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德育的功利化傾向探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學校德育的功利化傾向探析
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是當今學校德育缺乏實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擬就這一問題的表現、成因、和解 決思路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學校德育的功利化傾向的表現及后果
1.學校德育的理性思考。學校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其價 值就在于“提高、擴展人的價值,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義,更有人的尊嚴 ,人格更高尚,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注:孫喜亭:《人的價值、教育價值、德育價值》(下),《教 育研究》1989年第4期。)只有人的價值提高了,才可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聚焦我們當前的學校德育,其過程就是教育者把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傳授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這 種品德的過程,具有明確的規定性和必須服從的強制性。“不顧品德內化規律,否定道德學習主體化,用規范 宣講取代心性修養的純外礪過程成為中國德育現實的主流特征。”(注:檀傳室:《德育美學觀探討》,《南 京師大1996年博士論文集》第4頁。)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化傾向不同于倫理學上的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是一種倫理學說,它以“實 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注:楊昌勇:《也論德育的適應與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認 為“個人利益是人類行為的基礎,要求公眾利益服從個利益。”(注:楊昌勇:《也論德育的適應與超越》, 《教育研究》1997年第 3期。)而本文所說的功利化是指學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強調外在價值(社會公眾價值 ),而忽視本體價值(育人價值),總要求德育出現即時的、顯性的功效,忽視或輕視德育的長期效益。
2.學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現。首先,在考慮德育問題時,重政治而輕道德。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往往被涂上 功利主義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完全從屬于政治形勢的需要,而忽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德育工作的 內容和形式,主要是驅使青少年參加政治學習和大量的社會政治活動,忽視了對青少年的國民基礎文明教育、 行為習慣訓練和道德情操的培養。其次,把現實生活中的品德問題政治化。學校德育習慣以政治的立場和尺度 ,來認識道德問題,把一些本來屬于道德教育與評價的問題,當作政治問題來解決。如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與 其政治立場相聯系,把道德品質的好壞,當做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據,使一些本來屬于道德范圍內的問題政治 化;或者干脆從工具主義立場出發,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當成政治上進身的手段,將學校德育窄化為政治教 育,使德育無法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與地位,無法實現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動上的偏差來自理論上的誤解, 把德育只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樣把德育只理解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質教育,就會忽 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義語”(注:王逢賢:《德育原理 綱要》,東北師大出版社1983年6 月版,第1頁。), 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簡稱”(注:王逢賢:《德育原理 綱要》,東北師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頁。)。在理論上,對德育的內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實踐中 就會出現偏差,甚至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受到歷史的懲罰。
3.學校德育功利化的后果。首先,它傷害了真正意義上的德育。由于過分的政治化取向,使得在具體實施 德育時,人們對政治問題過分敏感,而對道德問題卻麻木不仁。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對于道德問題的普遍失敏現 象,對各種不道德行為熟視無睹,聽之任之。由此,很難形成現代生活所必須的國民基礎道德。
其次,它阻礙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順利開展。政治是一種帶有很強權威性的領域,人們無法對其掉以輕心。 而當政治影響全面地向社會進行強制滲透時,處于對切身利益的關注與憂慮,人們就會十分敏感和謹慎地對待 政治問題。長此以往,人們對政治問題普遍產生逆反心理,普遍缺乏政治熱忱和參與意識,給思想政治工作的 開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另外,學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種社會意志。因此在實際過程中就會把學生當做單純的客體看待,而喪失了對 人的價值和尊嚴的維護,學生對規則和條例的遵守不一定是處于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壓力。因此也 就缺乏道德行為的自律性,更談不上行為主體的責任感,道德也就失去固有的意蘊。
