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編高中生物教材應體現教材能力培養結構
生物教材結構分為知識結構,能力培養結構,思想品德結構。對前者,研究的較多,較深,而對后兩者的 研究卻不多見。對生物教材中如何體現能力的培養多見于從生物教材表述角度來探討,而把能力培養在生物教 材中如何以結構形式反映出來卻很少研究。新編高中生物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是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應當 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特性。根據國家教委制訂的新的高中生物教學大綱關于加強能力培養的要求,進行對教材 能力培養結構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試對教材能力培養結構的構建以及其在教材中如何體現的問題做一些初步 探討。一、生物教材能力培養結構的構成
教材的能力培養結構反映的是教材知識內容的有機組合與排列,它包含了對學生理解、應用、分析、綜合 、評價生物知識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教材中,知識結構是外顯的,而能力培養結構是內隱的,那么這種內隱 的能力培養結構是怎樣構成的呢?
新的高中生物教學大綱規定生物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研究能 力、創造能力。其中前四種能力培養是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學大綱規定的。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高中學生的抽 象邏輯思維已達到較高水平,所以這個規定是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也符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這六種能力反映在教材中并不是同一層次,有的是基本能力,有的是具體能力,有的是綜合能力。我們運用 層次結構論與認知結構論對這六種能力進行分析,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把教材的能力培養分成三個層 次。
第一層次 學生的學習首先是對教材中科學概念的認識、理解、運用和評價,所以認識、理解、運用和評 價概念的能力就是教材中能力培養結構的基本要素。具體由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四種能力構成。 這四種基本能力培養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統一進行。其中思維力的培養是核心。
第二層次 由教材能力培養結構基本要素組合形成第二層次的具體能力。也就是對由一個基本概念為中心 的部分概念組合的生物知識子系統的認識、理解、運用與評價的能力。具體包括:
1.觀察、分析生物現象與生物結構特征的能力;
2.閱讀、理解生物課文與資料的能力;
3.應用生物理論于實踐的能力;
4.進行實驗設計與操作的能力(包括實驗與課外活動);
5.獲得生物科學研究方法的能力;
這一層次能力結構越齊全,學生獲得生物知識的本領就越大。
第三層次 在第二層次基礎上,形成了對生物知識整體的分析、概括、評價的能力。包括:
1.建立生物知識體系的能力;
2.總結和運用生物科學規律的能力;
3.評價人與生物科學關系的能力;
4.參加生物科學研究的能力;
5.解決有關生物方面問題的能力;
這一層次是教材能力培養結構的最高層次,也是多種具體能力的綜合體現。
教材能力培養結構模式如圖,從圖中看出上述三層結構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連續過程,不可截然分開。沒 有第一層結構就不可能有第二層,第三層;而第二、第三層結構的發展也促進第一層基本能力的提高。從圖中 還可看出思維能力是構建各層能力的核心。所以教材的編寫無論是對生物概念的表述,還是對生物知識體系的 組合,都要反映思維能力的培養。
附圖{圖}
二、新教材的編寫應以教材能力培養結構為依據
生物教材是課文、作業、圖像三大系統的有機結合。
課文系統
根據前面敘述的能力培養結構的構成,課文系統應從三個方面來反映這種結構。
1.概念的表述 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礎教育,教材的能力培養仍然以基本能力培養為基礎。高中生思維雖然 以抽象思維為主,但學習生物學還必須以形象思維為基礎。所以,課文的文字語言應生動、形象,應改變現行 教材說明式文字過多,而缺乏生動的描述性文字的現象。但高中教育又不同于初中教育,應當以培養思維力為 主。因此課文的表述應富有啟發性與研究性。現行教材概念過多,記憶性東西過多,而啟疑太少。如《新陳代 謝概述》一節內容,需記憶的概念和定義近二十個,這只能加大學生記憶負擔,造成學生的機械記憶,很難體 現基本能力的培養。所以新教材應分散難點,避免概念與定義的大量堆積。對知識的成因、規律表述時,少用 直敘式,而多采用啟發式,讓學生自己“發現”。
