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信息技術論文>數字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三種途徑

    數字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三種途徑

    時間:2023-02-21 19:06:17 信息技術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數字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三種途徑

    廣東省南海市石門中學 王 躍

      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認為,通過把數字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式,將數字化內容有效地與課程進行整合,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把數字資源和學習方式納入學生的學科課程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可以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形式,實現對信息技術的充分運用,使用合作、富有創意和生動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教育目標。

      一、數字化學習資源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開發數字化學科課程

      數字化學習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或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材料,包括數字視頻、數字音頻、多媒體軟件、CD-ROM、網站、電子郵件和數據文件等。整合數字化學習資源與學科課程,可以有以下幾個途徑:

      1.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

      即以現有的課程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因特網上豐富的學習資源。例如,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補充與課文相關的背景材料,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還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開發多媒體教材

      教材是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目前我們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印刷品”,整合數字技術與學科課程有必要開發多媒體教材。與“印刷品”教材比較,多媒體教材有著顯著的優勢:首先,容量大。一張普通的光盤可以容得下1000多張圖片、3張光盤就可以容得下一套自1768年第一版以來至今已有十五版、足以放滿一間屋子的《大英百科全書》。而且,隨著技術的更新,光盤的容量和運行速度還在不斷地提高。其次,多媒體教材可以將不同媒體所記載和表達的信息融為一體,提供文本、圖像、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呈現方式的學習材料,滿足學習者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需要。這些學習材料也很容易分解、組合、檢索、提取與利用,為知識的獲取和保存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3.開發網絡課程

      網絡是數字技術的核心。開發網絡課程就是要利用網絡技術,將學習的內容編成超文本結構的HTML或Java語言,存放在Web服務器上,學習者可以通過瀏覽器在網上進行學習。網絡課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網絡課程也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多種途徑,如可以通過E-mail、聊天室、電子論壇和BBS等方式實現網上討論、網上答疑和網上作業等學習形式。

      二、數字化學習工具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掌握數字化學習方式

      數字技術為學習者提供了全新的學習工具:獲取信息的工具,如搜索引擎、專業網站等,利用這些工具,可以非常容易地獲取各種信息資源;加工處理信息的工具,主要指各類軟件,如用來編輯文檔的 Word、開發多媒體課件的Authorware、處理數據的Excel和制作動畫的Flash等;傳遞信息的工具,如E-mail等;保存信息的工具,如光盤、硬盤和軟盤等;協作學習的工具,如BBS、聊天室、網上傳真和論壇等;模擬情景的工具——虛擬技術。

      將數字化學習工具整合到課程中,必將引起學習方式的革命,這種革命顯著表現在被認為是人類文化之鼎的三足——閱讀、寫作和計算方式的革新上,從而產生了數字化時代人類文化的新三足:數字化閱讀、數字化寫作和數字化計算。

      1.數字化閱讀

      數字化閱讀從表面上看,只不過是閱讀的載體發生了變化,由印刷文本走向了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超文本、超媒體。但透過現象究其本質,我們發現數字化閱讀方式對讀者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吳伯凡在《從“死書”到“活書”——超文本技術及其文化意義》一文中,比較了印刷文本和超文本的差別:印刷媒體可以說是一種“只讀媒體”,其文本是一種“只讀文本”,或者說是一種線性的等級森嚴的文本。超文本的特征是“非線性、非等級、無疆界和面向對象”。他還指出,“作者主權”的閱讀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被瓦解,代之而起的是“讀者主權”的閱讀模式。作者再也無法強行劃定“讀者”的視野,再也無法高高在上地將單一的形式和固定的內容“推”向讀者,相反,“讀者”是從信息庫中把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拖”出來,作者只是素材的提供者。可見,超文本的出現和使用,使讀者由被動地、線性地“讀”變成了主動地、互動地和反饋性地“讀”。

      2.數字化寫作

      數字化寫作的特點首先表現在書寫工具上。用筆書寫的方式演變為用鍵盤輸入、掃描輸入或語音輸入等。書寫工具的變化不僅提高了書寫的速度,而且使書寫具有極大的靈活性,作者可以隨意修改、復制、增補、刪除和打印等,這就將作者從大量的抄寫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其次,數字化寫作的思維方式有了變化。以前作者是以線性的文本結構來構思的,而在超文本環境中,作者必須用網絡化的思維方式來構思,如制作腳本、制作課件和制作網頁等就是用這種思維方式來進行寫作的。再次,在數字化寫作過程中,作者不只是用文字,還可以用符號、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來表達思想。另外,作者也不再是單向地表達,同時也是在與讀者進行溝通、交流和相互理解、相互探討。

