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任務驅動在信息技術教育課程設計中的運用
九江實驗中學 陳琳摘 要:本文初步探討了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教育課程設計中的運用,淺析了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通過模擬計算機硬件招投標的實例,使學生能動性地學習課本上的相關知識,并有所拓展,并且能相互學習,從而完成任務。
關鍵詞:任務驅動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任務的目的 任務的可操作性 特點 滲透方法
一、前言
信息技術教育已經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現階段,信息技術教育沿用的仍是課堂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學內容往往只是電腦和網絡的一般應用知識,而如何將電腦和網絡技能轉化為具體應用能力卻未受到足夠重視(重知識輕能力幾乎是所有教育領域的通病)。電腦課程教師在講授信息技術課程時也是就電腦講電腦,為學習信息技術而講授信息技術,往往錮于專業領域的限制不能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社會實踐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緊密結合,講授信息技術課程及其相關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均不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要求。由于舊的教育體制、習慣思維、授課模式的束縛,學生在授課中的被動接受地位絲毫沒有改變,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課程所具有的協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固有的特色,無法以實踐運用為目標設置信息技術學習的“任務驅動”,不能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使得現階段信息技術的課程顯得枯燥乏味,蒼白無力。一些學生產生了學習信息技術這樣的高考用不上的東西是浪費時間的消極想法,另一些學生則把信息技術課當作“游戲課”、“網絡聊天課”等。顯然,這與我國大力推進中小學生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要得到長足的發展,我們必須大力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創新模式的研究,特別是要著重研究和大膽實踐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創新。
二、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其原則就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性質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容,并通過此任務來舉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信息技術這門實踐性非常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學科來說,這種方法是非常實用而有效的。
“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出了一種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的實用性,因此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引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就可以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種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另外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從而學習到更多的技巧與方法,獲得更大的益處。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任務的設計、編排就成為關鍵,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以具體的實例探討如何實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的運用。
實例:
 教學內容:powerpoint工具軟件、模擬計算機硬件采購招投標過程。
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powerpoint工具軟件特征、功能,能夠運用powerpoint工具軟件制作滿足特定要求的幻燈片演示作品。
2、培養學生的歸納抽象能力和網上獲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3、使學生了解招投標行為的一般規則以及計算機硬件的基本知識。
4、通過對自己方案的陳述和展示,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5、通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完成方案設計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
 教學環節:
1、 創設情境。學校要購入一批計算機,要滿足性能、價格、質量、外觀設計、交貨期限、維護服務等特定要求,正在網上發布招標信息。讓學生組成若干小組,模擬不同的計算機設備供應商,要求各小組以幻燈片演示作品的形式向學校提交競標方案,介紹自家的產品,品牌,服務,信譽等各方面的情況。最后通過競標,產生優勝者。
2、 提出問題,引導思路。教師具體講解powerpoint工具軟件,介紹招投標行為的一般規則和計算機硬件的一般知識,引導學生上網搜索各種計算機硬件的市場信息(用以組裝成自己的產品),各類典型的競標方案等各種信息,并加以歸納、整理、加工。
3、 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根據設定的要求和條件,讓學生在完成投標方案幻燈片演示作品設計中發展學生的信息獲取加工和自主的學習思考能力(包括確定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清單、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利用和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等)。
4、 協作學習,合作溝通。讓學生自己組合,共同協作完成某一方案,就解決方案中的問題進行學習合作,上網搜索,他們之間通過相互討論、交流,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產生意義建構。學生利用PowerPoint自主地對信息進行加工與重組后,通過廣播,實現學習成果交流。
5、 點評成果,實現交流互動。通過網上展示作品,使學生從網上獲取的信息和從課堂實踐中獲得的信息與他們的學習活動產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對學生的方案作品作出有針對性的點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開拓思路,解決問題。同時開辟網上論壇,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習空間,體現出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性。
三、通過上述實例,筆者認為,在教學中,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任務的設計、編排就尤為關鍵。第一、“任務”的目標要明確;學什么、掌握什么,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第二、“任務”的可操作性要好。信息技術的實踐性很強,俗話說“百看不如一練”,“紙上談兵”在學習計算機上是行不通的,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踐比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稀里糊涂強得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知識講解、演示后,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動手實踐,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掌握方法。所以,在設計“任務”時一定要注意“任務”的可操作性。第三、“任務”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各種原因,知識接受能力會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顧到大多數學生,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動起來”,也就是要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第四、“任務”要注重滲透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能力。通過“任務驅動”教學,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能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的能力,因為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用多種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師、書本上講的方法,可以進行創新,這就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綜上所述,通過對課程設計的不斷創新,引入任務驅動的思路和手段,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對信息技術不斷高漲的學習熱情,使信息技術教學的效果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