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在課程總體目標中更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應是一個主要方面。而這個提供“應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一年來,我在教學中努力做了一些嘗試,現介紹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一、 課堂總體目標中“提供”以激發學生生動探索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新課前復習舊知識進行知識鋪墊,似乎一成為一種“模式”,不同程度地束縛了教師得手腳,開展創新學習,教師就要從這千篇一律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創造性,設計出新穎的、有趣的既能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活動或問題情景,想法設法啟迪心智,進入境界,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共鳴。在思維上達到同步,如在教學9加幾中,先出示小貓釣魚圖,師以小貓釣魚的故事引入新課,并讓學生上臺模仿小貓釣魚,把自己釣的魚,說給同學們聽,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入境動情的故事情景和自己的親自參與,令學生學得活潑,激發生動探索的積極性。又如在《認識人民幣中簡單的計算》一課中,師先擺設柜臺,并舉行開業儀式,學生扮演顧客和營業員,整個教室充滿了濃濃的百貨店的氣氛,學生用自己準備的錢輪流去購買最喜歡的禮物,每個學生都置身于商品銷售的活動之中,教師則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適時點撥指導,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達到了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之目的,為開始“做”數學做好了情緒上的準備。
二、 學生理解新知識時,“提供”——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設計好有利于學生積極探索的問題,如在學習“10的加減”時,我請學生幫刺猬把10個蘋果分給小兔和小豬時提出的要求如下:
a) 如果你是小刺猬你會怎么分呢?比一比哪個小組分的方法最多。
b) 通過分蘋果,你能想到那些算式?看哪個小組發現的最多?
接下來,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索與交流,所有的學生都行動起來,有的進行討論,有的往筐里分蘋果,有的忙著做記錄,整個課堂熱烈而有序,在交流時學生發現的算式不僅多,而且排列的很有規律,當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時,孩子們都感到特別地高興和自豪,從他們興奮的臉蛋上深深地體會到: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快樂的、有效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真正獲得不同程度地發展。
又如:教學《圖形的拼組》中,第一步:先讓學生拿出25根小棒擺正方形,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分別擺出了7個、8個和9個正方形,第二步:讓學生積極探索為什么用同樣多的小棒擺出的正方形的個數不一樣多呢?第三步: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積極思考。終于明白了正方形和正方形之間合用的邊越多,用的小棒根數就越少。擺的正方形的個數就越多的規律。接著又讓學生這個規律,用相同根數的小棒擺出盡量多的三角形,通過這樣活動學生是在教師提供的問題情景中又初步感知到進一步分析歸納,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發展了形成的個性,滲透了辯證法的思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 在知識的應用中“提供”,通過交流等形式鞏固知識
我們往往有個誤解,認為一個新的數學概念、性質等知識,已經探索出來,下一步就是做大量的練習題了,應該說練習是不可缺少的,但練習中不可忽視的是仍要為學生提供探索機會,并且讓學生在探索中去積極創新,如在教學第一冊,“兩位數減一位數13-8=?”時,我們強調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自己發現計算方法,每個同學都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不能重復前一個同學的話,要體現出新來聽了一會,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探索,第一個學生說:用小棒一根一根的減出了13-8=5。第二個學生說:先把13分成10和3,然后10-8=2,2+3=5。第三個學生說;想加算減,因為8+5=13,所以13-8=5。學生想說的越來越多,越說興致越高,學生在全班交流、比較、并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可見,正是由于采用了探索性的學習方式,才能每個學生都有思考表現的機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樂于積極探索主動獲取知識,鞏固知識。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允許小組發現見解,相互討論和質疑,同時,還要及時進行點撥,力求點的精辟,撥的巧妙,從而真正實現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和諧統一。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08-18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03-04
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08-20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08-17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探索與實踐08-08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論文05-31
淺析初中語文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08-24
淺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