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把握有效的合作學習初探
把握有效的合作學習初探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三大重要方式之一。如果抓準時機,能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內驅力,把帶著迫切合作欲望的學生引到合作學習中去,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從幾個方面來探索合作學習的時機性:
一、拓展合作學習的時空,創設合作學習時機的切入點。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是說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把選擇權歸還給學生,減少教學的統一性和剛性,多增加選擇性和彈性。要充分相信學生,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學習數學,并在不同的階段與他人交流、合作學習。如在教學“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時,我采用了分層教學法。首先是獨立探索,其次是提供求助熱線。師:“如果你經過獨立探究后,還有困難時,老師提供給你兩條求助熱線。第一條熱線是請教課本,看書自學,然后在組內求證。第二條熱線是尋找他人幫助,可以請教同學也可以請教老師;可以在組內進行,也可以組與組間進行。” 引導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結合,巧妙創設合作學習時機的切入點,合作變成是一種需要,是不由自主產生的,能達到最高效的:求助者在合作中獲得成功,獨立探索成功者在幫助他人中獲得證明和提升的喜悅。真正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合作欲望,交流活動也就自然、實在,促進了學生不同的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創設合理時機,提供合作情境,讓學生想合作。
教學中只有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才能使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只有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余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話題,活躍課堂真實的交流氣氛,才能啟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長方體體積的計算”這一內容時,可以首先提供了三條生活信息:一塊長方體橡皮擦、一個電視機包裝箱、一間長方體教室。然后質疑:如何知道一塊長方體橡皮擦的大小、一個電視機包裝箱的體積、一間長方體教室所占用的空間?這種問題情景的創設,激活了思維,引起了注意期待,把學生帶入到一種探究的氛圍,感到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比較麻煩,會想到有沒有一種比較簡便的計算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呢?這時誘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產生了合作探究、交流的欲望。然后,老師引導他們尋找長方體體積的大小與誰有關,可利用學生手中的材料:大小不一樣的長方體框架,大小不一樣的長方體紙盒(也可是實物:土豆或蘿卜),引導小組合作操作,通過比、畫、切、猜(交流),學生會發現長方體體積大小與它的長、寬、高有關。因為創設了適時的合作契機,人人有興致,出現“你出謀劃策來,我擺弄”的熱烈氣氛,操作和思考是建立在合作之中,合作使思維深層化,解決問題的思路被明確化了,學習者能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監控。因而這時候的合作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而不是熱鬧的表演秀。可見,創設能激發學生合作內在動機(學生單靠個人力量完成有一定困難或有迫切的愿望需要同別人研討、交流時)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能使學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自覺地去合作。
三.找準時機,恰當發揮教師新型的作用
教師是課堂實施過程的決策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要營造激勵探索與理解的氣氛,不斷地引領學生走進合作學習的最佳有效區,主動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學會使其終身發展的數學方法和思想,開發積極的合作態度、情感。例如,已往我在教學《質數與合數》這一內容時,按照教材的教法就是:先找幾個數的約數,接著進行分類,然后發現特征,揭示概念。教學過程似乎很順利,學生也呈現出快速理解的局面,但很快地就發現學生經常不能正確地判斷某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也總把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混淆。究其原因,這只是呈現式的教學,學生的探究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深入的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建構的成分少了。所以,我把中年級做過的一道題再拋給學生“你能用幾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嗎?(建議:每個小組成員拿的個數不同)你們有什么新發現?”這是第一層次的組織教學、引導合作交流,筆者走進學生發現有一小組四個人都只擺一種,然后就坐著東張西望,我一看,原來他們恰好都是拿質數的個數,我告訴他們所擺的很有特色,留著考考全班;“不過,是不是每次拿的都只能擺一種?嘗試一下?”。在第二層次的引導時再次引發討論、合作探索,提出:1.集中思維:拼出的長方形個數與什么有關?2.“正方形的個數越多就拼得越多嗎?” “(先展示)為什么這個小組拼的都只是一種?”在這過程,教師不斷地深入小組參與探討、適當給以再研究的話題。第三層次:引導歸納,揭示概念。
由于進行了有效的組織,使得每個小組的合作都有最初的成功,并有更高的追求,合作能保持長久熱情,從而避免出現“閑談”和“虛假合作討論”,讓有限的合作學習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學生能用自己內心的體驗和主動參與去學習數學,主動建構所得到的知識就不再“曇花一現”。事實證明,學生在以后的練習中都有較高的正確率。我們看到合作學習應從學生主體認識的特點出發,巧妙運用生生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教師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與“參與者”等多種角色,旨在運用“合作學習”這個方式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
四.給合作學習有效的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僅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合作的過程;不僅評價對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更關注小組的整體情況;不僅評價發言的答案是否正確,更關注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的發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不僅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更關注他們在合作中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與態度。以此促進學生在小組集體中不僅個人努力上進并且樂于與同學互助,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取得理想效果。我們可以采取三個層次的評價:小組長對組內成員參加合作的態度、質量、是否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做組內評價;在全班交流時由其他組依據各組匯報員匯報的質量,本小組合作過程中的表現做組際互評;教師做全班導評,對本次合作中紀律好,參與度高,分工合理,有創新的組及個人進行表揚,加分。 這樣的多元評價,為合作學習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劑,讓每一個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合作意識,更加熱愛合作,并在合作中得到積極主動的發展。
總之,合作學習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在新的課程環境下,我們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把握時機發揮合作學習的巨大功能,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該有的生命活力。
【把握有效的合作學習初探】相關文章:
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學習?08-17
有效合作學習探討08-17
初探學生課堂合作學習成果展示08-01
歷史課堂“有效教學”初探08-22
初中化學有效課堂初探08-15
有效課堂中的德育功能初探08-20
合作教學觀初探08-17
初探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