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教學環境下協作學習模式的探究
南昌市育新學校 歐陽婭[內容提要] 本文針對當前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下協作學習的模式進行了探討,并運用教學資源庫,在IE瀏覽下進行計算機教學與傳統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精神,充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
[關鍵詞 網絡教學 協作學習 模式探究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已成為教育現代化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是當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也是必然趨勢。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認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顯然,在這種場合,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四要素與傳統教學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有完全不同的關系。但是這些作用與關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確的,因而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另外一種穩定結構形式,即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我們著重探討了在網絡教學下環境協作學習的模式。
一、利用網絡進行協作性學習
協作學習是指——進行小組協商、討論。討論的結果有可能使原來確定的、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屬性增加或減少,各種屬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調整,并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矛盾、且態度紛呈的復雜局面逐漸變得明朗、一致起來。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在網絡教學環境下協作學習過程,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網絡教學資源庫中搜索資料,進行分組協商、討論、交流、人機對話而完成教學任務所制作的電子作品。
二、建立教學數據庫,實現 IE瀏覽
建構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下為工具的學習模式,實現計算機教學與傳統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是當前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改革的嘗試,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的有效途徑,在各學科的教學中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是實現整合的最佳形式,我們利用TOP2000實現多媒體節目的播放、交互、示范、控制、監控等多各項功能的作用,做成了一個多學科的教學資源庫,只要將各學科的圖片、文字、聲音音像等資料錄入到數據庫中,學生就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搜索瀏覽,并做成電子文稿。
三、以初中歷史“海內存知已”協作學習課為例(中國歷史第二冊)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明確學習目標和方法。
1、使用課件,導入課題,揭示學習內容“唐與鄰邦的友好往來,盛況空前”。
2、通過《唐對外交通圖》圍繞學習內容,引導學生確定自主學習的研究主題:唐朝與東亞的新羅和日本,南亞的天竺、西亞的波斯和大食之間的友好往來。
(二)制作電子文稿,形象地表現研究的主題。
1、學生使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庫,制作電子文稿。
首先:使用關鍵詞搜索,查詢資料。
其次:通過資料自主學習,并在小組協商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與研究主題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 和歷史人物作為自主學習的中心內容。
最后:圍繞研究主題和中心內容,獨立探究、篩選資料,進行下載、整理、編輯,制作圖文并茂 的電子文稿并存盤。
2、學生通過教學資源庫迅速查閱、拓展知識,老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索創新,并在小組討論、分工協作的基礎上,發揮集體智慧,提高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分類比較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意識。
(三)小組協作交流,展示電子文稿。
1、展示電子文稿之前,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分析電子文稿所表現的內容和特點。
2、分組匯報文稿,師生質疑、釋疑,改進完善文稿,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四)構建知識板塊,深化理解。
1、使用課件,總結各小組文稿的內容要點,構建知識板塊。
2、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協作交流,對學習方法、精神品質、時代主題有了進一步認識,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方式、人生目的和愛國情操。
四、教學基本模式
我們知道多媒體網絡教室環境下的教學相互作用情況與傳統教學環境下的情況有所不同,該模式下的學生 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對面的交流,更多的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因此從課堂的交互作用來看既有學生與 教師之間的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更多的是學生與教師通過網絡的相互作用。
多媒體網絡條件下協作學習的模式如下:
五、協作學習評價
①教學目標評價
評價教學目標的達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掌握學習”的重要策略。這一環節分三步操作, 時間一般為3—5分鐘,其要求是:
第一步,目標測試評價。對教學目標達成情況進行形成性測試后作出正誤判斷。根據對每個學生當堂測試 有80%以上學生達成作為標準,找出未達標學生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并進行問題分類,確定學生的問題是共 性還是個性,為矯正教學提供可靠的依據。
第二步,知識矯正補救。對目標測試評價反映出來的問題,教師再次進行知識矯正補救教學。對少數學生 某些教學目標沒有達成,教師要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和幫助,還可以通過學生重新看課本的某一部分 或指定的有關材料自我矯正。對大部分學生都未達成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找準問題的癥結,采取新的策略進行 集體矯正補救,對學生歷史知識補救情況進行第二次形成性的測試評價。
第三步,課堂達標小結。為強化學生的目標意識,在本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依據板 書回扣教學目標,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盡量把課時的目標整體化、結構化,以形成完整的學科表象; 二是總結本節課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肯定成績,使學生進一步樹立學習信心;三是對與下節課有關的重點內容 ,擬成思考題,讓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家長的評價
提高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能夠上網查詢資料,發表文章,把以前玩游戲機的時間花在資料查詢、完成課題和學習網絡技術上。以前對電腦興趣不太的孩子,通過老師、同學的輔導和鼓勵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對學好電腦的信心大增。
③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1)自主學習能力;2)對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3)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④網絡技術評價
掌握了網站所要求的所有網絡技術:全體學生都學會了用WPS2000編輯非線性閱讀文件,并進行簡單的圖片處理和藝術字處理技術;下載文字、圖片資料;在校園局域網內進行交流。
通過設計電子文稿增強了審美觀。
通過網上討論和交流,提高了學生的網上交際能力。
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協作精神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學習中的參與意識增強。
⑤綜合素質評價
信息能力的提高:通過課例從信息獲取、分析和加工全過程的參與,學生們開始對教學資源庫全然不知到能夠比較準確、迅速查找所需要信息,對其進行有目的的篩選,并將其重新編寫成自己的電子文稿。同時他們也學會了利用局域網解決自己學習或生活中碰到的問題。這些能力的提高為學生們終生學習打下了基礎。
學習方法的改進:通過實踐,大部分學生逐漸養成了獨立學習的習慣,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從網上或光盤中獲取信息,達到了主動建構知識的目的;從孤軍作戰到協同共進;遇到問題時,從單純依靠老師到網上交流討論。
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教學資源庫迅速查閱、拓展知識,老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索創新,并在小組討論、分工協作的基礎上,發揮集體智慧,提高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分類比較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意識;分組匯報文稿,師生質疑、釋疑,改進完善文稿,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相關素質的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得到了升華,公民意識得到了提高;通過電子文稿的創作,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陶冶了學生的藝術情操,并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
六、主要設計思想
基于多媒體教學與網絡環境下的新型數學教學模式指的是: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索--網上小組協作--展示電子文稿--構建知識板塊"這樣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即教師利用多媒體體制作技術,
1、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突出學習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主動性、發散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整個學習過程都是由學生獨立操作、思考、歸納,強化了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過程。
2、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名符其實地實施個別化教學,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因材施教。
3、網上協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與競爭意識。
4、多媒體網絡的交互性和生動豐富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挖掘了他們的學習潛力,實現了自主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
通過網絡教學環境下協作學習的探討,我們認為雖然學生得各項綜合素質都有所提高,但也存在著局限性,如學生在IE瀏覽中查找資料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的,而不能隨意上網,否則學生就會到聊天室或到與本課題無關的網上,不能自拔。因此,如何更好地在網絡環境下完成協作學習還需我們進一步探討,以適應信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
【網絡教學環境下協作學習模式的探究】相關文章:
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探究08-07
[美術論文]網絡環境下高中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究08-17
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的研究與思考08-17
淺談網絡環境下英語聽說教學模式08-07
探究學習的理念與模式08-17
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協作學習的教學設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