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教學,請向生活靠攏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人類的社會實踐產生了數學,并且促進了數學的發展;而數學又服務于社會,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現代社會,一個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維,它的基本語言是數學。數學將成為21世紀每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素養、知識和技能的必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的數學課堂教學剛愎自用須也只有向生活靠攏,才能使課堂充滿生活力,才能培養出適應新世紀的合格公民。
一、數學教學,為什么要向靠攏
《我國數學教學將作重大變革》一文中指出:“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
《關于我國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的初步設想》中提出:“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針對目前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較普遍的弊端:
1、教與學分離現象嚴重。
教師只顧埋頭講課,卻很少過問學生如何“學”;學生只知道跟著“學”,也從不問一問為什么要這樣“學”,為什么只能這樣“學”。即使有時教師也考慮到學生的“學”,也只是以教法來定學法,而不是以學法來定教法。
2、數學教學公式化。
如簡便計算:12×25,我們教學學生看到25想到4,把12拆成3乘4,如有的學生把12拆成2乘6,算成12×25=2×25×6這樣對不對呢?象應用題教學,數量關系分析就太細、太深奧,不少老師還非要讓學生按:“要求什么,必須知道哪幾個條件?”這樣的模式去思考分析不可。這樣太刻板,太公式化的教學,使得不少學生感到數學枯燥、乏味,使得一些原本喜歡數學的學生也產生了厭學情緒,大大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觀愿望。
3、惟“應試而教”。
為了對付考試,不少老師授課只注重考試的內容,不考試的內容干脆不教;只重結論,不重思維過程;只重課內,不重視課外;數學課變成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的課。
4、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一方面有的教材內容太抽象,不少內容的選材離學生的日常、學生生活太遠,學生感到很陌生;另一方面教師處理教材不夠靈活,太依賴于教材,教法太單一,課堂教學大都停留在封閉的教室里,只重視基礎知識,忽視能力培養,尤其是忽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學與用嚴重脫勾。
二、數學教學,向生活靠攏為了什么
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數學教學向生活靠攏,我認為主要是為了以下兩個方面:
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保持在人身上內在的永恒的原動力,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途徑是多方面的,我想著重從“沖破‘純數學課’的模式”這個角度來加以說明。
數學教學要以大數學的教育觀為指導,要打破“純數學課”的界限,聯系一些生活實際,一些科學知識,使數學教學與其他各科知識有機結合,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如講加減法時,可介紹我國的三級火箭,由于一級火箭推力不夠,三級連加起來,推力就能把人造衛星送上天;講到圓周率,除了介紹祖沖之,還可以介紹1996年用電腦已算到小數點后面42億多位,還尚未發現它的數學排列究竟有沒有規律,講到圓柱體積計算時,可介紹大發明家愛迪生在燈泡殼中灌滿水,再將水倒入圓柱形量杯中,從而測出燈泡的體積的故事,講到比的時候,可介紹一些黃金比的知識等等。也可把中不斷出現的新事物有意無意地編成題目介紹到數學課來,如奧運知識、利息稅、人口增長情況等等,使學習數學與學習語文、常識、體育、美術等有機結合,讓枯燥的數學在故事、繪畫、音樂、游戲等情境中,學生不知不覺地領會、掌握、應用。
這樣的課堂教學,打破了“純數學課”的框架,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魅力無窮,減少了學生接受知識時的“壓抑感”和“被動狀態”。整個課堂教學氣氛十分活躍。
2、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張衛國同志在《知識經濟時代與小學數學教育改革》一文中提到:“人們對數學的需要將發生變化,對具體計算的要求降低了,而對數據的采集、歸納、分析并作出解釋和判斷的要求提高了;對解決問題過程中,邏輯推演的要求降低了,而實際問題模型化以及運用模型解釋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要要求提高了!
可見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
如教學一年級《元角分的認識》,新課結束后,我就模擬了一個“小小營業員”的情景,再現買賣物品的生活片斷,使學生在游戲中加深了對人民幣元、角、分的認識,課后還布置了一個特殊的回家作用:和媽媽一起去菜場買菜,去超市購物,幫媽媽付錢,第二天交流買東西的情況。這樣,既有助于課本知識的消化理解與吸收,又能開闊眼界,學生從中深刻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更體驗到了學習本領后得以運用所帶來的喜悅。
又如:六年級學了“折扣”以后,出示了這樣一題:小明打算去新華書店買《十萬個為什么?》可是他只有56元錢,按原價只能買8本,但到了新華書店門口看到這樣一塊廣告牌:“凡在本店一次性購收滿30元者9折優惠;滿60元者8折優惠!闭埬銕托∶魉阋凰阍撛趺促I最合適:為什么?
