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師德論文>尊重,點擊道德教育的切入點

    尊重,點擊道德教育的切入點

    時間:2023-02-24 20:16:22 師德論文 我要投稿

    尊重,點擊道德教育的切入點



      德育怎樣才能具有實效性?這是長期以來一直困擾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問題。現代德育的基礎是什么?
      道德教育在教育中處于什么位置?怎樣把握道德教育的切入點?當人們多方尋求答案時,一項以尊重為主要內容的基礎道德教育研究課題引起關注。這一課題不僅探索了德育的方式、方法問題,更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與觀念。它把目光投向——尊重。
      【背景】在德育工作實效性面臨挑戰時,努力尋求德育的基礎,尋找傳統道德與現代道德的結合點。使道德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8年前,一支由北京市東城區原教育局局長侯守峰掛帥的科研隊伍開辟了一塊實驗田。在這塊實驗田里,他們播下“尊重”的種子。經過辛勤培育,如今,這株幼苗已是枝繁葉茂。
      為什么要把基礎道德教育的切入點圈定在“尊重”上?
      1994年,侯守峰一行在瑞典訪問。一天他們在路上問路,得到一位瑞典人的熱心指點。待那人走后,一位一直等在旁邊的路人告訴他們:“我聽到他告訴你們的路錯了,但為了尊重他的好意,我等他走了才告訴你們正確的路”。那一晚老侯失眠了,尊重,擊中了他。他在想:為什么不能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這樣?為什么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尊重別人和得不到別人尊重的現象?尊重,能不能成為傳統道德與現代道德的結合點?
      這一年,區教科研中心的閆玉雙老師正在搞一個德育工作現狀的調查。她發現大多數德育活動不能以學生為主體,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她收集、閱讀了大量國內外資料,她在思考:德育的出路在哪里?當代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她感悟到了尊重,她在思考尊重在德育中的位置。
      上下不謀而合。他們開始尋找一個道德的基本點,而這個“基礎道德點”應既能體現傳統美德,又能體現時代精神;既是當前和未來社會生活必須具備的,而又是現在普遍缺乏的一種道德。于是,這個切入點便圈定在尊重上。
      尊重是人類各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基本倫理理念或“最起碼的道德共識”。這種基本的倫理理念或“最起碼的道德共識”是傳統美德的最基本的部分。然而,在傳統的認識中,尊重往往是對上的。如尊老愛幼、尊師愛生等。孩子是受保護、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圍內。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認和尊重的呼聲很弱。現代社會發展到今天,道德的關系體現了平等。沒有尊重,就沒有平等,孩子盡管依附于師長,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以滿足,就會有力量,就會前進,就能發展。從教育學講,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則。人的第一本性,就是要生存要發展。因此,尊重人格,尊重個人的發展應該是教育的基礎,也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道德基礎。
      “尊重”教育從一提出,就以獨特的魅力緊緊地抓住了人心。榮雙敏、葛執華老師先后被吸引參加課題研究,他們雖已退休,但仍對“尊重”教育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課題研究由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近千人,參與學校達100多所,研究規模已擴大到19個省市。中國科協教育專家委員會研究員劉保明說得好:“尊重”和“教育”這兩個詞人們并不陌生,把這四個字組合起來,其新意便油然而生。
      【內容】 “尊重”,指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尊重人的價值,尊重人在自己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一句話,就是把人所賦有的權利和責任還給人自身。
      “尊重”教育就是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相互促進的適宜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尊重”的意識和能力。
      課題組將“尊重”教育所涵蓋的內容歸納為5個方面: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尊重知識。
      1.“尊重自己”強調“自立”。自尊是一個人靈魂中偉大的杠桿。人雖然有年齡、性別、體貌的差別,但人有一個相同點,就是都希望獲得尊重。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會,也才能獲得外界對自己的尊重。
      尊重教育研究實際上是一項提升個體生命質量的工程。尊重教育所包括五個“尊重”不是割裂的,而是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對生命質量的認識和追求只能是建立在對自己清醒認識和高度自覺的基礎上,所以,這項課題把“尊重自己”作為“尊重”教育的起點。其教育內容包括:
      認識自己。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在“尊重自己”教育活動中,實驗學校普遍開展的一次活動是“我是怎樣來到人間的”。教育實踐活動為兩代人的溝通創設了平等對話的環境,學生、家長和老師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體驗生命。
      “接納自己”。由于受遺傳和后天環境、條件的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接納自己,首先要承認并尊重現實,接受現實中的我,還要善待自己。
      “維護自己”。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應受到尊重,每個人都有權利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人格是自己的脊梁,尊嚴能使人高尚起來,人格尊嚴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發展自己”。發展要靠自己。課題組將培養自立的精神和能力貫穿于“尊重自己”的整個教育過程中,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意識是我們經常掛在口頭上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方方面面的影響,在解決具體問題上,又習慣于按照老師自己的習慣思維定勢決定或評價自己和學生的所作所為。比方說,人們習慣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每個學生面對的問題不同,怎么可以要求所有的人都向一個人學習,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一盞燈,自己點亮自己。于是,他們開展了“我的選擇”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面對發生在身邊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進行認真思考,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我的選擇”一下子拉近了教育和學生自身的關系。這種開放的教育為學生留出了自主發展的空間。
