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師德論文>無愧于“光榮的人民教師”

    無愧于“光榮的人民教師”

    時間:2023-02-24 20:16:58 師德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無愧于“光榮的人民教師”

    ——全國師德論壇發言選登

    為了大山深處的孩子 黑龍江省暉春市果樹新村教學點 馬憲華

      我是一個農家女兒,親眼看見了父輩沒有文化的苦惱,無數次聽到了他們的感慨,這些都強烈地刺痛過我,我曾在心底發過誓言:絕不讓下一代再有睜眼瞎!讓我去果樹新村教學點代課時我也猶豫過,學校在大山里面,路途太遠,一個來回就70多里地;兒子就要上小學了,在原地教書可以帶他一塊走,而我去那兒以后,五六里山路誰來接送?但想到十幾個孩子和家長們眼巴巴的等待,我咬著牙答應下來。

      1996年8月25日,我騎車上路了。教室是一間土坯房,只有25平方米,黑板是家長自制的。第一批來上學的5個年齡段的12個小朋友,穿著新換的干凈衣服,整齊坐在那兒。看著這樣的教室,看著這群孩子,看著窗前不肯離去的家長,那一刻,我意識到,我的命運已經和這個學校緊緊地連在一起了,也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擔子和責任。

      為保證8點以前到校,我常常起早貪黑。從家里出來,要繞過四座山、趟過五條河,正常情況下,走在路上也要花費兩個多小時。去學校的路上有一段很長的水壕路,村民們只是在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時才走上幾次,平時幾乎沒有人走,轉過山坡就是一片墳地。這就是我上班的必經之路。開始走時真害怕,常常頭皮發麻,直冒冷汗,可怎么也得走啊。冬天山區雪大,時常騎不了自行車,為了按時到校,我就推著自行車出來,能騎的地方騎,實在騎不了就推一段或拎一段。拎也拎不動了,就把車子埋在路旁的雪堆里,自己“連滾帶爬”地趕到學校,回家時再把車子從雪堆里扒出來。

      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我的思想上有時也有波動。尤其是當一批孩子送走后,我都會考慮是否再堅持下去。但一想到我的一點堅持可能改變那些孩子的命運,再苦再累我也要堅持下去。就這樣,七年間我吃了不少苦,但我今天可以無愧地說我沒有誤過孩子一節課!

      我是一名教師,我必須盡我的全部力量,讓孩子們受到最好的教育,否則,我吃的那些苦就沒有意義了。在這個簡陋的教學點,我每天給孩子上滿七節課(其中一節自習課),小學一至三年級該開的課程,除英語以外,語文、數學、思想品德、生活、自然、音樂、體育、美術都開了。學校沒有辦學經費,我就自己做教具。遇到做不了的,就騎車到20里以外的市第一小學求借。孩子們入學的年齡參差不齊,水平不一,我就因材施教,個別輔導。

      七年間,我付出了愛,山里的孩子也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回應著我:每天清晨,我的講臺上都會放著一個蘋果或梨,教柜里也會被一袋袋蘋果、梨塞滿。有時孩子帶兩個蘋果,準會把最大一個送給我,有時還非得看著我吃。上班路上,我總能遇到已經到市區上學的學生,孩子們遠遠地看到我,都會馬上從自行車上跳下來,向我行禮問好,我不走過去,他們不肯上車。這樣的情景常常讓我落淚,每當這時,我覺得自己受的一切苦都值了。

      我從小就向往教師的崗位,果樹新村圓了我這個多彩的夢。七年來,我教了三批學生,加在一起是31名,這些孩子都是大山明天的希望!

