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教學“五部曲”
一、前奏曲——先聲奪人。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在教學實施中,我的做法是:編好前奏,先聲奪人。
學生首次進機房,我放映介紹計算機應用的精美視頻,展示用計算機制作的電子板報、幻燈片、動畫片頭、商業廣告、電子游戲等,調動他們的興趣和求學欲。接著,我才有意識地告訴他們哪是主機、顯示器等硬件以及如何開機、關機,什么是操作系統等。為學生保持持續、高漲的熱情推出了一個良好的前奏。類似這種“前奏”不僅在學習本課程的開始運用,在普通節次教學中也頻頻亮相,學生因而樂此不疲。
二、進行曲——高潮迭起。
為了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熱情,還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不斷創設課堂高潮。
1. 優化劇情
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烘托主題。使學生在學習中總能體驗鮮活多變、形象生動的影片、音樂、動畫等多媒體信息。學生置身于輕松愉快的氛圍,感受多樣化、趣味化的交互界面,能進一步刺激和強化學習的欲望。
2. 競選主角
“主角”就是每一小組的組長,負責小組內的操作示范和指導。他們由于扮演小老師角色,獲得了成功體驗,容易在學生中贏得尊重,樹立威信,學生都爭著做組長。但如果讓他們每月競選一次,現任組長就不會產生驕傲情緒,反而會時刻處在危機之中,其余學生也不會因一次機會的失去就喪失自信。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感受競爭激烈的“社會體驗”。
3. 組際競爭
就教材內容看,信息技術強調個體操作的特征較為明顯,但從長遠著眼,則重在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因此,在每完成一部分內容后,我都要求組與組之間的競賽。如學習了Powerpoint后,要求各組選擇課題后分工,每人都要進行資料收集,在匯總后進行集體創意,共同完成多媒體課件制作。最后在教師機上共享、放映,共同評比。在合作中大家集思廣益,參與意識和集體意識都得到了明顯增強。
4. 角色轉換
教學中,師生的角色應經常進行轉換。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每一位教師都面臨著即使不斷學習也有可能被陶汰的危機。信息傳輸渠道的多樣化,也使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取的信息有可能成為教師的欠缺,因此,敢于做學生的學生是對自己的考驗和鍛煉。輔導一些學習能力強、表現欲突出的學生走向講臺,使其體驗教師的甘苦,自己則在臺下看自己設計的教法還需怎樣改進,這種角色的體驗中可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暢想曲——熱烈奔放。
信息技術人——機交互的特殊性,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增添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空間。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解決具體問題,從而拓展其思維,張揚其個性。
我以教材為依據,又不為其所限,經常給學生布置實踐性較強的作業。如在學WINDOWS的基本操作內容時,我要求學生將桌面、圖標、窗口、文字、鼠標指針等盡情地設置。課堂上,桌面背景豐富多彩,圖標的大小、窗口和文字改容換貌,鼠標指針形狀各異,有的任務欄被隱藏了起來,滿桌面的文件夾和快捷方式,學生完全陷入了一種自我陶醉中。又如,學習畫圖軟件后正值國慶節,結合學生愛寄賀卡的特點,我讓學生進行電腦繪畫,制作“節日賀卡”送給老師、父母或親朋好友,通過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練習,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愿望。
四、狂想曲——激情四射。
古人云:“學貴有疑”。只有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造的意識。在教學中我沒有讓學生局限于學會幾個操作步驟,而是抓住計算機軟件設計中本質的、規律性的東西,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敢于探索和創新。
在指導學生學習WORD軟件時,當他們熟悉了基本的文字排版后,我不過早地給予肯定,而是展示已經排好的復雜版面,讓他們按格式完成。對其中一些本不屬于課本內容也未作講解的復雜的設置,如樣式的使用、頁眉頁腳等,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探索解決,即使有詢問,我也是略作提示。學生帶著疑惑不斷探求,不斷發現,親身品嘗到了成功后的快樂。
由于教學環境輕松,學生養成了敢于突破、勇于冒險的精神,這在學習程序設計時體現得更加明顯。對于要解決的任務,我講解時的界面設計、構思以及編程代碼,極少有學生照抄。這種敢于嘗試,總想另辟蹊徑的思想,對其它學科創新精神的培養也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尾聲——群聲璀燦。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作為教師要積極地面對并適應這種客觀。有的科目評價中所采用的“一刀切”的做法,信息教育課堂堅決不能照搬。我對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的評價標準是考慮學生原有的基礎,以縱向評價為主,原則是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沒有達到自身的目標。在評價中,還淡化對分數的追求,而將注意力放在發展能力上,對評價結果采用等級制等。
這樣的評價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不斷進步的信心,使他們在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上不是一支獨秀,而是群星璀燦,百花爭艷。
“五部曲”嘗試,學生興趣盎然,信心倍增,我對教學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