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近“數感”
所謂“數感”,就是對數學的感覺、感受乃至感情。從數學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具體地表現在對日常生活中的數和運算有敏銳的感受力,有意識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解釋和表示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數據特征和空間形式,善于捕捉一般問題中潛在的數學特征。那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呢?我認為,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所關心的事情入手進行數學教學,從而建立良好的數感。具體做法如下:一、結合生活——體驗數感
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數感,從室內擴展到室外,校內延伸到社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的問題,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體驗數感。例如教學克、千克的認識時,讓學生尋找并掂量1克與1千克的物體,尋找哪些物體分別用“克”、“千克”作單位。像一分硬幣重1克,4粒黃豆大約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藥片、黃金等細小物品用“克”作單位,體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單位;在教學長度單位時,可通過讓學生到操場上跑跑、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離,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學數的認識時,可讓學生說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幾歲?班級號是多少?你的鞋號是多少?火警電話號碼是多少?急救中心電話號碼是多少?……這些數據、單位都來自于生活實際,學生很容易理解、接受,這種“親數學”行為,能夠使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數的含義,建立良好的數感。
二、 定量刻畫——建立數感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科學。它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勵學生嘗試用數字去刻畫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狀態,并從中進一步認識定量刻畫事物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獲得全面發展。如可引導學生進行如下的游戲活動:多媒體出示彩電、冰箱、空調等,讓學生猜測他們的價格:(生1:冰箱價值2000元。生2:高了。生1:1500元,生2:低了,生1:1600元。生2:低了。生1:1700元。生2:低了。生1:1800元。生2:高了。生1:1750元。生2:低了。生1:1780元。生2:正確。)如此猜數游戲,既鍛煉了學生在結合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大小的比較的本領,又滲透了用“區間套”逐步逼近的思想,這樣的交流活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在體會數的大小的同時,還能學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三、調查實踐——強化數感
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繼而確立應用數學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數感的重要條件。鑒于此,教學就打破從概念到概念,從課堂到課堂的數學應用僵局,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決生活問題,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數感的體驗。如:教學“簡單的統計數據分類整理”后,有位教師這樣組織:
1、呈現問題:學校舉行球類體育比賽,在高年級組織什么比賽比較受歡迎?
2、搜集數據:以你們班作為高年級學生的代表,調查了解你們喜愛什么球類活動,數據記入原始記錄表。
學號 喜愛項目 學號 喜愛項目 學號 喜愛項目
3、分類整理:從原始數據表中,不容易看出同學喜愛項目的情況,需要將這些數據分類整理。
4、作出決策:同學們喜愛哪幾種球類活動?每種活動有多少同學參加?你估計,在高年級組織什么球類比賽較受歡迎?
通過這樣的活動,把數感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活動中,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在一個個完整的統計過程中學習知識,一次又一次地經歷或了解數據處理的全過程,使學生深刻體會了統計思想,領悟了統計方法,也在調查實踐中強化了學生的數感。
四、 解決問題——升華數感。
數感說到底是一種心智技能,如果說動作技能主要靠肌肉運動,表現于外部行動,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識活動,它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有良好數感的人在需要數感發揮作用的時候,它便會自然出現,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識的探索一般,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讓現實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中建立數感。
例如:在學習了“24時計時法”后,有位老師設制了如下題目:(1)再現改寫成24時計時法后的電視節目時間表。
7:30 金色年華
9:00 動畫城
……
13:00 兒童英語
19:04 小鬼當家
19:30 陽光劇院
21:00 電視新聞
(2)選擇:
①《小鬼當家》節目最多可以播放多少時間?
A、20分鐘 B、30分鐘 C、26分鐘
②從《動畫城》節目開始到《陽光劇院》節目開始經過了多少時間?
A、12小時 B、10小時30分 C、10小時10分
③星期六,小明7:30起床,他想準備收看《金色年華》節目,最多還有多少時間?
④起床后,小明必須完成三件事:刷牙洗臉(5分鐘)、燒
早飯(10分鐘)、聽早新聞(10分鐘)、小明能準時收看《金色年華》節目嗎?你能不能替小明想個辦法?
生1:不能準時看,因為完成這些事要25分鐘。
生2:電視里要播放廣告,小明有可能準時收看。
生3:萬一沒有廣告呢?我想可以在燒早飯時刷牙、洗臉,這樣節約了5分鐘,小明就能準時收看了。
生4:可以在燒早飯的同時聽早新聞。
生5:可以邊燒早飯,邊聽早新聞、邊刷牙洗臉。
……
如此教學,把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不僅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和認識世界,。而且使學生在開放的信息中不斷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總之,數感的形成不是通過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的教學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時間逐步培養。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從而使生活成為學習數學,建立良好數感的突破口
【走近“數感”】相關文章:
走近生活,走近閱讀,走近語文國旗下講話07-21
走近ERP08-05
走近自然作文02-06
走近科學作文02-04
走近金陵水02-22
走近柳永作文02-06
走近西湖作文01-02
走近竹林作文12-15
走近老屋作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