象這樣的習題,學生必須跳出一般的思考方式,要對題中所提供的數據加以分析、采集并作出判斷,才能靈活地、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從而來培養學生思維的正確性、流
暢性、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數學教學,怎樣向生活靠攏
(一)把具體的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化”。
數學課本是人的生活知識的抽象和概括,小學數學更是貼近生活,往往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關鍵是創設學習情境,再現生活場面,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我們是如何把具體的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來思考的。
1、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如義務教材第十一冊“保險”知識的教學我先引導大家討論,你扣說過“保險”嗎?哪里聽說的?你知道有關保險的哪些知識呢?接著就從學生熟悉的師生平安保險談起,告訴學生師生平安保險,保險費率為0.4%,然后抽象成應用題:
我校師生參加師生平安保險,每人每年的保險額為3000元,保險費率為0.4%,每人每年應付多少元保險費?
象這樣的學習內容看得見,想得到,有的甚至經歷過,同學們感性知識豐富,表象早已建立,學習起來輕松自如,學習數學知識好象在探討一個日常生活問題一樣。
從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冬鍛月”里,同學們練跳繩,第一小隊五人一分鐘跳繩,次數如下:
小英
小麗
小強
小勇
小剛
200
平均每人每分鐘跳幾次?
學生解答后,把條件改成:已知女生總次數和男生總次數,求平均數;再改成:已知女生平均數和男生總次數,求平均數等等。從基本的開始,經過幾次改編和對比,使學生在變與不變的比較辨析中,牢固掌握基本的解題思路,即: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如教學比例尺,學生在常識課經?匆姷貓D,在校園里天天看見學校平面圖,我們就從學校平面圖或地圖作為切入口展開教學。
課堂教學如能從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著手,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適宜于兒童探索知識的意境,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情趣,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達到“要我學”為“我要學”之目的。
(二)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物化”。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概念、原理、法則)是比較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采用走出去回歸自然,講進來現身說法等動態課型,要不斷更新手段,盡可能采用多媒體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物化”。
1、走出課,回歸自然。
要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課內外的界限,把數學知識放在社會大環境中去學習,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得以溝通。
如:教學“利息”一課,我把課堂搬到銀行,先把學生分成四組,選好組長,聯系好參觀地點及幫助我們釋疑的校外輔導員(在銀行工作的)。再帶領學生參觀調查,積累些金融方面的感性知識,了解利息、利率、本金、本息、活期、整存整取等銀行所用的專用名詞,最后引導到怎樣求利息上來,學生掌握方法后,立即幫銀行叔叔算一算利息,看看結果是否正確。這樣的課堂模式使了解、領會、掌握、應用一條龍,學生學得既高高興興又扎扎實實。
2、請進課堂,現身說法。
語文教學中有個表演法,語文老師常常請學生把課文中的詞、句、片章表演出來,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讓學生借助動作來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課文意境。我常把表演法請進數學課堂,來個現身說法,讓學生耳濡目染。
表演可以是個體表演或集體表演,也可以音項表演或綜合表演,要根據研究的數學對象而定。如:“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我采用單項集體表演,一個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大家就舉起右手,方向指右邊,一個、二個、三個手指來表示。舉起一個、二個、三個左手指,就表示把一個數縮小10倍、100倍、1000倍。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兒童一般是依靠形象、色彩、聲音和觸覺來思考的!蔽覀兺ㄟ^走出去,請進來等各種手段,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做一做,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學習,化時少,效果好。
數學教學,向生活靠攏,我們教師首先要擁有數學意識,數學的思維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是基礎和前提,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是關鍵。讓我們放開手腳,大膽創新,變禁錮、封閉的數學小課堂為開放的與社會天地相接壤的數學大課堂。
【數學教學,請向生活靠攏】相關文章:
網絡經濟向“鼠標+水泥”模式靠攏08-05
《生活數學》教學反思07-23
《生活數學》教學反思04-09
讓“生活”成為數學教學的“伴侶”08-15
生活中的數學教學反思08-25
數學教學與生活化08-08
生活數學教學計劃11-17
數學教學應生活化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