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與環境
目前學校德育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社會風氣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學校在全部德育工作中只是一個小環境,當它與社會大環境接觸時,德育思想和行為就會發生深刻矛盾,其結果是學生雙重人格的產生及道德理想的幻滅。
文化的多元性,傳媒的多樣化,經濟原則對社會生活的侵蝕性,特別是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不一致性是當代中國德育發生劇變的深層原因。任何教育要實現其教育目標,都必須保持言與行的一致性。毛澤東時代之所以產生了一大批具有強烈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道德典范,就在于整個社會的言行一致,政府行為與人民道德理想的統一。新的道德典范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的前提必須是:它不僅代表了一種道德理想,同時也代表了一種實際的道德行為;它所體現的價值觀應該是被整個社會所認同的。新道德應體現理性的精神,而目的中國人的普遍道德僅僅是舊道德的延伸。在這種情況下,呼喚“新人”也即新的道德典范應該成為時代聲音,在新人身上,應該具有理性和強烈的自我意識,新人應該有別于任何時代的道德典范,他是符合時代并且代表著未來的,其道德指向和生存需要應保持一致性。
筆者認為,“全局育人”不應該是一個僅僅針對學校教育提出的口號,而應該成為整個社會的實際行為。
【德育與環境】相關文章:
德育與環境08-17
德育的榜樣作用和環境建設08-25
優化育人環境,整合德育資源08-17
環境因素對中學德育的影響及其控制08-17
德育功能·德育價值·德育目的08-17
關于《網絡環境下如何引導學生德育的發展》的課題研究方案08-24
實踐情境德育提高德育實效08-16
遵循德育規律提高德育實效08-17
當前的德育改革與德育現代化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