二、學校德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在我國有其獨特的歷史根源和現實根源。
1.傳統倫理的政治化傾向使道德的倫理學意味喪失殆盡。中國文化是一種“倫理——政治型”文化,政治 事功和倫理事功兩大核心內容并行不悖。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和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都是倫理思想與政治融 為一體的具體體現。
“倫理政治化”不僅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獲得了物質與精神、政治與倫理的有機結合,而且成為導致中 國傳統社會穩定運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這種傾向往往用某種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標來固定道德,將政治功 能與道德的功能混為一談,使道德的工具價值與目的的理性價值等同起來,使道德的實踐規范作用成了唯一的 作用。因此,失去了超越現實經驗、批判和引導現實不斷趨于完善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力量。
傳統倫理以群體為本位,造成了個人意識的淡薄。傳統倫理強調以家族血緣關系為主體的人倫關系,這種 群體本位的思想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忽視個體的獨立性,壓抑個性的缺陷,導致了個體意識的喪失。學校 德育中存在的重社會輕個人、追求道德社會功效的傾向,不能說沒有這種文化積淀因素的影響。
2.革命戰爭年代道德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融為一體的成功經驗,框定建國以后的道德建設的基本方向,使 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濃重的政治化色彩。一直到改革開放,這種傾向才有所改變。遺憾的是改革開放二 十年,學校德育并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操作上依然主要是從社會需要的角度強調學校德育的重 要性,作為個體人的價值問題及人格獨立性等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3.規范性倫理實質上是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最根本的認識根源。規范性倫理學把道德理解為“調節人們行 為規范的總和”,把規范和社會約束作為道德的最本質特征。其缺陷主要是“過于強調道德的社會性本質和整 體性價值意義,忽視了道德的個體性、內在主體性,致使這種倫理學所提供的一些道德規范缺乏主體內化的理 論力量,而置于客觀形式化、外在約束性的地位,不易為個體所自覺認同與踐履。”(注:萬俊人:《倫理學 研究》,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頁。 )不得不走上灌輸和強制的道路,使道德成為一種外在于人的 東西,道德教育成為一種強制性、規范行為的服務工具,表現出強烈的功利化色彩。
三、學校德育功利化的變革思路
我們應當在相對明確政治與道德之間的功能區域的前提下,分別實施道德規范教育與政治思想教育。
我們應該承認,道德與政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是經濟利益的集中體現,道德產 生于人類社會的需要,并時刻反映著人們經濟利益的變化。所以,政治和道德生活有著共同的經濟生活基礎, 共同反映經濟生活的需要和利益。從功能上看,道德作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規范體系,為人類更好地從事 各種活動,提供了一種相對穩定、可以預期的關系環境;政治作為人類活動一個極其重要的領域,同樣不能缺 少道德的調解作用。從觀念上看,政治觀與道德觀,政治利益與道德觀,以及政治觀與道德需要之間,都存在 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政治和道德畢竟是兩個本質上不同的領域。政治實質上是對社會 生活中人們現實利益關系的調整和控制,它是一種實體性的活動;道德則是一種調整人們行為規范的體系的總 和。政治并不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道德調整的范圍卻無所不及,具體到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的關系上 ,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內化社會規范為基本目標,要解決的是受教育者的觀念塑造問題;政治教育則是向受 教育者灌輸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培養他們一定的參與政治的熱忱與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轉變對政治與道德 關系的片面化認識,樹立起一種有分有合的整體觀,而非將道德與政治、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混同一體。現實 關系的整合一體,并不妨礙在思維或具體處理中的適當區分,只有在對事物分析處理中,才可能對其形成一種 綜合全面的把握。因為這種區分不否認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系和作用,而為了打破混然一體的混同狀態,更快地 積累有關知識,有效地形成處理目前領域問題能力。
分類實施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結果,會使之各得其所地專注于自己的領域,就會加強而不是削弱思想政治 工作,并能避免道德教育因政治形勢沖擊而時存時亡的狀況,從根本上扭轉德育教育中二者糾纏不清、互縛手 腳,甚至兩敗俱傷的低效局面。
【學校德育的功利化傾向探析】相關文章:
學校德育的功利化傾向探析08-17
體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傾向08-17
幼兒園“防止小學化傾向”自查報告01-28
幼兒園防止小學化傾向的自查報告03-21
煤礦支部書記工作行政化傾向問題的對策08-12
探析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08-18
幼兒園防止小學化傾向的自查報告4篇03-21
幼兒園防止小學化傾向自查報告4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