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統計》教學片段與評析
主持人簡介:
林至元 中學高級教師,廈門教育學院初教室副主任。福建省小學數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省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班導師、省課程改革學科組專家。
蘇惠珍 現任廈門實驗小學副校長。大專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省、市小學數學教育研究會理事,省小學數學中青年教師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新世紀”實驗教材特邀研究員。2000—2001年參加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
主持人:
廈門市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實驗已歷時三年了。三年來,我們以課改新理念為指導,以課堂教學改革為切入口,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教學研討,就如何進行有效學習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探索,并取得顯著成效。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兼在一次報告中指出:“在人的發展中,最核心的東西是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然后是能力,最后是知識。”我市小學數學科在課改實踐中,既關注知識、技能,更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作了有益的探索。請看下面教學案例分析。
《統計》教學片段與評析
廈門教育學院 葉金標
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冊第93—94頁《統計》課堂教學節錄。
師:下面是四年級摘松果比賽的統計表。(電腦展示比較統計表)
班級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數量
30個
39個
35個
生:小朋友認真觀察,看誰能根據這個表格提出數學問題?
生1:哪個班級摘的松果最多?
生2:一班比二班少摘多少個松果?……
畫外音:小朋友,這次摘松果比賽,我們四班得第二名,你能猜出我們摘多少個嗎?
全班沉默。教師引導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再匯報。
生1:二班摘39個是第一名,三班摘35個是第三名,四班是第二名,應該是38個。
生2:還可以是37個、36個。
生3:我覺得,四班如果摘35個,也是第二名。
生4:反對!四班摘35個就和三班一樣多,怎么會是第二名呢?
師:四班摘35個松果,是不是第二名呢?小組討論后再發表意見。
學生小組討論民主、熱烈,各抒己見。
生:如果四班摘35個松果,就和三班并列第二名。……
【評析】教學《統計》時,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了“摘松果比賽”的問題情景,并把它設計成一個統計表的形式,一些條件用畫外音來表達,整個教學環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數學問題生活化。變單純、枯燥的數學問題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2.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根據表格的內容來提數學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富有挑戰性的。特別是“四班摘的松果是多少個”這一開放性的問題,引發了學生思維上的沖突。38、37、36個都是第二名,學生一下子就接受了,但35個是不是第二名,學生在這里遇到了困難,產生了分歧,有了爭執。教師把握機會,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討論是必要的,也是適時和有價值的。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但是,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重視不夠。課后,進行了調整,在另一個班級教學時,老師提出了:小朋友,看了這些數據,你想對四年級的同學說些什么嗎?話音一落,小朋友立刻議論紛紛,有的說:二班的同學,你們得了第一名,千萬別驕傲!有的說:那些沒得第一名的班級別灰心,加油了!又有的說:四年級的同學摘了這么多的松果,如果用來育松苗,那會長出很多的松樹,那該多漂亮呀!還有的說:摘了這么多的松果,那就有好多松子可以炒著吃!就這個問題,有的學生贊成,也有的反對,各抒己見,表現出對價值觀的不同認識。這樣教學不僅僅關注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更給予極大的關注。
【《統計》教學片段與評析】相關文章:
《識字4》教學片段評析08-15
《夜宿山寺》教學片段及評析08-15
《兩小兒辯日》教學片段及其評析08-16
在感悟中學統計——簡單的數據整理和統計表教學實錄與評析08-17
22《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片段評析08-15
在交際中學會交際──《應該聽誰的》(口語交際)精彩片段評析08-17
《坐井觀天》教學設計及評析08-15
《麻雀》教學設計及評析08-15
《白楊》教學實錄與評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