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信息”臺 唱“創新”戲
——信息時代的學生信息素質與創造性思維培養程麗英 景德鎮市六零二所學校
摘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成為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信息素養是人必有的素質之一。本文試運用當前相關的研究成果以及學校的教學實踐,研究和探討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不同的教學模式中,如何培養信息時代的學生信息素養和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課程整合、教學模式、信息素養、創造性思維
比爾.蓋茨在《未來時速》一書中寫道:“……未來社會屬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選擇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能力的人……”從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全局出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都有其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是由學科本身的學生特點以及確已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這樣的事實決定的。課程整合也確已成為各國信息教育乃至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根據“課程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或者與實際的社會問題進行整合,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本文試運用當前相關的研究成果以及學校的教學實踐,研究和探討如何培養信息時代的學生信息素養和創造性思維?
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一、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1、時代的呼喚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為了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適應信息化的社會,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獲取必要的信息,學生就必須具備相應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成為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新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它同發散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創新和學會如何學習的基礎。不能讓“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卻忍受著知識的饑渴”。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2、信息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決定性因素
信息能力是一種基本的信息素養,它是一種在技術層面、操作層面和能力層面上的素養,它是信息素養的重要內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養還應包括在認識、態度層面上的內容,即對信息、信息社會、參與信息過程和信息社會的認識和態度層面上的內容,這也是每一個信息社會的成員――我們稱這為信息人所必須具備的素養。目前,認知建構主義理論,正日益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它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是自己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在特定的情境下以其獨特的方式實現對知識的意義構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老師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我們在制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策略時,要為學生的意義建構創設各種必要的條件和情境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真正地實現情境化教學。
二、學生信息能力培養的三種模式
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教學的總體能力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但對于不同學科定位,信息技術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為此可以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分為三種基本課程模式。
1、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Learn about IT)。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術課程并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這些任務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問題。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靈活創新,對于相同的知識點,在完成所要求的學科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學校環境、教師特長和社會背景等,創設不同的情景任務進行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參考書所提供的材料。例如鍵盤練習和英語學習相結合;用畫圖進行美術作品創作、賀卡制作;用word進行作文、板報、校刊的編排;用excel進行班級成績的整理、學習情況的數據分析、班級通訊錄的制作等。通過對同一知識點不同方向,不同側重點的多次重現,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意識。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2、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Learn from IT)。
這種整合模式是在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即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在這種模式中,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什么教學內容,并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研究型課程(綜合課),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Learn with IT)。
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后延伸。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即綜合地學習信息技術、各種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多學科的整合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方面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將不同的知識融入到信息技術課程當中,讓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而能從更層次去認識信息技術并綜合運用它。有利于培養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三、學生信息能力培養的基本原則
課程整合將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課程(或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對于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一種終生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學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養。它承認事物聯系的整體性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養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因此,任務設計的根本目標就是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在提高學生正確掌握與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
2、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
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的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甚至多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學科任務包含其中),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相關的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3、“任務”設計要注重滲透方法
培養學生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鑒于可以預見的變革速度,我們可以推測知識會越來越陳舊和過時,……總之,他們必須學會學習,……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中也指出:“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常言說“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才能終身受益,適應信息社會終身學習的需要。在“任務”設計時,應以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線,讓學生在具體的應用實踐中,逐步提高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地掌握有關的知識、思想和方法,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
