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交叉結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
隨著考試改革的推進,教學改革的步伐已向著更深的領域拓進著,而教學藝術的探索如同教改領域里初綻 的花蕾正是這一新開拓的重要方向之一。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藝術的多功能性、交錯性、復雜性和延續性。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有 機結合,才可謂真正意義的教學藝術。課堂教學,除語言、體態、備課、書寫等藝術運用外,“交叉結構筆記 ”是我在教學中藝術地再現教學改革思想的一個嘗試。因為“交叉結構筆記”將知識教學與開發智力和培養創 造性思維巧妙地結合,有利于啟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造性思維,形成一個強化知識、培養能力以至再激發動 機的良性循環過程。這就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本要求落到實處了。
何謂“交叉結構筆記”?第一,從形式上看,是將黑板的筆記劃分成兩部分,其板面左邊1尺寬部分被稱為 “交叉知識欄”,其板面右邊剩余部分被稱為“主體結構知識欄”。第二,從內容上看,“主體結構知識欄” 是將課本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主體組織成科學的筆記,或用標題式、或用表格式、或用示意圖等方式表現出來 。而“交叉知識欄”則隨著教學主體內容的變化,“掃描”出本節知識與全課本整體知識間存在的必然的支撐 點,隨機把握住知識的內在規律性,篩選出重要的知識,以觸類旁通的題目形式列在這一欄目中。第三,從“ 交叉結構筆記”的實踐和實質意義來看,“主體”部分筆記組成中,首先要選擇好符合知識內容特征的筆記形 式。例如,當知識內容抽象或具有空間特征時,則考慮用圖示法來展示;若內容具有推理性,則通過標題的層 次變化或括號類推式筆記表現之;若內容所含頭緒多,并且具有同類交錯性時,可運用表格式筆記,等等。其 次,“主體”部分的組成,必須在熟悉本節內容及其與前后兩節內容的關系的同時,明確教學重點、難點(指 在本節的重點問題和本節在全課本內容中的重要地位),打破課本所給的黑體標題限制,重新設計和組織筆記 。要設法使學生學會著眼于問題的方式、方法,懂得不是標題和內容要求我們按一定的順序去記憶知識內容, 而是我們按照內容的內在關系、難易程度、主次規律去組織問題,去理解問題和消化問題。這樣方可使師生在 教授、學習知識時,由被動變主動,時時感到有新意,并借此而不斷創新,直接起到激發學習動機的作用。
“交叉知識欄”的意義就更豐富了。它是通過基本題型所表現出的具有內在聯系知識的和具有同類性知識 的總結。所謂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指知識間不可分割的因果關系、基礎與發展的關系、表象與內涵的關系、點線 面的關系等。所謂同類性知識是指,知識點內在的、外顯的所屬特征的共性。例如,知識點在時間上的共性, 在性質上的共性,在空間上的共性,在作用上的共性等。設計一種基本題型去表現它們時,還要注意把它們與 現實中同類問題聯系中可能派生出的問題一同考慮設計進去,形成完整的知識總系統。以下舉例說明。
例一,歷史教學中中國近代史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縱觀,前有“革命統一戰線”的經驗,后 有新形勢下建立愛國統一戰線的必要,更有對祖國統一大業的期盼(再一次實現國共合作)。而“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便像一個紐帶,不僅在當時發揮著作用,更重要的是對現實也有啟迪。細嚼,從這一問題反映在時 間、空間、人物、實質、形成過程和作用等方面為輻射角度看,觸及的問題可多達25個左右。當我們利用每一 個輻射角度去探究問題時,不僅學會了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問題、掌握問題的思維方法,而且還提 高了全方位地去審視問題的判斷力、洞察力,同時也奠定了牢記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基礎。
例二,世界歷史關于“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問題。追前,日本歷史上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性質 由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思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企業的扶植措施,無不為日 本擺脫被奴役的地位并走上壟斷創造了充分的條件。而居中的1868年明治維新不僅使日本社會制度再度變更— —由封建制跨入資本主義制度的門檻,更重要的是使日本成為近代強國、亞洲霸主,為日本現今雄踞世界奠定 了基礎,承前啟后的作用尤在其中。橫看世界,明治維新可比性強。同時期俄日發生同性質的改革,日美發生 同性質不同方式的斗爭,同地區中日發生同性質、同背景的改革,等等。若再以這一問題所涉及的時間、空間 、人物、改革內容、影響等為輻射角度去設計問題、把握問題的話,不僅可以牢固掌握日本歷史進程中的基礎 知識、基本理論,同時也可摸清日本發展的主線索和發展規律,對于探討今日日本民族之崛起,更有依據在握 。而“交叉結構筆記’便是藝術地再現這一復雜歷史的基本手段,它使學生的知識學習具有了科學性、靈活性 、細微性和全面性。