    修德誨人 育才報國 中國海洋大學 宋微波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尊師重教始終作為一個突出的文化特質,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和傳統之一。大學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學生告別學校生涯走向社會的最后驛站。大學教師也因而擔負著特殊的任務,他們應該是指引青年學子匯入社會海洋的燈塔。

      高校師德——承載高層次人才培養與道德建設的堅強基石

      教師,代表了希望與未來,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維系的基礎,是社會進步的保障,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的薪火傳遞者。大學教師不但擔負著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任,而且對國家道德建設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為教育者,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精深的學識,而且應有崇高的品行。

      師德,即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時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鄧小平同志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師德建設。近20年的教學和科研實踐,讓我從領悟到篤信這樣的信念: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愛國敬業、熱情執著、人格獨立、富有愛心、公正正直、品行端方的人。我想,這是作為一個優秀教師所必備的。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影響教育質量的潛在因素,它比言語教育具有更強的心靈滲透力,它對教育質量的影響也是更持久,更深遠,這就要求我們從自身做起,努力增強道德修養和人格魅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長期的努力和實踐讓我有幸收獲了“名過其實”的榮譽。自1995年以來,我先后被評為山東省“十大杰出青年”、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山東省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國青年科學家。近年來所培養畢業的研究生中共有4人次獲得山東省“優秀博士論文”(2002—2004),1人次獲得國家“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04)。

      自律、自尊、自強——為新時代的“師范精神”而呼喚

      教師尤其是大學教師,教書育人、培養人才是我們的天職,科學研究、追求真理是我們的重要任務。此外,由于人們對科學的信任也使得教師享有高度的社會信任和社會期許。人們對科學的信任代表了社會訴求的最高期許。當前,由于各種因素和不良思潮的影響,造成了學術界急功近利和投機心理的孳生,進而引發學術活動中腐敗現象的產生,這也反映了社會生態環境的非常狀態。由于學術活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鮮明的示范效應,學術活動中的腐敗現象勢必對社會造成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挽救我們的科學公信,優化我們的社會環境有賴于每個公民的努力,更是我們教師特別是大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此,謹借此機會,為了促進社會道德建設,我發出如下倡議:

      1.廉潔自律、潔身自好,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2.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實事求是、嚴謹治學。

      3.生命不息、奉獻不止,與時俱進、探索不已。

    學習型組織促師德建設 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教育局 金寶

      發展優質教育需要一支師德高尚、業務過硬、善于學習、善于合作的新型教師隊伍。為此,我局從構建學習型組織入手,不斷加強師德建設。

      通過調研與研討,我們對師德內涵作了新的界定:“愛學生、愛教育、用尊重贏得學生愛戴”是師德的基礎;“有目標、重方法、用創新引導科學育人”是師德的主要內容;“勤學習、善合作、用能力網聚發展動力”是師德的核心價值;“有激情、有毅力、用魅力塑造健全人格”是師德的理性光芒。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確定了構建學習型組織的總體目標:

      倡導一個理念——終身學習的理念;提高三個能力——學習、實踐、創新的能力;形成一種機制和氛圍——全員學習、全程學習、團隊學習;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搭建一個平臺——建設學習型組織文化,為教師創造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和成才機會。

      師德建設是一項永恒的工程,要與時俱進。因此,我們的師德建設工作的設想是開放性的,以便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1.推進“教師發展學校”建設,探索教師成長新模式。在提倡學習合作創新的進程中,我們正在與中央教科所共同探索創建以教育局局長擔任校長的區域性“教師發展學校”。它旨在通過對教師進行開放式的繼續教育,了解國內外教育教學、社會和科學的新變化、新成就,通過挖掘教師的教育潛能,摸索一套新的教師培養模式,讓學校不僅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場所,也是促進教師發展的場所,把學校建成一個學習型團隊,一個開放的學習型組織,一個區域型先進文化建設的實踐基地。

      2.建立與科研院所、大學合作建設的平等、共生的伙伴關系,建立以學校為主體的教師專業發展基地,打造一支“科學化”、“專業化”、“發展化”、“人性化”的教師隊伍。確立“科學教師”培養年,倡導教師學習科學、感受科學研究和科學發現的歷程,綜合科學與教學知識、技能和理念,運用探索、思考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活動,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儒雅的工作作風影響學生,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

      3.在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健全各項措施,并建立起師德教育的有效載體,使教師養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思維習慣,并逐漸實現教師教學角色和教學行為的轉變。良好的道德素養需要在師德培養和訓練的學習、實踐、反思、提高的過程中養成。在構建學習型組織的道路上,我們所追求的是“真”和“實”,堅持不懈培育教育發展的核心動力。

      此外,我們正積極打造獨具魅力的校園文化,推行“教師宣誓儀式”,讓每一個教師必須承諾教育責任。我們立志做到讓師德內涵成為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努力做到的職業道德規范,讓每一位堅持不懈履行師德規范的教師都成為“名師”。

    傾情奉獻教育 南京大學附屬中學 虞曄如

      新學期開學前夕,我和南京市的60名特級教師聯名發出倡議:傾情奉獻教育,拒絕“有償家教”。

      一、愛崗敬業、獻身教育是師德的基本要求,“有償家教”違背了這個基本要求。

      什么是師“德”?愛崗敬業、獻身教育是師德的基本要求。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積極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才能把握現實,面向未來,才能對人類歷史負責!

