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大盲區考驗中國職教發展
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相比還相當滯后。政府在投入及政策上對中等職業教育支持不夠,中等職業教育營養不良。同時,中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中存在盲區,更加導致了中等職業教育法與不良。
第一個盲區:職業教育過于校園化,弱化了其社會性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以學校教育為主,學校與社會、生產企業之間有一定的鴻溝。一方面,我國的職業教育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學歷、輕技能的現象,中等職業教育在管理上條塊分割,且大部分學校是由普通中學轉制而來,沒有擺脫普通教育的模式。另一方面,我國的職業教育是由政府投入和管理,學校在專業設置、招生地域和培養方式等方面都由政府統籌,專業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材等都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制定和編寫,學校只是被動得執行,辦學行為僅限于完成"計劃",絕大部分教學活動可在校園內完成。但以學校為基礎的職業教育,往往不能結合實際工作場所的經驗,且學校的實習實驗設備相對陳舊,模擬實習往往與生產發展相脫節,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也明顯落后于職業技能的發展。學生無法達到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不能滿足動態性的社會需求。
中等職業教育必須與社會相融合,依托行業,實行校企聯合。企業是生產經營的主體,也是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主要服務對象和直接受益者。職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單一的教學過程,其教學過程有一定的實踐性,為此要使學校課堂教學和企業實習并行。
第二個盲區:職業教育過于規范化,淡化了職業教育的職業性
職業教育與學科性教育不同,他直接與生產勞動相關。但我國現行的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大綱、教材等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編制,所有職業學校都按照一個模式辦學,相同專業的所有學生都學同樣的課程。一個模子刻畫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不同崗位的需要,更缺乏創造力。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急劇變化,引發了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的調整,大量傳統職業迅速消失,新職業不斷產生。我國職業教育原有的專業設置周期過長,國家統一制定的專業目錄上的專業無法體現新職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與就業崗位之間的結構錯位,不適應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
目前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明顯落后于職業崗位的技能發展,教學內容也過于學科化和系統化,教材編寫出版及使用的周期較長,無法及時反映新技術、新工藝。學校開設的課程應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和生源情況而定,切實滿足行業的現實需要。英國對內容更新周期較長的基礎課,采用全國性的通用教材,但每5年修改一次,平時也有常規、短期和臨時的修改,以跟上社會的發展;對專業性較強、內容更新快的課程,則采取學校和企業合作編制教學大綱,由教師自編講義,輔以大量參考資料進行教學,向學生提供最接近現實需要的內容。
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學制過于規范化,都實行國家統一規定的三年制或四年制,進行班級授課制和學年制,且招收應屆初中畢業生,通過統一招生,實行以年一次的錄取工作。因此,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的需要。而學分制允許學生間斷學習,這對成人來說,就意味著處理家庭負擔及自身工作與學業的矛盾有較大的選擇余地。
第三個盲區:職業教育過于學歷化,失去了實用性
職業教育是終生教育的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只重視正規學歷教育而忽視了技術、技能的教育和培訓,忽視了最需要進行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辦學的路子越走越窄,使職業教育陷入招生不足、教學質量下降的困境。
從中等職業教與自身發展的需求來看,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規模萎縮,生源減少,所以職業教育應搶占培訓市場,擴大生存和發展空間。由重視學歷教育到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向終身教育轉變,主動面向社會,開拓教育市場、培訓市場。及時了解社會需求,據此調整專業設置和培訓項目;把脈企業需要的人才規格,確定職業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多種形式辦學,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向結合,全日制與部分時間制相結合,把職業學校辦成面向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培訓中心。
責編:花勇
【三大盲區考驗中國職教發展】相關文章:
中國的發展作文05-09
面向市場辦學,促進職教發展04-06
面向市場辦學,促進職教發展06-08
中國發展簡報08-18
考驗08-15
中國的發展作文6篇05-09
中國快餐發展形勢分析報告08-12
中國現代民族史學的形成與發展08-17
中國:走向區域協調發展08-17
寫中國的發展的作文550字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