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體驗感悟 自主建構——淺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思品教學
王 珞 新干縣金川小學[摘要]進入新世紀的課程改革,更加強調兒童價值觀、態度、品德和道德教育,因為這一方面對于培養未來社會合格的公民至關重要。本文著重談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優勢,在思品課教學中用建構主義的理論做指導,加強對學生的體驗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
關鍵詞:思品教學 體驗 建構
小學思品教育是一種特殊的課程教育,更能體現教育的本質:以人為本。而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習慣等。但教材中有些觀點和規范比較抽象,這就要求在思品課的教學過程中,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具有很強的重現力和表現力,可以清晰地展示事物之間的發展變化過程,在生動、感人的環境中用情感打動學生,使學生自覺地去體驗、感悟那些枯燥、抽象的道德知識,從而使學生學會進行道德判斷和道德分析,學會做一個講道理的人。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引導學生自主體驗
自主建構理論認為: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一個自主地、能動地生成、建構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為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性的感知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氣氛,開放自主的學習內容,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想、敢說、敢問、敢做,在道德的形成過程中,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體驗中形成積極的思想品德。例如教《做事有始有終》一課,教師可以設計制作這樣一個課件:一個小孩在認真做作業,而另一個小朋友學習用品亂丟亂放不做作業,卻在操場上玩耍。通過觀看這樣一組畫面,讓學生自主評議,并進行自我對照, 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又如,在進行《珍惜勞動成果》一課教學時,針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沒有過艱辛勞動的體會,也不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制作這樣一個課件:從一粒種子培育生長的經過,從農民的播種、插秧、鋤草、滅蟲、施肥到收割以及加工等過程。讓學生觀察、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引導學生體驗到農民種糧食的辛苦,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所以在思品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象性、生動性和逼真性等特點,來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讓學生在這種開放的活動環境中進行道德情感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能力。
二、 創設探究性學習情景 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
小學生正處于從看外部結果轉化為考慮行為動機的階段,那么如何把相互對立的觀念向學生展示出來,引導學生明是非、辯真偽、知善惡、識美丑,提高道德判斷力呢?教師可通過CAI課件在課堂的“導入”、“提問”、“探究”過程創設情景,優化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生動的聲、形、色中產生情感共鳴,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謙讓》一課時,我把課后的兒歌改編制作成“兩只小山羊過獨木橋”的動畫,導入新課,同時提出問題“相對的兩只小山羊怎樣才能過獨木橋?”,并讓學生自己操縱電腦鼠標,看看小山羊怎樣才能過獨木橋。這樣,通過形象展示,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如果兩只小山羊互不謙讓,那就只能都掉進河里造成兩敗俱傷,反之互相謙讓才能順利通過獨木橋。學生受到啟迪,從而明白了“謙讓”的道理。又如,在教學《真正的友誼》一課時,我利用CAI課件創設了這樣一個辨析情境:劉民和李強是同桌,而且是好朋友。一次單元測試,李強被一道應用題難住了,想請劉民幫忙,劉民很大方地把考卷移過去給李強看……讓學生討論:劉民的做法是不是真正的友誼?為什么?像這樣的辨析,既有針對性,又有一定的教育深度。這樣借助多媒體技術,用具體、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來創設一種探究性學習情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
三、發揮各種資源優勢 實現教育目標的內化
思品教育重在感悟,重在對教育目標的內化。教育與生活又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脫離生活的教育是形而上學的教育。所以我們要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來幫助學生尋找在生活中相關的教育主題和內容,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一)挖掘校園資源。學校作為微觀的社會環境,存在著豐富的育人資源,把這些資源挖掘出來,就可以成為鮮明的主題,使生活更貼近教育實際。例如,針對學校部分學生環境意識淡薄,不講衛生,不愛惜花草樹木的現象,我們學校思品教研組確立了以“環保”為主題的校本課題,并將其分為“凈化校園”、“綠化校園”、“美化校園”三個主題,每個星期學校都安排了一節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課程。在進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教學時,我利用從網上收集的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資料,設計制作了一個“環境污染給人類帶來重大災害”的課件,以“情”導入,以此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且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實地考察,了解當前環境保護的現狀,開展校內外環保宣傳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要從自身做起,從愛護一草一木,保護身邊的環境,減少污染做起,以真實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二)優化網絡資源。在當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教師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那么如何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呢?我們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來為學生選擇所需要的信息,同時培養學生自主上網收集學習資料的能力。例如,在《節約每一滴水》一課教學時,我把從網上下載的一些關于人類、動物、植物生存、活動與水的密切關系的圖片,進行組合、優化,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水是生命之源”。然后讓學生出示自己從網上下載的資料:土地干裂、禾苗蔫枯;干旱地區人們用牲口去遠處馱水;缺水嚴重的城市,人們排著長隊等水……這樣把文字教材中的情景用生動、形象的畫面進行展示,學生情感體驗很深,在動感中體會到節約水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了節約用水的意識。(三)活用電影資源。在思品課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根據學生思維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我利用活動課的時間,讓學生觀看學校資源庫的許多電影錄像片,來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當學生觀看了《火燒圓明園》、《林則徐》和《開國大典》等電影后,發出了一致呼聲“我們要牢記歷史,不忘國恥”、“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樹報國之心,立強國之志,將來把我們的中國建設得更強大”。在歷史的記錄面前,學生的一次次感受,就是他們的思想、靈魂在重錘敲擊之下所發出的一聲聲共鳴,這共鳴便是學生純潔的情感—愛祖國、愛人民的回聲。同時,《董存瑞》、《劉胡蘭》、《狼牙山五壯士》》等革命影片,讓學生崇拜英雄,學習英雄;而《白雪公主》則讓學生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東西—善良。豐富的電影資源讓學生形成直觀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學生與之同悲同喜,同歡同樂,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不斷得到感染、啟迪和升華,從而達到了實現教育目標內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化教育》2003.5 2005.10
[2]周克文主編《校本課程開發與師生主體性發展》
【體驗感悟 自主建構——淺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思品教學】相關文章:
“自主互助”策略在思品課堂教學的應用08-09
淺談思品教學中間題設計的有效性08-16
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08-17
淺談信息技術下的中學化學實驗教學08-18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的體驗教學08-17
思品教學反思08-24
淺談網絡環境下的高中英語泛讀教學08-17
思品教學論文:思品課堂生情“五法”08-09
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08-15
淺談網絡環境下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換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