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困擾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個問題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引起了課堂教學的深刻革命,它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引起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和評價手段的深刻變革。專業人士分析,傳統的CAI(計算機輔助教學)觀念必須突破,基礎教育實現“跨越式”的均衡發展,需要把多媒體教學由輔助地位“扶正”到課堂教學的主流應用中。筆者聽過、看過有關專業人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報告,也參觀過一些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做得比較好的學校,也經常和同行們在一起探討、實踐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從中我發現以下幾個問題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其一,學生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有限。
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然而,由于教學軟件研制開發僵化、單一,大多是傳統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電子化、聲像化翻版。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并茂、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長此以往,必然造成計算機教學的新專制化,如同傳統的教師專制化一樣,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于教學內容呈現的圖文并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創新性來激發。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智慧源泉。
其二,計算機網絡與課程資源結合的不足。
計算機網絡與優質教育資源的結合能使學生突破時空的限制,實現個性化的優質學習。當然這需要不斷更新、豐富校園網信息資源,需要優質的期刊、報紙、圖書館等教育信息,需要通過互聯網與各學校資源的共享。至于本地、本校課程資源的開發,由于缺乏資金、技術、時間等支持,也很難以數字化的形式開發出來供師生共享,即使開發出來也僅僅是網絡與課程資源的低級組合,而非整合。
其三,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絡特性的結合存有明顯不足。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腦的思維方式,用網狀結構非線性地組織管理信息的一種先進技術。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動畫、圖像、聲音、視頻等其他媒體信息,那就成為一個超媒體系統,換句話說,超媒體就是多媒體加超文本。事實上目前的幾乎所有多媒體系統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對信息進行組織與管理。因此通常也可以對超媒體系統與多媒體系統不加區分,即把超文本看作是多媒體系統的一種固有特性。利用超文本方式將與教學內容相關而教學特征不同的各種教學資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可以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提供理想的環境。
然而,由于各學科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水平相對比較低,導致學校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技術開發不足,對各種教學信息、教學內容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沒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極不便于檢索、閱讀,同時也直接影響了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的結合。相反,如果學生從小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探索、發現、獲取信息,分析、評價、優選并加工信息、利用信息,那么這將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信息能力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其四,探討如何把計算機技術完美恰當地融入到課程的實驗活動不多。
計算機與學科課程整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要積極開展實驗活動,根據各學科的實際,探討把計算機技術完美恰當地融入到課程中,逐步形成一套適合本學科的信息技術與本學科整合的具體思想與實例。
如幾何畫板與數學的整合;幾何畫板與物理的整合;……,還有一些應用工具平臺型軟件的實驗公開課,如AutherWare、Flash應用于物理、化學,用Word應用于語文作文教學,……。在開實驗課時,要求老師們都去聽課、學習和研究,課后評課時各抒已見,互相學習、借鑒,在學校要創設濃厚的教學研究氣氛。其它未開課的教師躍躍欲試,積極學習鉆研,很快就會成為整合實驗的新骨干。實驗課不同于觀摩公開課,可以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是不成功或失敗,關鍵在于總結經驗教訓。
其五、教師的計算機水平還不高,使用計算機的意識還不強。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硬件是基礎,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是關鍵。實施高水平的素質教育,就必須有一支掌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教師的計算機意識、水平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決定性因素。有部分教師思想僵化,總是認為計算機是計算機教師用的東東,老是以備課、教學忙為由不積極學習、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其實一切教學活動是不應該離開計算機和網絡的,要是離開了那就是閉關自守,那就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所以,各學科教師的計算機水平培訓必須努力抓好,要有考核制度,要求個個教師能夠名符其實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開展教學活動。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我們的任務是建設面向21世紀的教育。信息技術對未來教育的影響不可估量,是今后幾年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并已正式列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目標。陳至立部長提出:推廣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制高點"。我們應該繼續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為培養新世紀的人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