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校園網絡學習環境的建設初探
校園網的建立,為師生創造了一種良好的信息技術環境,它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重要條件、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徑。校園網絡學習環境的建設是對傳統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革,這種變革絕非教學媒體、信息載體的簡單改進,而應當包含教和學模式的徹底更新。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獲得。因此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構造學習的虛擬情景,并利用校園網開放式的環境構建一個人與人之間更為廣闊的相互會話環境,由此進行協作活動而實現某種意義的構建過程。基于校園網的教學系統如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與網絡特性加強“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這幾方面要素的構造,將起到強化學習效果的功能。因此校園的建設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硬件的建設,再者就是軟件的建設。
一、硬件的建設
學生在校園網上的學習主要是在多媒體網絡教室,它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建設一個功能齊全、環境優雅的學習環境,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實施方案。廣播教學系統,在廣播時,學生機被鎖定,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課,不利于個性化的教學。用投影機授課,學生不受教師的控制,學生可以隨著教師的引導邊聽邊操作,提高了學習效率,其缺點是教師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不能及時進行個別指導。因此多媒體教室的建設,最好兩套兼而有之。再者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提高設備的利用率,為了防止學生誤操作和病毒對系統的破壞,在每臺機器中裝上還原卡(或使用虛擬還原技術),機房應有專人管理并有較強責任心,這樣才能使計算機的使用率和完好率都處在較高的狀態下正常運行。
根據校園網的特點及WWW技術的功能,校園網學習系統的建設可分為用戶管理系統、學習系統、作業輔導系統、在線測試系統、教師答疑系統、討論系統和在線交流系統七個部分。
二、軟件建設
在網絡上學習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學習方式不外乎聽老師講課、實驗、讀書、座談以及運用錄像、錄音、電視等媒體進行教學,而基于網絡自主學習方式,學生面對著的是運行在網上的計算機,教師、學生的角色也有質的變化,教師由原來的面對面口述、手把手地指導,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制作網絡課程,通過BBS、E-mail網上答疑、更新題庫、網上批改作業和試卷等,還需要幫助新生渡過開始學習的不適應期。由于學習方式的變化,環境的改變,學生的角色也由被動地受教育變成主動地選擇學習內容,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然而,學生初次接觸新的學習環境有些不適應,計算機基礎差的學生如要熟悉基本操作,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才能適應,如果自控能力不強,還會被網絡上其它的娛樂節目所干擾。
因此,基于校園網學習的學生,所面對的是一臺上網的計算機,但是這臺計算機要在學生學習時做到“要什么就有什么”,形成所選課程的小型圖書館這個小環境的創建,還必須要有濃厚的學習氛圍,不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擾。關鍵是要靠教師、家長、學校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提高自控能力,不受學習內容以外的因素干擾。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實現知識、技能的遷移。教師制作的網絡課程根據教學大綱,從學生獨立學習為出發點,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促使學生將當前的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的與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聯系,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的知識的意義。提高學習效率。
網上的資源是開展網絡教學工作的核心,網絡硬件投入再大、機器速度再快而無資源也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一個空殼。資源的建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習資源的建設,再者就是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的開發。教師資源開發出來,學習資源也就有了。教師在應用網絡進行教學的時候主要是進行教學觀念上的問題。教師應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研究。校園網絡教學會使教師的生活節奏加快,不敢在教學上有一些懈怠。為了跟上學生學習的節奏,自己要不斷的往前跑啊跑。在知識領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教師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難,關鍵是要樹立終生學習的正確觀念。實現教師角色的真正轉換。
1、作為學習者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教師必須走在時代的前列。在第四十五屆國際教育大會上,德洛爾的主題發言中特別強調教師的四點責任之一,就是教師自身的培訓,教師必須終身學習并不斷地再培訓自己。基于網絡環境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接受新知識,更新教育觀念,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2、作為研究者
實現網絡環境教學,教師就可以從繁重的傳統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教育科研,研究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生的認知規律,更好地創設教學情景,有效地促進學習者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如何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學習的特點、規律以及怎樣使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提高他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高層次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并對網絡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研究、評價、改善和充實,還可以通過網絡環境進行教學實驗,如“創設不同學習情景,對學習者意義建構的影響”等。
3、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在網絡環境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傳播者、講師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而是從“教”轉變為“導”。引導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高效率地學習,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自我監控等認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促使學生將當前的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的與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聯系,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的知識的意義。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使他們能很快地在網絡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學習任務,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實現知識、技能的遷移。
4、作為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和咨詢者
基于網絡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為了學生充分參與和自主學習,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為其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即進行信息資源的設計:確定學習某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為此,教師承擔網上實時雙向交互的咨詢者、非實時雙向交互的信息資源設計者和在線信息咨詢顧問的角色,這一角色要求教師自身不僅要掌握多媒體技術以及與此相關的網絡通訊技術,學會網上查找信息,能夠設計開發先進的教學資源,并將它們融與教學活動中。
5、作為群體的協作者
“協作”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強調協作學習。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整個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基于網絡環境,支持不同地域的學科以及個體之間的合作,提供更公平的獲取知識的途徑,因而對教師提出了重大的挑戰——建立新型的協作關系。教師作為群體協作者的作用體現在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組織、監督師生之間在網絡環境中超時空和地域界限的協作。打破以往封閉自鎖或傳統教學中的很小范圍很少有學生參與的教師之間的協作。
6、作為學生的學術顧問
為適應和促進學生的個別化學習,使每一位學習者都能獲得適合他們各自特點的教學幫助,使每一個人的潛力都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基于網絡環境教學中,教師還將扮演學生學術顧問的角色。作為學生學術顧問的教師將獨自或與他人合作給學生一定的宏觀引導和幫助,如確定學生為完成學業所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選擇一種適合其特點的、能有效完成學業的學習計劃;指導學生在學術研究方面的進展;對學生的學習進展給予一定的檢查、評價等,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等。
7、作為課程的開發者
基于網絡環境教學中,教師作為課程的開發者在眾多角色中顯得十分重要。教師在開發課程體系時需要有一種建構主義的眼光,須考慮社會生活每一方面的劇烈變革對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影響。在制定新的課程體系時,需與其他教師通力合作,將社會需要放在首位,改變傳統課程體系中的一些內容,重新確定基于一系列新的技能、技巧之上的課程體系及課程結構,重新組織課程的教學形式、教學策略,不斷評價、完善新的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