實踐中,我發現,無論是縱向問題,或是橫向問題,或是局部問題,或是同類問題,以列舉題的題型表現 ,效果甚好。作用在于其一,可使繁瑣的知識條理清晰;其二,可精選知識,把厚書讀薄。其三,強化和訓練 了學習方法;其四,列舉題在問題表現中可以轉化成填空題、選擇題,特別是難度較大的多項選擇題,也可成 為設計問答題的提綱。由此,便直接訓練了學生的應試能力。
“交叉結構筆記”的使用自1990年以來,已實踐5年有余,在不斷改進中逐步完善。由于“交叉結構筆記” 僅限于同類知識和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對于特殊知識點的整理和記憶是空白,而特殊知識點往往是重點,對 此,筆記中還增設了“特殊知識點”匯集一項,從而確保課堂教學重點更突出,基礎教學更扎實。
心理學上所講的學習技能,是指體質技能和心智技能兩部分。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是心智技能學習的 主要渠道。心智活動是借助于內部語言在頭腦中所進行的認識活動。在訓練心智技能中,首先要注意心智活動 結構的改變,把心智活動的各環節逐漸聯成一整體,把開展性推理轉化為“簡縮推理”;其次,培養心智活動 的速度和品質。如,培養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廣度、深度、獨立性;其三,調節心智活動的熟練化。如, 變換設問主體,或教師、或學生、或個體、或群體、或筆答、或口議、或先設問再學習、或先學習再小結。“ 交叉結構筆記”正好利用了這一心智技能訓練原則,既可防止學生只依賴機械式識記學習知識的毛病,增強從 事心智活動的機會,也可采用變式原則,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促使學生掌握知識系統。其結果也使學生在學 習過程中實現了滾動練習、聯想思維、點線牽動、挖掘動機、廣泛遷移,進而養成抽象概括等科學學習方法。
在使用“交叉結構筆記”中,感覺最大的收獲是:第一,課堂學習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集中;第二,課堂 學習反饋信息明確而迅速,難點易突破;第三,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較快,能較好地解決課堂知識容量大的問題 ;第四,避免了大量作業堆積和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弊端;第五,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啟發效應明顯,反作用于 教師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彌補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漏洞。
“交叉結構筆記”是一種課堂教學藝術,又體現著教學改革的思想,在實踐中產生了以下積極意義。第一 ,把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相結合,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重要過程。可以說,它是學習經驗與教訓的交匯點, 是一個沒有窮盡的嘗試。第二,變單純的知識記憶為用不同角度去探索知識的鏈式學習,把展開與濃縮相結合 ,以發展創造性思維,智力開發也必在其中。這是因為知識點內在聯系和同類性的存在,使之在課堂中有很大 的游動性和瞬息萬變的特征,學生在尋求知識的放射角度和射線軌跡時,正是開發智力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好 機會。這樣,思維活動也就自然朝著廣度、深度、靈活、敏捷的方向發展。第三,激發學習動機。正因為創造 性思維的培養,是十幾歲年齡的學生心智發展特征的要求,所以“交叉結構筆記”在滿足學生這一心理要求的 同時,加快了心智活動的頻率。心智活動頻繁,熟練程度增強,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逐漸為主動求索知識的活 動所代替,在造就良性循環的學習氛圍和促使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 。第四,滾動知識,打破了死記硬背的常規觀念。“交叉結構筆記”訓練了學生以一類見一般、以一點連一線 、以不變應萬變、簡縮推理、舉一反三的能力,為學生進行高效率的學習打好了基本功。第五,直接訓練學生 的應試能力。在上述作用下,學生應試能力必然會增強,譬如能更細致、更全面、更完善地思考和解答問題。 若能在平時堅持訓練,并靈活運用其他科學方法,那么就既可使學生擺脫題海困擾,又可使學生的學習和考試 立于不敗之地,實現教學雙豐收。
【“交叉結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相關文章:
淺論初中物理教學實踐08-21
淺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08-23
“以實踐為主線”中學語文教學模式淺論08-17
淺論閱讀教學08-17
淺論多媒體教學08-19
淺論經濟結構調整中的稅收政策改進與創新08-18
淺論初中化學用語教學08-17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淺論08-17
淺論幼兒園繪畫教學08-16
淺論大學英語聽力教學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