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格養成人格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以人格養成人格
以人格養成人格師德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時所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品質。它體現著社會和人民對教師的希望和要求。
一、 從教師日常行為抓起,強化人格示范功能
教師為人師表,是學生身邊的活生生的榜樣。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要先從教師自身抓起,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在抓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的同時,要狠抓教師日常行為規范。譬如,禁止學生抽煙問題,頒布規章制度,并大力宣傳抽煙有害健康、不文明的輿論扭轉氛圍,再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就事半功倍了。抓好教師日常行為,應以《教師文明行為規范》的貫徹實施為主,讓各種不文明習慣首先在教師中絕跡,然后再要求學生去做。
二、強化教師集體的人格功能,形成“群像塑造”育人氛圍
任何一個學生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群體的共同勞動。學生是受到各級學校和各科教師教育的,接受眾多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習各個教師的優秀品質,最后才養成一種良好的人格,成為合格的“產品”。因此,要以集體主義教育學生,首先要形成一個團結的教師群體,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要靠教師群體共同塑造。學校要極力創設一種“群體塑造”的育人氛圍,以教師共同的優點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作用于教育對象。要從提高教師素質抓起,定期組織業務學習,教育工作研究,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如“文明月”、“教學質量月“、“尊師愛生月”等活動,將教師的教育活動,群像塑造工作系列化,常規化。在教師中建立一種創造集體優秀人格的風氣,并使之形成有力的育人“場”,對學生發揮“磁化”功能。
二、 發揮學生群體的人格功能,形成我教育的氛圍
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有其獨立受教育的一面,更有其受集體影響的一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生群體形成的良好品質,對其個體帶有牽引性,強制性,正如流淌在江河中的水珠,自愿或不自愿地都要順流而行。群體中,個體學生的個性品質受群體的推動與感染,發揮學生集體的人格功效,比單純的學,單純的教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把建設良好的班集體當作重點來抓,發揮學生干部及其優秀學生的示范作用,要有意識地開展多種集體活動,把學生置身于群體的自我教育之中。班會是培養集體人格,展示學生優秀人格的形成,班主任和學生組織,一方面體現為教育思想的系統貫徹;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我教育。除班級自行組織外,政教處應在學期作好統一安排,使每月都有一個主題。在學校中開展優秀班會評比,上優秀班會示范課等活動,可以將優秀班會評比,上優秀班會示范課等活動,班集體的精神風貌展示給全校,形成集體之間優良品質相媲美的情景。優秀班集體的好作風,對其中不合拍的學生自然是一種無形的促進。
【以人格養成人格】相關文章:
以人格養成人格08-17
道德人格的培育與德性的養成08-15
學生積極人格養成在小學語文的實踐08-19
養成讀書人格:教師的人文修煉08-17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養成教育08-18
關于人格的論文08-23
話說人格教育08-17
人格之師的魅力08-17
名人格言大全08-18
《人格不可辱》的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