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聯系實際生活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知識的掌握,對于學生來說,往往會覺得枯燥,數學知識的教學,對于老師來說,往往會覺得乏味,但教師只要試著把數學問題融入生活,就會體驗出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利的。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它的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數學知識必須“生活化”,所謂“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數學知識技能的生活化
數學知識技能訓練“生活化”要求訓練著眼于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材料盡可能來自生活。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安排了一個游戲: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創設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二、數學思維能力訓練的生活化
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盡量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由于學生的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在教學《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時,有這樣一題“165-97=165-100+3”,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3,難以理解,我就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想:媽媽帶了165元錢去醫藥商店買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參,準備給爺爺補身體。她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65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3元,(應加上3元)。所以,多減去的要把3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從而又總結出“多減要加上,多加要減去,少加要再加,少減要再減”的速算規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在公開課 “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時 ,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小組合作“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隊旗的面積。通過這一學習,讓我欣慰地看到,學生的思維多種多樣,看問題 的方法也不同。
三、統計教學的生活化
統計 訓練“生活化”是指把統計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如:上完“統計”這一課時,我布置了一個作業,“統計一下我校共有多少人?”話音剛落,學生們便活躍起來,有的學生說去問班主任每個班有多少人再加起來就可以了;還有學生說去問教導主任;還有學生說到學校的校長辦公室直接查電腦就行了不用算。通過學生自己動腦筋想出了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學生的學習欲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
四、應用題教學的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教學應用題時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整理,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積累生活經驗。譬如為上好“歸一應用題”,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調查,有的深入到工廠,了解一周內全車間工人生產的產品數量;有的深入到公園,了解公園一周內游客劃船的次數;有的深入到商場,了解商品的價格。當課堂上出示由學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編成的題目時,學生覺得十分親切。并且在教學歸一應用題解法之后,學生能根據自己調查來的數據與事例編成歸一應用題,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觀點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的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一、二年級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再如,在教學長方形的特征時,可以問學生:“在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的”?學生各抒己見,然后適時地問:“你認為長方形有什么特征”?學生通過觀察聯系生活對它的特征便知曉。還有,對于“土地面積單位1公頃的大小”,學生不是很清楚,只是模糊的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那100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為此,在教學中,我特意把學生帶到操場,讓學生領略1公頃的大小,同時讓學生知道,數學與生活緊緊相連。當然,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在教學四年級的“求平均數的問題”這一內容時,我在課前布置了這樣一個預習題:請同學們回家后到超市去進行一項社會調查,調查同一類商品的5種不同價格,看一看哪種牌子的最貴?哪種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們的平均價是多少?向這樣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生活數學”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在課堂上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在課外要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
【聯系實際生活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文章:
將數學融入生活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08-17
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培養能力08-17
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激發興趣培養能力08-17
培養學生的能力08-16
培養閱讀能力08-19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08-17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08-17
聽力策略能力及培養08-17
道德辨析能力的培養08-17
作文能力培養模式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