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
江西省大余中學 劉庭華授課地點:多媒體教室
授課教師:
授課時間:1課時
儀器材料:(1)教師演示實驗的器材:光在不均勻及異種物質中傳播演示儀
(2)學生實驗的器材:激光筆、蚊香、火柴、果凍(半透明)、白紙板、一次性塑料水杯、牛奶、空玻璃容器、小平面鏡、蠟燭、小孔成像儀等
(3)多媒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并了解其應用;
(3)認識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認識光沿直線傳播是有條件的;
(2)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意識;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3)通過介紹墨子在光學中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歷史責任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并能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設計實驗、并大膽嘗試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引入新課
問1:同學們在小時候做過手影游戲嗎?今天讓大家回到童年,重溫兒時的歡樂,誰先來試一試?
引導學生做手影游戲并在學生興致高時突然斷電;
問2:我們欣賞了這幾位同學精彩的表演,你能提出與這一現象有關的問題嗎?
引導學生提出要研究問題
1、做手影游戲,感受光;
2、提出與本現象有關的問題。
如:為什么關了燈會沒有手影?
手影是怎樣形成的?
手影為什么會隨手形的變化而變化?
所有物體都有影嗎?
…………
探究光的來源
問:剛才大家看到了要形成影必須有光,那么光是從哪里發出來的呢?
1、多媒體播放生活中常見的發光體并引導學生概括光源的特點。
學生觀察、討論、并歸納出光源的特點——能自行發光
2、多媒體給出一些生活中的物體讓學生辨認;簡述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如太陽、瑩火蟲、放電影的銀幕、月亮、云層間的閃電、點燃的蠟燭等)
能辨別光源
探究光的傳播(光總是沿直線傳播嗎?)
問:形成影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猜想(可類比提示:如果在流動的水中插一木桿,水能繞過插在水中的木桿而向前流動,光能否像水那樣繞過呢?)
學生思考并猜想——光沿直線傳播
(培養學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認識到猜想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問:科學僅僅靠猜想是不夠的,如何驗證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引導學生根據提供的器材或自備器材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探究,巡視、指導學生
(強調:激光束不能直射人眼!)
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器材分組設計實驗并進行嘗試實驗
問:哪些小組愿意上臺跟大家一起交流?請把你們觀察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告訴大家。
引導學生上臺演示并歸納結論
小組代表演示,其余學生觀察思考并歸納
再問:光總是沿直線傳播嗎?有沒有條件限制呢?
引導學生設計反射或折射的實驗
學生進一步思考并實驗
教師根據學生實驗情況補充演示光在不同物質及同種不均勻物質中傳播的情況
學生觀察思考、初步歸納出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在兩種介質的交界面會發生反射和折射。
光線
問:光是一種無形的物質,如果我們要對它進行研究很困難,你能想個辦法把一束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表示出來嗎?
述:光的傳播是實際存在的,光線只是人們為了形象表示光的傳播而畫的帶箭頭的直線,它是表示光的一種模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1、學生思考并討論
2、了解光線的表示
3、了解研究問題的方法——物理模型法
光沿直線傳播的應用
問:1、通過剛才的研究,哪位同學來解釋一下手影是怎樣形成的。
2、生活中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有哪些?哪位同學給大家列舉幾個。
學生思考討論并列舉光沿直線傳播的其它例子(如射擊三點一線、激光準直等等)
引導學生說出自然界中大的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并演示日食月食多媒體動畫
也可以介紹或演示其它例子
觀察、思考、討論
述:我國古代對光沿直線傳播早有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墨經》中記述了一種叫“小孔成像”的現象,下面我們重溫一下古人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做小孔成像實驗)
例子枚不勝舉,希望同學們平時多去觀察和思考,做個生活的有心人。
1、學生做小孔成像實驗,分析歸納出成像的特點。
2、思考回答:小孔成像中,像和物體相比較,像是________立的;若要使像大一些,則燭焰應離小孔________些。(投影給出)
光傳播的是什么
我們已經探討了光的傳播,你知道光傳播的是什么嗎?
學生討論交流了解光可以傳播信息和能量。
光傳播的速度
問:打雷時,雷鳴和閃電在天空中同時發生,為什么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請同學仔細閱讀課本“光傳播的速度”部分然后跟大家交流一下。
巡視指導(教師指出:真空中的光速是物體運動的極限速度)
1、學生分析思考、交流討論問題;
2、學生自學課本了解光的傳播速度情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108m/s。
課堂小結
同學們思考一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教師點評
學生歸納小結
課堂練習
“發展空間”之“自我評價”部分
課外練習
配套活動手冊中的練習。
【實踐活動】
自制針孔照相機
【教學建議】
1、《光的傳播》是初中物理光學部分的重要內容,是學習光的反射和折射的重要基礎,是一節集物理概念、現象、規律于一體的課。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激發出學生學習光學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的能力及探究創新的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重點和難點。
2、學生通過小學自然課及生活經驗懂得了一點光的知識,較熟悉光在空氣中的傳播情況,但對于光在水中和玻璃中的傳播并不清楚;對光源及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不能準確理解,做好這方面的實驗很關鍵。
3、教材把光源部分安排在“物理在線”,考慮到許多農村學校學生沒有條件查閱網絡資料,故可將此內容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介紹。
4、光線的概念比較抽象,但光線是畫光路圖的前提,要規范統一認識。如何化抽象為具體是物理研究的一種重要的方法——物理模型,光線就是一種物理模型,要讓學生經歷從光束到光線的認識過程,初步掌握這種方法,為今后學習磁感線、杠桿等打下基礎。
5、光在同種不均勻物質中傳播的實驗可按教材進行,也可以用激光筆、酒精燈演示光在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的情況。通過觀察光斑的跳躍,說明光在不均勻物質中不沿直線傳播。
6、小孔成像實驗易于取材,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歷史責任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可用下列器材快速準備,效果極佳:一次性紙杯(不透明)、餐巾紙、橡皮筋、蠟燭。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08-17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108-17
光的直線傳播教學設計08-17
光的傳播教學反思08-25
光的傳播教學反思03-08
光的傳播教學案例08-17
光的傳播教學反思15篇03-22
光的傳播教學反思(15篇)03-23
光的直線傳播教學反思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