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網絡環境下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換
宜春市電教館 劉鋼[論文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導致了課堂教學的深刻變革。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正在形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隨之改變。教師不只是單一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合作者。教師的功能更應集中體現在如何把“信息”化為“知識”,把“智能”化為“智慧”。教師已不再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師更需要更高層次的教育教學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教學的各個環節,才能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的。
[關鍵詞]:網絡環境、教育模式、教學策略
網絡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網絡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網絡化學習成為人們獲得信息與知識的主要途徑。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社會的文明使知識的創造、存儲、學習和利用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如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生存,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多種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在這樣一個模式下老師是主動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表面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但這是一種被動的參與。它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控制;但是它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不能把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學生缺乏主動的思考、探索能力,其自主性、積極性難以發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造性人才的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為一種思索活動”。因此,課堂教學要以教師創造性的教為主導,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為主體,以發展為主線,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和獨立思考的環境。
隨著Internet網絡的出現,為網上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便利的空間,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種新的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正在形成和發展。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完全不同:它是圍繞如何幫助學生的“學”而展開。它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處于中心的位置,教師應圍著學生轉。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學習環境的設計,即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有機的結合起來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大腦各區交替處于興奮狀態,思維活躍。二是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旨在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激勵學習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因特網(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這些知識庫和資源庫都是按照符合人類聯想思維特點的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的,因而特別適合于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這樣就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教學中適合不同進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學生的個別差異,創造了個性發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唯一的知識的傳授者,學生一方面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有限的知識,一方面又利用網絡主動獲取無限的相關知識并不斷的提出新的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性的學習,促進對已有知識的鞏固。在這種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伙伴、合作者和解決問題的指導者,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圍繞同一主題,提出不同問題,大家分頭獲取信息,找出答案的過程。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創造。同時教師在參與、指導的過程中與學生的心理得到了溝通,和諧了教學氛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我們的基礎教育不但應該為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更應該在挖掘學生潛力的過程中著眼于學生一生的發展。“教學生五年,為學生想五十年,為國家民族想五百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僅注重怎么教,更注重怎么學,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本領。交互式的網絡教學環境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交互式教學過程以學生探索為主,把交互性、多樣性、個性化的學習融為一體,學生獲取信息已不僅僅依靠教師,它可通過網絡獲取更為豐富的信息量,為學生獨立自主的發展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利用自身優勢,發揮自身潛能,優化自身素質結構,積極主動的得到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認識和調整,應不斷更新觀念,更新知識,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這樣才能自如地與學生進行真正的交流討論,扮演好輔導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師的功能更應集中體現在如何把“信息”轉化為“知識”,把“智能”轉化為“智慧”。教師已不再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師更需要更高層次的教育教學能力,真正體現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學”的更好的現代教學思想。
當然,教師角度的轉化并不是削弱了教師的地位,如果以“學”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教師作用的發揮,忽視了師生交互和交流,那么這種教學是失敗無疑的,學生的學習將會成為不著邊際的漫談。必須要明確,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化教學中,教師只是由場上的“主演”改變成場外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減少了,但教師啟發、引導作用和事先的準備工作、組織工作都大大增強,每一環節若要取得較理想的學習效果都離不開教師。因此,教師在整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反而更重要,教師的作用不應有絲毫的忽視。一個好的教師要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要當好組織者、輔導者、合作者。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了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引起了教師角色的轉換。建設一支優良、精干、 高效,適合信息時代教育要求的教師隊伍,是推進教育技術現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證。為了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加強認識,做到:一、轉變觀念。人們對任何一種新的知識和技術的認識都有一個過程,要使自己接受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必須加強宣傳和學習,了解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促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作用和意義。認識到我們開展的“發展信息化技術教育,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完成跨世紀的教育變革是歷史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認識到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發展現代化教育,誰把握了信息科學技術,誰就把握了未來教育,誰就能在未來信息社會立于不敗之地。 二、角色轉化意識到位。要通過學習,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舊的教育方式, 將“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具體地講,就是教師由“權威者”轉變為“合作者”和“指導者”,將學生從“吸收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 三、加強自身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人們對信息的敏感度,具有捕捉、分析、判斷和吸收的自覺程度。處于信息時代的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信息意識,認識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差,而且由于學科間的交叉滲透,信息分散等因素,造成信息吸收困難。良好的信息意識能夠促使信息需求和獲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結合,產生良好的利用效應。四、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為實現三個面向目標,面對21世紀的挑戰,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有科學的超前意識,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不斷提高業務水平,以適合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首先學習計算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掌握計算機的方法和要領。其次學會CAI課件的開發和使用,學會常用軟件如Author ware 、Photoshop、FrontPage等的使用和技巧。同時學習上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學習獲取、應用、處理信息的方法。只有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教學的各個環節,才能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