4、“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
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觀念和角色。學生在學習中起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引導、促進、控制和咨詢的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
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課程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一位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學生的個性塑造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同樣,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例如復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并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作完成任務。而網絡環境(尤其互聯網)正為這種協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6、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實踐性和應用很強,這就決定了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評價方式一般不宜采用傳統的考試方式,而就以學生為主體,本著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原則,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考核的內容,可以由一個人完成,也幾個人同時完成;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使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效地提高了他們收集、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完成任務的時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從而不再將考試視為一種壓力和負擔,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培養
一、對創新精神的認識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造就要靠創新教育。所謂創新教育,是指在基礎教育階段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其著重研究和解決的是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問題。其中,創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興趣、求知欲,對新異事物的敏感,對真知的執著追求,對發現、發明、革新、開拓進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一個人創新的靈魂與動力,是形成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基礎。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實施素質教育,深化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
所以在教學中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的創新思維能力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當前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教學的第一目標。
二、 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為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享有高度的自主權,變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加強對分布式多媒體、交互教學的探索,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的作用。制作清新的網頁界面、使課堂教學猶如網上漫游,可以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隨時變更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因此、設計教案就要超越簡單地利用公式和低水平的粘貼網上資料的教學模式,而要充分發揮豐富信息資源的優勢,將數學、語文、自然、社會、信息技術等學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設計既有創設基本問題和真實任務又富有啟發習性、挑戰性的學習課件,并為之提供豐富的內容背景成為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推進器。運用powerpoint演示文檔和網站、學生作品評價量規及各種素材,以及工具和文檔撐起腳手架來提升學生的思考水平,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過程。開展促進學生發展基于學習過程的電子作品教學評價,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資源性學習協作學習為一體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三、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在充滿疑問與探求的學習活動中,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實踐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創新的火花不時迸發;例如:在學習“探索規律”一節課時,我和學生一起探索圖形、數字等一系列規律,遇到了下面這道題:
一張長方形桌子可坐6人,按下圖的方式將桌子拼在一起:
問題:兩張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三張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n張桌子呢?
待學生們讀完題,稍作思考后,我對他們說:“哎,老師看出了點門道,你們看,一張桌子坐6人,兩張桌子坐8人,因為有一條邊重合,少坐了2人,那么三張桌子就少坐了2×2人,接下來……”還沒等我的話說完,就有學生站起來說:“老師,錯了錯了。”“咦,怎么會錯了呢?”“老師,你看,兩張桌子坐8人,應該是2條邊各少了2人,是4人,所以3張桌子就少坐了4×2人……”“哦,到底是老師對了,還是你的觀點正確呢?”“是老師錯了。”學生們大聲地回答著,我眨了眨眼睛,學生們明白了我的用意,也理解了老師的用心,都會心的笑了。“那誰能說說n張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那誰還有別的計算方法呢?”“老師,我知道我知道……”。“唉,老師,我還知道另外一種方法,同樣多的桌子橫著拼在一起,坐的人會更多……”,在我的示意下,那位學生走上了講臺,并且講的頭頭是道。以后的數學課堂上經常會上演“師生交換角色”“師生打官司”“師生比高低”等幕幕場景。
四、在教學活動數字化的創作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動手實踐、創新思維,而教師則扮演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伙伴,學生和教師隨時將各自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結果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表達出來,如用word,Frontpage和Dreamweaver制作網頁、Authorware.Powerpoint制作多媒體課件,VB實現課件交互。在創新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由師生確定一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創新思維和實踐活動,推進了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空前高漲。學生在瀏覽大量以往的電子作品的基礎上開闊了思路,同學之間討論,構思設計自己的電子作品,搜集資料與素材;創作作品教師隨時解答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問題;學生完成電子作品后集體評價電子作品,讓每個學生說說自己在該作品中有何新構想?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努力營造獨立思考不斷創新的學習氛圍。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在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為開啟學生智慧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以數字化解決實際問題為手段,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標。這是授之以漁的教學方式,正如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文章中所說:“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生命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
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任志鴻 《優秀教案—七年級數學》 南方出版社 2005、7
2、馬 復 《數學》(七年極)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5
3、梁櫻花 張倩葦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模式的探討》
《中國電化教育》2001、9
4、劉璇 《培養信息能力 推進素質教育》《中小學電教》2002、4
5、郭芳 《淺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
【搭“信息”臺 唱“創新”戲】相關文章:
搭“信息”臺 唱“創新”戲08-17
搭“信息”臺,唱“創新”戲——淺談信息技術課程與創新教育08-07
戲馬臺導游詞01-13
飲食搭臺 茶葉唱戲08-05
創新朗讀方法避免學生唱讀08-15
四個季節一臺戲作文03-23
教學信息化的重頭戲:作業環節信息化08-17
生活就像一臺戲優秀作文范文(精選3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