      盡管“有償家教”看起來是一個社會需求,教師用工作之外的業余時間搞“有償家教”好像也無可厚非,法律對此并沒有作明確的規范。但是,僅僅用“合法”的要求來規范教師的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是一切行業的底線。身為人民教師,不僅應當模范地守法,而且應該以自身高尚的德行影響社會、引領未來。因此,教師的主要精力應當凝聚在本職工作上,凝聚在教書育人的事業上。在這樣一個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教師仍然應當堅守教育的理想,仍然應當擔當起塑造社會良知的使命。

      二、熱愛學生、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有償家教”偏離了這個核心。

      我們不能把教師職業單純看成謀生的職業,同時它還是育人的事業。教師的職業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帶著崇高的色彩:服務學生,既對學生的現在負責,也對學生的未來負責。獻身教育是一種價值取向,更是一種精神境界,是教師基本的生命方式。這是教育事業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的本質。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研究人、開發人、提升人,促進人全面發展。實現這個目標任務,靠誰?靠教師,靠一切有崇高感和責任感的人們,靠良心發現,靠文化自覺,靠人文懷抱。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徐傳德曾經說過,教師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點燃智慧,用生命影響生命。這樣的使命要求我們教師凝心聚力,全心全意地把知識、智慧、愛心全部奉獻給學生。

      三、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是師德的人格力量,“有償家教”異化了師生關系。

      盡管“有償家教”只是少數教師的行為,但是它容易使教育涂上功利化、商業化的色彩,容易使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蛻變為金錢關系。教師應當是公正、純潔、清廉的化身。如果人民教師沾染上滿身銅臭,教育、教師的社會公信就會喪失,這對學生、對社會來說,都不是好的兆頭。如果放任在職教師從事“有償家教”,這些教師在獲取個人利益的同時,可能就會漸漸淡薄對本職工作的責任,漸漸失去師生互動中純凈的情感。

      四、更新觀念、課堂創新是師德的新發展,“有償家教”陷入了“惡補”的怪圈。

      教師應該具有對待職業的崇高感,在對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正確理念的支持下,把發展人的多元智能、開發人的個性放在首位,努力尋求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和學生一道,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創造豐富多彩的世界。

      知識的生成在“互動”而不在“灌輸”,教育的魅力在課堂,在充滿生命尊嚴的校園文化中。課堂的每一種變化都是生命的呈現。對自己的學生“有償家教”,在那里,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心靈撞擊的互動嗎?能否發現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歡悅?能否得到生命發展和創造的滿足?愛因斯坦說:“教育,是人們遺忘了所有學校灌輸的知識后,仍能留存的東西。”倘若我們的學生一手交上金錢,而不久就遺忘了灌輸給他們的知識,那么以后還能留下什么東西呢?

      五、終身學習、不斷進取是師德的升華,“有償家教”貽誤了教師自身的發展。

      教師不僅是教育改革的實踐者,而且要成為教育文化的研究者。如何在有限的時空中開發學習者無限的潛能,如何更好地關心課堂上有效的學習活動,體現并實現每節課的教育價值觀?這是教育所面對的永恒課題。具有執著追求的動力,才能自覺、不斷地完善自我,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時間是常數,精力也有限,追求永無止境。少數教師搞“有償家教”,不僅會影響本職工作,其實也透支了他們自身的健康,又怎么能有時間和精力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永葆教學工作的活力呢?

