學之間的交往也主要以是否符合集體利益為標準。
形成親社會的、統一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尤其是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集體主義精神,但是個性發展普遍被忽視。
自主集體
班干部能自主制定班級活動規劃并有效實施,學生能夠互相協作,共同完成各項任務,自主處理班級事務。
強調在集體中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為此,教師主要根據社會要求和學校工作安排指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并協助實施;學生可根據自己意愿組成小隊,由此凸顯小群體和班級的自主性。強調民主平等,人人都是班級的主人。
在完成各項事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和實施活動的能力與特長。同時,在與“團結集體”相對的意義上,強調培養學生個性,而不限于統一思想和行為。
民主集體
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展現自己,并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力和能力,使班級成為提升個體生命質量的民主集體。
師生關系主要是發現者與主動展現的關系,促成發展者與發展主體的關系。為了學生能主動發展,教師給學生提供機會,適當點撥。
每一位學生都在創建民主集體的過程中實現主動發展。通過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學生逐步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識和主動發展能力,在參與集體生活的過程中豐富個體的生命實踐,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
個體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學會欣賞他人和與人合作,在民主參與集體生活的過程中提升生命質量。
(說明:這里的“團結集體”,主要是指前蘇聯學者所主張建立的“班集體”。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學校教育也曾普遍以建設這種形態的集體作為班級工作的目標。這種形態的班級因強調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統一思想和行為而呈現出班級成員團結一致的特點,故以“團結集體”命名。)
信息監控系統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內容中或訪問的內容中含有系統不允許的關鍵詞或者您的IP受到了訪問限制,本次操作無效,系統已記錄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數據。請注意,不要提交任何違反國家規定的內容!本次攔截的相關信息為: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