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政治論文>“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教學模式

    時間:2022-08-07 21:07:27 政治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教學模式

    江西省吉水縣實驗小學    吳建紅  吳玉梅

    摘要:
    本文就構建“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教學模式進行闡述。分別從建構背景、理論依據、模式特征、操作特征、教學根本性的轉變,這五個要素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   建構主義   信息技術   整合


    一、 教學模式建構的背景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到“要積極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政治思想課教學方法,采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把傳授知識同 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可見,人們對未成年人的思想品質、行為規范的養成十分重視,也向思品老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思想品德課該怎樣改進?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已經進入了學校各種教學的主課堂,它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現代教學技術進行教學活動,把面對面的教師教、學生聽的單一課堂教學方式,變成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式學習等各種教學形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活動,實現課堂教學的變革。基于信息技術的滲透,我們將嘗試建構“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模式建構的理論依據
    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或教育思想指導下構建而成的。“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模式主要是依據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環境”理論和“學與教”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學生觀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體會與反思等思考活動建立的, 強調學習環境應該以學生為中心。    
    “學習環境”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學與教”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
    在現代網絡下,學生接觸到大量信息,面對各色各樣的信息資源,學生的注意力分散,選擇盲目性,而教師此時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圍繞所要培養的品德選擇正確的信息資源,從而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在這種全新的教學理論下,我們建構了“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整合”的教學模式。
    三、“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教學模式的特征
    1、信息資源大量化。 在網絡教學環境中,我們為學生提供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內容,而是大量的相關的網絡信息,使學生全面地接觸與學習有關的內容。
    2、學習的感悟性。  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生動、內容豐富、感染力強的材料,他們不再一味地靜聽老師的說教,而是通過自身的聽、視、評、悟,來充分感知教學內容,感悟所含道理,提高道德認識,內化道德行為。
    3、課堂學習環境的開放性。  信息技術下建構的學習環境是開放的,給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如大量的文字資料,學生實際無法親見的音頻、視頻資料,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和學習空間,幫助學生明確觀點、證明觀點、深化和總結觀點。
    4、人機互動化。  信息技術為學生“師——機——生互動”,“生——機——生”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臺,在學生明白道理后,有針對性地補充學習材料和強化練習,通過網上實踐糾正對觀點的片面認識或錯誤理解,最終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
    四、“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教學模式的操作特征
    下面以小學思品教材第四冊第八課《粒粒糧食要愛惜》為例來闡述觀點。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充分利用媒體,努力創設與主題有關的情境,如看投影、錄像片、動畫片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導入新授課。如本課,運用邊看動畫邊欣賞古詩《鋤禾》導入新課,引出本課要明白的道理:糧食來之不易。
    (二) 感知圖文,初步明理
    小學思品課本中,教學內容圖文并茂,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之音頻化、視頻化,刺激學生的感覺、聽覺、知覺等感覺器官,來加強對課文內容的感受與接收。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提出與內容有關的問題,展開討論,教師最后根椐教學目標進行歸納,使學生初步明白課文所講的道理。如本課,根椐學生的討論,把課文的教學要點綜合在一起得出三點:①、糧食是個寶。②、糧食來之不易。③、我們要珍惜糧食。
    (三) 信息收集,深化明理
          明確道理僅靠課本中的材料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在網上收集與內容有關的信息,(即瀏覽本課資源庫的課件、文字、圖片等資料),也可以在網上收集軟件以外的有關資料,這時,教師可給以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如本課學生收集信息后,分小組討論、交流:①、糧食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②、糧食是怎么來的?③、我們應該怎樣愛惜糧食?通過互相補充修正,進一步深化道理。
    (四) 人機交流,聯實際,辨是非
    經過收集信息學習之后,學生利用他們所學到的新知識,完成老師預先設計的網上 小測試來檢驗學習的效果,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辨析討論,明白是非。本課在軟件中設計了“辨一辨”、“說一說”等欄目,讓學生在實際判斷、辨論中,加深對本課觀點的理解 和認識,提高學生判斷是非和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
    (五) 總結延伸,以實踐促習慣
    這一環節先通過學生自述“懂得了什么”來檢測知識的掌握情況,再讓學生設計一份總結(一份表格、一句話、一段話),寫在校園網的留言板上。為了更好地督促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可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接觸社會實際,以實際生活來導行,促使學生在日常實踐中做到知行統一。如本課,組織學生親身參加勞動,受到愛惜糧食、熱愛勞動的教育,并把感受寫在校園網的留言板上,讓導行在無形中完成。
    五、“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模式使教學發生了轉變  
           1、學生地位的轉變。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學生由原來單純聽講、被動接受灌輸的地位轉化為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主體地位。在網絡環境下的思品課的核心內容就是讓學生“感知發現——實踐運用”,學生在課堂上是發現者、實踐者、體驗者。
         2、教師角色的轉變。網絡教學使教師從原來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角色自然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監督者,充分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思想,真正改變教師灌輸道理,學生只是聽而無法體驗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教師提供網絡學習資源,創設情景增強道德認識,把學生獲得的認識引導到行為實踐上。
         3、教學過程的轉變。網絡教學通過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建立學習情景,使學生通過與教師、同學的協商討論,獲得知識,掌握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體現出了傳統教學所很少具有的平等性、協作性。

    參考文獻:
       陸宏    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網上課件的開發   電化教育研究
      周勤    協作學習與網絡教學探討   中國電化教育
    何克抗   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    中小學電教

    【“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教學模式】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的生物學教學模式與整合08-17

    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08-17

    信息技術整合于課堂教學的模式探討08-07

    [思品論文]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08-17

    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與師資要求08-07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兩種模式08-07

    思想品德課教學探究08-17

    思想品德課教學論文08-23

    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08-25

    課程整合的條件及模式初探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国产精品500 |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 | 亚洲欧美国产一级视频 | 午夜福利免费区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激情精品一区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