    教書育人 我不遺憾 東北師范大學 郝水

      二十多年來,我承擔國家多項科研任務,取得系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在小麥染色體工程研究中,在國際上首次創制了兩套完整的小冰麥異附加系,為應用冰草有用基因改良小麥奠定了基礎,獲得了帶有冰草有用基因的小冰麥易位系。在染色體結構的基礎研究中,我和我的研究小組證明了染色體骨架存在的真實性,并發現染色體骨架中除非組蛋白(NHP)外還有RNA存在,為染色體中存在收縮蛋白提供了免疫細胞學證據。此外還獲得了支持染色體螺旋模型的新證據。上述研究成果,以及我早期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共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兩次,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一次,并于2001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由于我在科學上的成就,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大學的任務是不僅要傳授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創造新知識。培養研究生就是要培養他們學會創造新知識的本領。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迄今已培養了二十余名碩士生和三十余名博士生。他們現在分布在國內許多大學和科學院的研究單位。成為教學和科研骨干,不少人已是教授、博士生導師。一些畢業研究生到國外留學,深造后又回到我們研究所工作。如我培養的第一批碩士研究生黃百渠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畢業取得博士學位后,他很快返回祖國,和我一同創建了東北師范大學遺傳與細胞研究所。現在他已是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我所在的研究所現已成為由六個研究室構成的研究機構,六名室主任中有一名“長江學者”,兩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另三名也都是青年教授、博士生導師。

      做為一名大學教師,我除了在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外,我在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上也起過一些微薄作用。1980年—1986年我先后被任命為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和校長。回想起來有兩件事是對自己滿意的。一是建了兩批“教授樓”。“文革”中絕大部分教授都全家到農村“插隊落戶”,返校后被安置的住房條件比較差,在學校后勤經費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首先為教授們造了房子。但由于僧多粥少,分房子難,作為校長、博士生導師,雖然全家三輩五口人,只住一套30多平方米的小房,但是我堅決不動。第二件事是當時正值全國高校建立學位制度初期,博士學位授權學科的多少是代表學校學術水平的重要標志。在我任校長期間東北師范大學的博士學位授權學科由兩個增至十個。

      回想55年來我在教書育人、科學研究上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績,在大學管理和國家高教事業的發展上所以能做些點滴的有益工作,完全是多年來黨和國家對我培養教育、信任和支持的結果。我想我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多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是符合黨的教導的,我沒有遺憾。

    執教深山終不悔 江西省遂川縣大汾鎮山門嶺小學 陳清華

      1993年,聽到離縣城70公里,地處大山深處的滁洲鄉師資緊缺,特別是那些路途遙遠,條件艱苦的邊遠村小面臨無教師上課的情況時,我毅然離開了條件比較好的學校,主動申請進山工作。

      當時的下秋教學點建在高山腳下,辦學條件極為惡劣,散居大山深處的近30名學生不到九點鐘難以到齊。在那一人一校的教學點,每天天剛亮我就起床燒火做飯,上午上完課緊接著為學生做好午飯,下午放學后,護送學生走過危險路段。晚上,我伴著煤油燈吃飯、備課、改作業。由于事務繁雜,沒時間煮菜,在起初的一年時間里我吃的是家里帶去的霉豆腐等干菜,有時干菜吃完了,就拌著鹽水下飯。通過艱苦的努力,這一年下秋教學點的統考成績破天荒名列全鄉第一,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

      后來,我動員妻子舍棄較為豐厚的經商收入,隨我進山照顧學生。1996年秋,我倆調入上坳小學。那里的山高聳入云,通向山外的60華里路崎嶇不平,其中有近40里全是上坡路,坡陡達60度以上。學生上學比下秋教學點更為艱難,有十幾個離校幾十里路的適齡兒童必須住校才能保證入學。剛開始這些家長說什么都不放心讓孩子住在離家幾十里路遠的學校,經過耐心細致地說服動員,上坳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有史以來第一次達到100%。

      我堅信,關愛也能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神奇力量,它能把人引向至善至美,讓人充滿信心,勤奮努力。事實也正是如此,每逢我為孩子們洗衣做飯,精心護理傷風感冒的學生,關注他們的喜怒憂樂、饑寒飽暖的時候都會換來他們感激的目光,甚至是激動的淚水。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孩子能克服困難堅持上學不落下一節課,學習刻苦,成績優秀,文明守紀,誠實善良。