      2.“尊重他人”強調“平等”。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己。是基于平等,在彰顯個性基礎上的對他人的人格尊嚴的尊重,實際上是“開放的我”、“自立的我”的延伸。“尊重他人”的教育內容是:平等待人、誠實守信、善于助人,不窺探、干涉他人隱私,寬容大度等。
      3.“尊重社會”強調“規則”。人的權利和義務最起碼的體現就是樹立規則意識。社會是人和人發生關系的場所,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制定和遵守共同的規則。遵守規則是尊重社會的底線,因為這是法制社會的基準。權利和責任意識是尊重社會的根本內容,沒有不承擔責任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責任。在課題研究中力求將二者在每一個學生身上有機地、充分地統一起來,在增強其權利意識的同時,又強調要遵守社會群體所認同的道德規范。“尊重社會”的教育內容是:遵守規則、維護權利、承擔責任。
      4.“尊重自然”強調“和諧”。拓展道德教育的內容,把生態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課題研究將保護、愛護環境和學生自身文明修養結合起來,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教育學生以一個“開闊的‘人’”的胸襟來關注、保護和愛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5.“尊重知識”強調“探索”。創造并不是無中生有,創新能力的形成不僅需要有知識做支撐,還需要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在研究和實踐中,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探求精神,呵護學生每一點帶有想像力的火種,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途徑】 以道德情感為中介,溝通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創設環境,搭設平臺;啟發學生內動力,提升個體需要層次;不用固定模式評價學生,看重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
      “情感”為先,強調體驗。
      道德教育不是對學生的消極約束,而是人的自主實現,是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如果道德教育只是要求學生“遵守”,關心學生外在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不注重學生內心的感受,就不能調動起學生飽滿的參與熱情。在道德教育中,只有調動學生飽滿的參與狀態,學生才能真正成為道德建設的主體;只有將認識水平的提高、情感態度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為大而空的道理老師會說,學生也會說,但是他們更缺乏的是真情實感的體驗。
      這項課題特別重視以情感作中介,溝通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促進知、情、意、行的統一。在“體驗”中思考,使學生在情感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地、自主地實現人格提升。
      實驗學校普遍進行的“熱愛生命”教育,就是從學生的內心情感入手,進而引導他們發現、認識自己的價值。同學們采訪自己的家長,話題是“我是怎樣來到人間的”。家長們向孩子們講述了孕育他們時的喜悅、分娩時的痛苦、撫育嬰幼兒的艱辛……家長們聲淚俱下的回憶打動了所有的孩子。孩子們流著淚說:“我們的生命是在母親的陣痛中誕生的,我們的生命不僅屬于自己,而且也屬于那些關心、愛護我們的人。”生命,這個原本對同學們來說朦朦朧朧的字眼在熱愛生命教育中變得具體而神圣。熱愛生命教育將學生、老師、家長的感情完全溶為一體,啟迪同學們對生命這個古今哲學家都在不斷探索并回答的莊嚴命題進行思考。
      創設環境,促進發展。
      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不斷營造一種適宜學生發展的環境和氛圍,老師的任務就是搭設平臺,使學生能在這個平臺上充分展現。
      現實中,單方面的說教、灌輸已越來越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不可能接受老師傳授的全部,而老師本人的認識和知識面也不可能全部滿足學生,有的甚至會限制學生。教育不是按固定的模子生產人的龐大機器,而應是更有利于人的潛能開發,使人更合理地健康地發展。
      163中歷史教師馬艷發現有個上課從不作筆記的學生,在一次課上卻專心致志地在本上畫了些人不人、鬼不鬼的東西。原來,這節課講的是“美國獨立戰爭”,由于當時士兵的衣著過于復雜,這個學生覺得穿起來像是龍蝦,所以就用畫“龍蝦兵”來作筆記。馬老師沒批評他違反紀律,反而認為正因為他認真聽講才產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促進了求知欲,這不正是老師求之不得的嗎?于是允許了這種獨特的學習方式,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自此以后,這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日見濃厚。期末歷史開卷考試,他卻要求閉卷。馬老師滿足了他的要求,結果他考了第一。
      追求教育的本真,不斷提升師生個體的需要層次。
      在尊重教育過程中,不以功利為誘惑,從不用“評先進”、“加分”的方法誘導學生,始終追求教育的本真。因為,如果讓學生把做好事當作換取利益的一種手段,不管教育者主觀意圖怎樣,在客觀上實質等于是鼓勵學生追求功利。“尊重”教育研究的是人,因此十分重視不斷提升個體的需要層次。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我們不是不能做,而是沒有去做。其根本點是“做是為自己”,還是“做給人看”;是“有利于事情做得更好”,還是“為了表現”。
      五中有個同學上實驗課時撿了一個裝有600元現金和4條金項鏈的錢包,她當即交給了正給他們班上課的實驗老師。班主任知道了這件事,并沒有對這個學生拾金不昧大加表揚,而是著重稱贊她“把這看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并告訴同學們,撿錢的事未必天天有,可關心助人的事卻天天都能碰到。注重教育的過程而不去追求轟動效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做好事的快樂,而不是把它當作換取利益的手段,這正是尊重教育所追求的道德境界。