2.課文和子系統 部分概念的系統組合,在課文中的表現形式是一章,或一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組織 、排列應依據教材能力培養結構的第二層次來編寫。新教材課文子系統編排應體現“手腦結合”,“手眼結合 ”,“實驗與理論結合”,“傳授知識與指導學生自學結合”的原則。改變現教材的概念——說明;或事實— —概念——說明的單一編寫模式。應采用事實(現象或生活實際)——問題——討論——概念——應用;實驗 ——現象——分析——結論;問題——自學——概念;觀察——問題——分析——結論等編寫模式。
3.課文系統 由課文子系統構成。課文系統要反映教材的能力培養結構,應體現以下幾個特性:
1)整體性 指教材課文系統編排應根據教材能力培養整體結構進行。教材能力培養結構在課文系統中應 有層次的、完整的體現。
2)實驗性 生物學科是一門很強的實驗性學科, 這一點在整個課文中應有體現。每一個概念或定義的出 現,都應盡可能在課文中包含著它的實驗或現象發生過程的簡單介紹。這樣編排可使學生懂得“重視觀察與實 驗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特征。”
3)方法性 現行高中生物教材忽視了對生物科學研究方法的介紹。而高中生物學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內 容就是培養學生的生物研究能力。新教材的課文編寫應體現“知識體系與方法體系結合”的原則,反映出生物 科學研究的規律與層次。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是問題——假說——實驗——分析——結論。不同類型的研 究內容有不同的具體研究方法。如對生物宏觀與微觀問題的研究;對某生物現象與本質的研究等等。對這些不 同層次的研究方法介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4)開放性 系統論認為任何系統都是開放的。 課文系統也不例外。生物教材的課文系統與外界交流主要 有兩方面:一是與其它學科之問的橫向聯系,如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知識。例如在新陳代謝的內容 中可滲透物理的“物質不滅定律”的內容。二是與課外活動的聯系,包括社會、生活、電視、雜志等。如利用 生物能開發新能源,改良品種提高糧食產量,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等。這種開放性在課文中表現的越豐富,越 有利于教材能力培養結構的構成。這是能力培養特性所決定的,能力的培養“是通過許多因素共同起作用而實 現的”。
圖像系統
圖像系統也從三方面來體現能力培養結構。
1.圖像的數量與類型 參照國外高中生物教材的圖像系統,建議我國新教材應加大圖像量。圖像與課文之 比應是1∶1.5,并且形式多種多樣:彩圖、黑白圖、簡圖、照片等。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力與想象力。
2.圖像的內容 高中生物教材圖像的作用與初中的不同,不僅僅是印證課文中的說明,或僅限于使學生識 別圖的各部分名稱和理解某些生物發生發展過程,而應是把識圖與培養比較、分析等思維能力,培養研究與實 驗等動手能力結合起來,如在《新陳代謝概述》中,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概念可用模式圖來表示,讓學生根據 圖解來歸納出兩者的特點與區別。再如新教材應有介紹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或研究裝置的圖像內容。這些都有 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實驗能力、研究能力的培養。
3.圖像系統 橫向表現在與課文系統,作業系統的有機結合。圖像與課文結合模式有多種,如文字說明— —圖像驗證;圖像展示問題——文字指導學生回答;還有圖——文字——圖——文字的邊觀察、邊提示的連續 結合模式。圖像應與課文內容緊密結合。如現行教材彩圖十四、十五因缺乏必要的文字說明,使該圖的使用價 值不大。圖像系統應滲透到作業系統中,可根據圖來提問題。豎向表現在教材中的圖像配合與配套上。如彩圖 與黑白圖的配套;真實照片與模式圖的配套;單個圖與連續圖的配套,局部圖與整體圖的配套等。
作業系統
高中生物教材的作業系統應由實驗,演示實驗,課內思考,課后練習,課外活動幾部分構成。它是能力培 養結構的直接反映。無論哪種類型作業,其內容都應反映出思維性與層次化。應加大獲得新知識的實驗與演示 實驗。作業提問形式應是“為什么……”,或“怎樣……”,而不僅是“……是什么?”。作業內容應有概念 問答題,設計實驗過程或方法,解釋生物現象與機理,運用理論于實驗的問題,歸納知識體系與總結知識特征 ,闡述個人對有關生物內容的看法與態度。如在“生物的變異”內容中提出“你對生物遺傳科學發展前景有何 預測?”這些內容是從單一概念掌握到某一類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再到對整個知識體系的總結,即從微觀到宏 觀。相對于教材中的能力培養結構,作業系統也應反映出三個層次來。
教材的三大系統應有機的結合起來,互相滲透。教材的能力培養結構就是從教材的三大系統以及三系統的 有機結合中體現出來的。
【新編高中生物教材應體現教材能力培養結構】相關文章:
新編高中生物教材應體現能力培養結構08-07
新編高中生物教材應體現能力培養結構08-07
發揮教材優勢培養學生能力08-08
挖掘教材因素培養口語交際能力08-17
[小學數學]發揮教材優勢培養學生能力08-17
新編英語教材入門教學08-12
試談新編地理教材的特色與教法08-07
高中英語新編教材的特點08-08
小學數學教材結構的研究與探討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