      關愛孩子的同時,如何在簡陋、艱苦的教學條件下提高教學質量,最大限度地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始終是我孜孜以求、苦心探索的主課題。我深知“為人師者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的職業道理,為此,我每年都要訂購不少書報及業務刊物,利用點滴時間精心研讀,以更新理念,指導實踐。

      我因陋就簡充分利用山區的一些有利條件開展“形象教學”,努力把課堂教學與孩子們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引領孩子們親近大自然,啟迪孩子們展開豐富的想象,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利用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尊老愛幼、解難救困、助人為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運用影視工具的作用,使學生懂得什么叫愛黨愛國,什么叫誠實勇敢。

      一個邊遠貧困山區的鄉村小學教師,最基本的職業精神,就是要不怕艱苦,不怕寂寞,甘愿奉獻,用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去激勵自己,去充實提高自己,潛心教壇,讓孩子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只有這樣,邊遠山區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改變邊遠山區落后面貌的主力軍。

    我奉獻 我快樂 江蘇省江陰市華士實驗學校 吳辰

      三十余載的教師人生,讓我收獲著教育帶給我的充實和快樂。

      我出生在一個教師之家,父母都是當地的名師,家中最多的客人便是他們的學生,最多的來信就是學生的來信,師生情意融融。記得我在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就寫上了“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1972年,因偶然的機會,村里讓我以一個臨時代課教師身份走上講臺,我憑著對孩子的愛和真誠投入地工作。上課時面對孩子的問候,我不是禮節性地點頭,而是充滿真誠地深深鞠躬。氣溫驟降時,急切地提醒學生“多穿幾件衣服”;下雨了,小河漲水變成一條湍急的小河,小同學過不去,我便把他們一個個背過去,最后竟累得自己眼一黑被水沖出一丈多遠……有個叫趙兵的孩子,數學基礎特別差,考不過30分,我憑著對他真誠的愛和關心,新課提前給他上,讓他在課堂上樹立自信,課后及時補差,每天不留尾巴。期末時,趙兵取得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績。

      就這樣,我從臨時代課老師到長期頂編代課老師,到民辦老師,到如今成為一名校長,到獲得江陰市課堂教學大比武第一名,幾十篇論文、優秀教案在國家、省市級雜志上發表,27萬字的專著《我們心中的家園》正式出版,我逐漸成長起來了。

      1991年、1992年我連續失去了父親、母親、女兒,當我難以承受這沉重的打擊時,是親人、是同事、是老師、是孩子們幫助了我。1997年,我患腎癌,左腎切除后,我感受著大家太多太多對我的愛。

      而我回報給大家的,是對老師、對學生更百倍的關愛。記得我鎮有個張錦秀老師,要上一堂公開課,放學后,我們一起討論教案,先由她上課,我做學生,然后再研討;然后我上課,讓她做學生,如此這般,不知不覺竟七點多鐘,就這樣連續一個星期,后來,她的課上得非常好。

      我體會,作為一個老師、一個校長,除了敬業、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研究的那種執著、鐘情、投入和追求,以一個學者型、思考型、研究型的教師形象去感染、影響廣大教師。如我校“相約周末”的沙龍活動,老師們自愿參加,青年教師輪流主持,每次民主評選沙龍明星。我每次都準時參加,認真發言,與老師們討論,甚至爭辯。在與老師們一次次共同的實踐、交流、碰撞的過程中,我常常可以感受到的,是老師們在指導著我、啟發著我、激勵著我、感動著我。我們工作著、思考著、快樂著。學校從一個名不經傳的普通鄉鎮中心小學,發展到如今的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貫制實驗學校。

      每天生活在老師們、孩子們中間,洋溢著歡樂,沐浴著純真,滋潤著甜蜜,這其中的幸福的確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無愧于“光榮的人民教師”】相關文章:

    光榮的人民教師,你們辛苦了!08-12

    我自豪,我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08-12

    做光榮選擇 為光榮增輝08-12

    勞動光榮作文02-08

    勞動最光榮02-17

    光榮與夢想作文03-12

    勞動的光榮作文02-29

    光盤光榮作文10-26

    勞動光榮作文03-1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码在线 |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国产二区 | 欧美啊v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国产愉拍 | 中文字幕HD天堂字幕乱码五月 | 日本欧美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