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
建議1 通過各種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這次課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體內容。可通過《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等報刊雜志,人教網(www.pep.com.cn)課程研究和各科教育欄目、中基網課程改革欄目(www.che21.com/reform/)等渠道獲得有關信息。
建議2 新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實踐中全面貫徹改革精神。“面向學生”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強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二是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三是強調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四是課程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發展特點,關注、關照學生的需要、興趣、追求、體驗、疑難等。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強調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強調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強調口語交際等等。
建議3 新課程強調面向生活,面向社會,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資源,開展本土化教學和校本班本教學。
建議4 新課程在內容上大為更新,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建議5 新課程強調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拓展個人的各方面修養,淡化自己的學科角色,同時把學生視為接受教育的一個完整的人。
建議6 新課程強調展示出知識產生、形成、創新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注意結合新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展開闡述。
建議7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的比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之間的關系,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情境,合適的階段,開展非指導性教學。
建議8 新教材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中要為學生發展個性留出充分的發展空間。
建議9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和備課方式,多研究學生,上課時多傾聽學生,多關注學生的即時反應,而不是一心只盯著教學內容的講解。
建議10 新教材在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便于自學方面下了苦功,如學習導語引人入勝,強調以圖代文等,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建議11 新教材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要求教師首先掌握并恰當運用互聯網等新技術,并在教學中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
建議12 新課程要求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現的內容不一定都講,另一方面,教材上較為概要或沒有的內容有時教師要展開或補充,或針對某些內容開展專題研究或小課題研究。
建議13 新課程、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少數尖子學生,這就要求教師關照個別差異,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同時,給吃不飽的學生另外提供補充性挑戰。
建議14 新課程強調評價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有利于改革的進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改進自己的評價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新課程實施的新的評價模式。
建議15 課程改革中,學校和教師要多與家長溝通,多與社區聯系,爭取家長和社會各方面對課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攜手,讓課程改革一路走好。
建議16 面對新課程、新教材的眾多創新之處,各地各校教師要實事求是,因地因校制宜,最終邁出積極而穩妥的“第一步”。
建議17 面對新課程、新教材的眾多創新之處,教師一定不要忘記中小學是“基礎教育”,無論課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礎始終是中小學階段的首要任務。
建議18 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過程,“變是永恒的不變”,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和實踐,做一個反思的實踐者。
摘自《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2期 任長松/文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建議】相關文章: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一)08-17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二)08-17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三)08-17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四)08-17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五)08-17
走向新課程08-17
走向生活走向開放08-17
教師新課程的演講在實踐中理解新課程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