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具有新奇、獨特、流暢和變通諸特點,其表現為思路開闊,不囿于別人的見解和自己已有的知 識局限,能迅速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的新聯系,富于想象和長于類比。那么在地理教學中如 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依筆者之管見,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授之以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由于機體需要而產生的穩定的內驅力,是構成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 是學習入門和獲得成功之間的“牽引力”與“粘合劑”,如果我們地理教師善于寓教于樂,使教學活潑生動, 情趣橫生,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癡”情“迷”勁,使之欲罷不能,樂于探索,那么,不僅大大有益于提高當前 地理教學效果,而且可能在學生心中埋下終生為之探索的種子。當然,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能滿足于對學生 一講就懂,更應善于提出新穎的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舉個例子來講,初中地理 教材涉及“時區和日界線”內容,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師不妨在上課之初,首先向全班學生展示兩 個小問題:①“小華得知到日本東京訪問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飛機從東京起飛的時間為早 上8點, 按照飛機飛行2小時15分鐘計算,到達上海的時間應為10時15分。 他準備到機場迎接爸爸?墒沁沒 有動身呢,爸爸就到家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對孿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齡小一歲,妹妹后出 生,年齡卻比姐姐大一歲。你知道出現這種奇妙情況的原因嗎?”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聽 老師講課,并把這種興趣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倡探究教學
所謂設置“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 題有關情境中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調—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要急于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要善于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 決問題的能力。要善于聯系新舊知識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要根據 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如在 講述北美氣候部分時,首先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插圖,然后設問:“北美與歐洲西部緯度相當,歐洲西部的氣候 表現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卻普遍有大陸性特征,為什么?”學生只有通過比較、綜合,才能得出確切的回 答。當然,教師的提問不要過于頻繁,如果把“弦”繃得過緊,而不讓學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點“將” ,讓學生倉促上陣,很可能“卡殼”,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
應當強調,在地理教學中還要充分地顯示教師和學生思維活動的全過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無疑是通過教 師的激勵(講述)來顯示的。因此關鍵的問題是,教師應該講什么?而學生的思維過程又是通過對教師提問的 回答來顯示的。如教師提出這么一道問題:“我國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連續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漲,使流 域內兩個省區的水稻、甘蔗的豐產受到威脅,請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條?降水屬于哪一種形式?”在 學生作出正確回答之后,教師可進一步追問:“這個問題你是怎么推導出來的?請你給大家講一講。”當學生 的思維活動遇到了障礙,教師可問:“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過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分析,回答來予以解 決。這種教法,形式上只問一個學生,但對其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樣產生了激勵作用。
三、打破“思維定勢”,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如果把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教科書的框框內,不準他們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學生的 思維活動處于一種“休眠”狀態,結果扼殺了學生的首創精神。如何使學生認真學好前人的知識,既不受其拘 束,敢于另辟蹊徑,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這就必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打破“思維定勢”,從而發現新 問題,提出新設想。但是教師應該注意到,對學生的問題要推遲判斷,避免武斷。過早地下結論或向學生預示 解決方法,都不利于創造思維的培養。即使學生把答案搞錯了,也不必大驚小怪,要善于區分“笨拙的錯誤” 和“創造性的錯誤”。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應當引起教師的重視。有位老師講高中地理“生態系統”時, 有學生問:“假若生態系統中沒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還有沒有生物?”盡管這位老師始料未及,但對學生 敢于提問的作法予以了肯定。并要求同學們就此展開討論,促使學生形成一種特殊的求異心理狀態,鼓勵學生 深刻回味,大膽設疑,細心思考,據理力爭。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還要充分運用“變式”教學,克服學生孤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消極定勢的影響,即對 同一事物要善于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進行揭示。同時,教師所提問題也要有較大的內涵,要多提需要從不同 思路去考慮的問題,以利于學生進行擴散思維,使學生產生盡可能新,盡可能多,盡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獨創的 想法、解法、見解和可能性。例如:“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規模消融以解決新疆的干 旱問題,采用大規模的南水北調方法解決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你認為這對人類的環境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假如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東向西,那么恒星日和太陽日哪個大?”“假若黃赤交角為零,地球上將會產生哪 些地理現象?”等等,所提問題的用意均是促進學生廣開思路,突破“常規”,形成創見。
四、“教人以漁”,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我國古代早有“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的至理名言,這就告誡我們,教 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教學大綱規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給學生獨立探求,索取知識的方法。
學習地理,掌握內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觸類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種能力。有這種能力,學生就會善 于從教師的講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問題,就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去掉教師的“拐棍”也能夠“走路”。 因此,地理課的課堂教學,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演繹等方法傳授給學 生,并在教學中作出示范,讓學生根據課題要求自己讀書讀圖,獨立作筆記,并展開對事實材料的分析、整理 ,作出新的判斷和推論,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進行有關環境問題教學時,我們列舉本地磁湖、青山 湖的污染事例,要求學生走出課堂,親赴兩湖實地調查,并在此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及方法,每人提交一份 治理報告。這樣,學生經過自己努力,得出結論,不是被動地接受材料,而是主動地參與發現知識的過程。如 果我們地理教師都能把金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開啟知識的大門,發掘知識的寶藏,那么學生的積極性 將會空前高漲。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告訴學生,任何學習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來的,實現任何一類問題的 創造性解決,都與他們平時扎實地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有關。要求學生具備持久的學習熱情和不斷探索的自學 精神,堅持主見,知難而進,“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相關文章:
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08-17
地理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08-17
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08-17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08-17
自然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08-07
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08-17
繪畫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08-13
淺談創造性思維在美術教學中的培養08-15
社會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08-17
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探索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