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會分析事物的本質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江寧分校
高二政治作業(二十二)---------學會分析事物的本質
班級 姓名
一、填空題(25分)
1、對事物現象的認識屬于 ,對事物 的認識屬于理性認識。
2、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 上升到 ,透過 抓住事物的 和 。
3、真理是人們對 的正確認識。把真理性的認識 ,按
其 構成一定的 ,就形成 。
4、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占有 。
2)運用 。
5、認識事物的 和 是艱苦的探索過程,需要不斷地 ,才能得以完成。就對整個世界的認識而言,人的認識運動沒有也不可能結束,人們應當在 上不斷地 認識, 認識,把認識 。因而,認識總是 的。
6、學習知識,就是要理解知識所揭示的事物的 與 。學習知識的過程,又
是 的過程。
二、單項選擇題(2×20=40分)
1、認識、理性認識、真理、科學理論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 A )
A、客觀物質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
B、按照一定邏輯知識體系組織起來的知識體系
C、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
D、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正確反映
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這一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C )
A、認識經歷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B、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C、認識不能停滯,而應該不斷擴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
3、“蘋果落地”、“水往低處流”、在其背后隱藏著一個共同的東西——萬有引力。這表明( B )
A、同一現象只能表現同一本質 B、同一本質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現象
C、現象、本質都隱藏在事物的內部 D、同一現象可以表現不同的本質
4、體現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區別的是( C )
A、感性認識是認識的起點,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終點
B、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
C、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D、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總和,感性認識必然會發展到理性認識
5、我國有“兩小兒辨日”的故事:小兒甲認為早晨的太陽離人近,因為早晨的太陽比中午的大,近大遠小;小兒乙認為中午的太陽離人近,因為中午的太陽比早晨的熱,近熱遠涼。兩小兒的辯論給我們的啟示是( B )
A、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 B、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
C、理性認識必須回到實踐中去 D、認識事物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6、作為事物的現象是指 ( A )
A.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 B.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外在表現
C.只能由理性思維去把握的東西 D.感性認識
7、認識的根本任務在于( B )
A.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 B.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C.一切從實際出發 D.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8、歷史事實說明:人們認識自然規律并不總是即時即刻就能全面把握它的。規律性的東西往往通過現象的不斷往復才能更明確地被人們認知。這句話告訴我們 ( D )
A.認識了事物的諸多現象就認識了事物的本質
B.現象是不斷變化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的
C.人們的認識需要經過現象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D.人們的認識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由現象到本質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9、水有三態:液態、汽態和固態,但都是氫原子和氧原子結合而成,其化學式都是H2O。這一自然科學常識包含的哲理是( D )
A.現象與本質是統一的 B.現象與本質是沒有絲毫區別的
C.認識現象不等于認識本質 D.現象與本質是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聯系的
10、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是相互聯系的。在認識論中能體現辯證法思想的有( B )
①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 ②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 ③認識是要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的 ④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我國對經濟體制改革模式的確定,經過了一個長期探索過程,從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再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說明( C )
①人們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化和發展的過程 ②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 ③任何認識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④把認識固定化、僵化的觀點是不科學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經驗主義哲學家好比螞蟻,只會盲目地搜集材料,而不會進行加工;理性主義者好比蜘蛛,只會從自己的肚子里吐絲織網,而不知聯系實際;真正的哲學家應當像蜜蜂一樣,采集百花后釀成香甜的蜜。這一觀點( A )
①認為經驗主義者只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而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 ②認為理性主義者是唯心主義者 ③認為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一要具備豐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二要對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④肯定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個思維過程。這一過程是( C )
①人類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 ②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關鍵 ③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分析與綜合的過程 ④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的過程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97年全國高考)甲乙兩人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樹葉,兩人正為樹葉是否隨著波浪走而爭論不休。物理老師說:樹葉好像跟著波浪走,實際上樹葉還是停在原地,波浪只會使水面上的東西出現上下起伏。因為波浪傳到的地方,水在發生振蕩,這時水并不向波浪傳播的地方移動,因而水面上的東西,包括樹葉也不會跟著波浪走的。上述事實說明( B )
A.觀察現象是一切科學認識的必由之路
B.現象有真象和假象,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
C.感覺是不可靠的,沒有用的
D.現象與本質密切聯系、不可分離的
15、關于現象、本質、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之間的關系,正確的表述是(A )
A.人們通過現象認識本質的過程,就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B.如同本質深藏在現象的背后一樣,理性認識總是隱藏在感性認識之中
C.本質總要表現為一定的現象,理性認識總要表現為感性認識
D.不論認識現象還是認識本質,都要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16、(2000年全國高考題)“眼見不一定為實”,這主要是因為(B )
A.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B.現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經驗有直接和間接的 D.本質是眼睛看不見的東西
17.門捷列夫在對各種化學元素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的遞增而呈周期性的變化”的元素周期律。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又進一步認識到:引起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本質原因不是原子量的遞增,而是核電荷數的遞增。人們對元素周期律的認識過程表明 ( B )
A.門捷列夫對事物的認識還停留在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的感性認識階段
B.人們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比較深刻到更為深刻的過程
C.人們應當不斷擴展認識,以便在更廣闊的領域內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D.人們應當隨客觀世界的變化發展,把認識不斷向前推移
18、進入人腦的感性材料,往往是個別的、彼此分離的。這就需要把它們綜合起來進行思考,從總體上進行研究。我們把稱之為 ( )
A.去粗取精 B.去偽存真
C.由此及彼 D.由表及里
19、真理、科學之所以對于人們的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是因為它 ( C )
A.是理性認識 B.科學理論是真理,不會發生變化
C.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指導人們實踐活動的正確開展
D.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20、人們的認識之所以要不斷深化,是因為( D )
①復雜事物包含若干層次,整個世界的層次是無限的 ②事物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③由于實踐等條件的限制,人們的每一正確認識在深度上總是有限制的 ④淺層次的認識總是不正確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三、簡答題(35分)
1、“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談談你對這一論斷的理解。
參考答案:
①感覺到的東西是對事物的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由于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聯系,它是片面的、多變的,所以,感覺到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
②理解了的東西是指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必然的聯系,本質和規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因此,只有深入到事物內部,抓住本質和規律,抓住諸多現象的根據,才能深刻地理解現象。
2、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向導,一進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才是科學的分析方法。”請回答:
(1)為什么要以現象為入門的向導?
現象與本質密切聯系,不可分割。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現象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因此,認識事物應從現象入手,只有以現象為入門的向導,通過積累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獲得對本質的認識。
(2)為什么“一進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事物的現象來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現象和本質的區別來看,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看,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認識的作用來看,對事物的本質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對實踐起到正確的指導作用。
(3)怎樣才能做到“一進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創造兩個條件:第一, 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參加實踐,不斷深化認識、發展認識、把認識不斷推向前進。
【學會分析事物的本質】相關文章:
立意篇: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08-16
學會說明事物的特征08-15
第三冊創造必要條件認識事物本質08-17
生命的本質08-17
讓學生學會分析的方法08-17
戰略管理會計的本質研究和特點分析08-07
美的本質探討08-06
“基金特權”的本質08-05
價值本質規律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