      3.數字化計算

      數字化計算的特點首先表現在計算工具上。傳統的通過心、筆、算盤或計算器來進行的計算轉向了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從而把人從繁瑣的計算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其次是表現在計算的概念上。在傳統的觀念中,計算是和數字或數學學習聯系在一起的;而在數字化環境中,計算越來越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聯系在一起,并使社會生活越來越“數字化”,從而大大拓寬了計算的概念。再次是表現在計算思維過程中。在傳統的計算過程中,思維的重點在于計算的準確性和速度,即計算本身;而數字化計算的思維重點不再在于計算準確性和速度,因為它們可以由計算機代勞,它的思維重點在于思考“怎么算”,數學思維的重點發生了轉移。

      三、數字化學習環境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構建數字化學習模式

      1.數字化學習環境

      數字化學習環境應當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硬環境指數字化學習的技術基礎,包括:⑴ 設施,如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校園網和因特網等;⑵ 資源,如多媒體教材、網絡課程和應用軟件等;⑶ 平臺,向學習者展現的學習界面,實現網上教與學活動的軟件系統;⑷ 通信,實現遠程協商討論的保障;⑸ 工具,學習者進行知識構建、創造實踐和解決問題的學習工具。硬環境為知識顯示多媒體化、傳輸網絡化、信息處理智能化和教學環境虛擬化提供了技術基礎。

      數字化學習的軟環境是數字化學習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在現代學習理論中獨樹一幟,它的創立被認為是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是被動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輸知識,而應當是信息的主動加工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且知識的建構應當在更接近、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學習活動、學習情境中。由于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能夠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協作學習的交互式學習環境,還能夠提供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的大量資源,所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實際上為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條件”(何克抗,《網絡教學結構與網絡教學模式探討》,2001.8)。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為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數字化學習環境和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將學科課程學習的內容置于數字化學習的技術環境和理論環境之中,進行學科課程學習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

      2.對數字化學習模式的探索

      數字化的學習模式主要有以下三類:

      ⑴ 基于多媒體學習工具的“創設情景—自主學習”的意義建構模式。這種模式是把多媒體計算機作為認知學習的輔助工具,強調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兩個方面。這種學習模式有利于知識的吸收和掌握。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①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充分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制作圖文聲像并茂的課件,創設學習情境。

      ② 學生利用多媒體學習工具,結合情境和教材,進行思考、討論、實踐和探索。

      ③ 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力促學生對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識進行重組,實現意義構建。

      ⑵ 基于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問題發現—資源利用”的開放性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強調對網絡資源的利用,其目的在于使學生的視野從“死摳”教材轉向廣闊的網絡信息背景,鍛煉學生在具有海量信息的網絡資源中搜索、發現、分析、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自主、自立和自強的品質。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① 教師指導學生在更廣闊的知識背景中去發現問題,確定“感興趣”的對象。

      ② 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收集、探索,從中辨別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料。

      ③ 利用數字化學習工具,對所獲取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重組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說。

      ④ 驗證假說。

      ⑶ 基于網絡學習環境的“主題探究—小組協作”的研究性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是協作組成員圍繞同一個主題,在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氛圍里進行討論、交流,它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想像和探究。這種學習模式有利于培養鉆研精神、協作精神,有利于鍛煉辯證思維、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等。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①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通過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和上網瀏覽等,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

      ② 具體解決問題階段。搜集、整理、分析和提取信息資料,根據設計的研究方案和確定的研究方法,進行調查研究,獲取結果,利用網絡工具進行初步的交流。

      ③ 成果的交流和表達階段。歸納、整理、總結和提煉,形成書面成果。表達成果的方式可以是實驗報告、調查報告,還可以是在辯論會、研討會上發言,在展板、墻報、刊物和網站發表。

      以上探討了數字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三種途徑。如果說將數字化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習工具與學科課程進行整合還屬于單方面的、局部的整合的話,那么數字化學習環境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則屬于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整合,它不僅要求將信息資源、信息技術整合到學科課程中,更要求學科課程的教學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之上,從而建構數字化學習模式。所以,數字化學習模式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

      參考文獻

      1.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上、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載《電化教育研究》,2001. 8、9。
      2.何克抗:《網絡教學結構與網絡教學模式探討》,http://www.sijiehe.com/articledigest10/net-instruction.htm。
      3.吳伯凡:《從“死書”到“活書”——超文本技術及其文化》,載《微電腦世界》,1998.4。
      4.桑新民:《當代信息技術在傳統文化、教育基礎中引發的革命》,載《中國電化教育》,1997.12。
      5.顏韻、鄧杰:《論在網絡化學習環境下英語交際活動的設計》,載《電化教育研究》,2001.2。

    【數字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三種途徑】相關文章:

    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探索08-17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的認識08-07

    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整合08-07

    關于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課程整合的思考08-07

    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課程的整合08-17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論文02-17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08-17

    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08-17

    淺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一本久久精品国产综合 | 日本香港三级三级久久妇 | 日韩在线精品一二三区 | 日鲁夜鲁亚洲鲁鲁在线 | 日韩欧美中文久久精品人人爽 | 中文字幕日本二三请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