      不用固定模式評價學生,把立足點放在激勵而不是鑒別上。
      成功的標準是什么?第一名?我們不是常常聽到家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孩子,你怎么不給媽得個第一名!其實,有人可能一輩子都得不了第一名。所謂成功,并非是終結性的,或達到某一固定目標,而是形成性的,進步就是成功。“尊重”教育在德育評價過程中把立足點放在激勵而不是鑒別上。以激勵反饋為主,淡化鑒別、選拔過程。課題實驗更加看重每一個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步。
      這就需要啟發學生的內動力,引導學生從自己眼中找自己。實驗班的學生有一個共同點———不和別人較勁,和自己較勁。一個人,有了自我發展的內動力,他是幸福的,生命是有質量的。
      【效應】 “尊重”教育使教育者首先要面對的是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責任在于服務。讓學生懂得尊重,教師首先要學會尊重。
      尊重學生在道理上老師都會認同,可在教育實踐中真正做到卻很難。無論是行為習慣,還是思維方式,都像一條條看不見的繩索束縛著他們。大多數教師是愛學生的,可是愛并不等于尊重。“尊重”教育的實踐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師生互動效應。他們重新認識學生,同時也重新認識自我。教師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請學生坐下來談話”、“不從窺視孔中看人”、“不用‘差生’一詞”、“先向學生問好”等做法,正是老師們尊重學生的體現。而這點點滴滴折射出的卻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責任在于服務。
      “尊重”教育帶來的另一個不可忽略的效應是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過去,教師不能正確看待家長,尤其是“后進生”的家長。總認為家長不負責任,不與老師配合。有的甚至把家長請到學校,連同家長一起訓斥。在實施“尊重”教育中,老師們認識到家長也是被尊重的對象,不再一味地埋怨家長,而是和他們共同探討教育子女的方法。教師和家長形成的強大合力,最終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專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德順:課題觸及了當今時代的脈搏,抓住了當今時代的一個敏感點:要重新喚醒一度沉睡的尊重精神。民族精神落實到人的身上,應該從認識尊重、懂得尊重開始,它是我們解決許多具體現實問題的一個關節點。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有高低之分的,但最基礎的道德品質是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每個社會角色都有相應的權力和責任,每個角色的權力和責任都被理解和尊重,這是一種很高的文明。尊重不是個人的事情,也是社會的事情。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許啟賢:尊重是最起碼的道德共識。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最重要的首先是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道德,就談不上交往。它是全球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道德共識,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只要我們做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尊重知識,我們就能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全體公民的道德素質,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健康發展。“尊重”教育這個課題非常好,是道德教育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一次有創新的突破。
      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研究員李意如:“尊重”教育研究可謂“一個課題搞活了一個區的德育”。這項課題研究目的實在,選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引入了先進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同時也給了校長、教師和家長很大的創造、研究的空間,啟迪了他們教育的智慧。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教授胡筠若:課題很有特色。一是抓做人基礎,在道德教育研究領域中是比較突出的。過去的研究往往比較籠統,真正在研究上落實到個人的基礎道德少有人做,是很重要的。二是抓養成教育。養成教育很不容易,在這方面缺少研究、缺少實踐,這個課題特色突出,很有實際意義。東城區研究的價值不在于最后拿出來的成果的絕對水平,而在于這種思路是好的。
      【教師心得】
      如果說,人世間有一種心靈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北京74中教師 陰瑋薇
      被人尊重是一種權利,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德。——北京165中教師 曲盈
      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有平等的發言權,這才是教育。——北京164中副校長 翟宗
      哪怕有一分的希望,也不應該放棄對學生的信任。——北京163中教師 俞武紅
      寬容不等于縱容,它是嚴格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對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北京55中教師 蔣京麗
      學生的世界中,有那么多教師未知的東西,把根扎下去,那一個個鮮活的、獨具特色的生命,是我們永不枯竭的營養源。——北京5中教師 陳穎
      一個表揚,一個微笑,對成績好的學生是錦上添花,對那些需要鼓勵的學生則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輕松且美麗;“雪中送炭”辛苦但重要。——北京55中教師 王紅

    【尊重,點擊道德教育的切入點】相關文章:

    尊重,點擊道德教育的切入點08-17

    尊重 點擊道德教育的切入點08-13

    點擊優秀作文08-18

    傳統道德教育08-17

    家庭道德教育08-17

    傳統道德教育08-08

    家庭道德教育08-08

    找準切入點,讓課堂自然生成08-16

    找準配件行業物流切入點08-0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新 | 午夜激情视频国产 | 亚洲宅男免费永久 | 亚洲五月天婷婷中文网站 | 中日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