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優化數學教學課堂結構的基本思路
優化數學教學課堂結構的基本思路一、基本思想
課堂結構雖不可能找到一個固定的萬能的模式,但其中的基本思想是不可不進行研究的,筆者認為,對優化數學教學課堂結構的研究,基本點應放在“花費最少的時間和精力,而達到最好的效果”.
葉圣陶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給優化數學教學課堂結構指明了方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教”的客體,又是“學”的主體,教師只起主導作用。葉老強調,上課時要讓學生“主動求知,主動練習”,“自奮其力,自致其知”,而要堅決改變那種“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的情景。“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這就是優化數學教學課堂結構的基本思想。
二、課堂結構
課堂教學應自始至終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組織好教材,采用好的方法,不僅讓學生學會知識,而且更重要的還要學會學習方法。
從建國以后到70年代,教師基本上采用了蘇聯凱洛夫的五個環節課堂結構,即:組織教學→檢查復習→新授→鞏固練習→布置家庭作業。這種為傳統教學方法設計的固定的課堂結構,已不適應我國教改的需要。70年代后期,人們通過教學實踐,創造了眾多的適應現代教學思想的課堂結構。
復習課,主要有“五個階段”的課堂結構。即:1.組建知識結構→2.學生獨立練習→ 3.小組討論→4.教師講解→5.學生自已訂正。
練習課,主要有“三個階段”的課堂結構,即:1.鞏固階段,重在“雙基”→2.深化階段,變換練習,重在思維訓練→3.綜合階段,發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早在40年代,葉老就根據“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設計了“報告和討論”式的課學結構。討論是“由學生與學生討論,學生與教師討論”.這就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形成教學整體:“采用討論的方式,大家提出問題,彼此解答、辯論、糾正、補充”,這是一種多層次、立體型的信息反潰可惜那時傳統教學方法占據了主要地位。直到現在才為眾多的教師所研究、采納。
總的來說,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訓練,加強信息反饋:靈活多樣,反對機械搬用模式。
三、教學方法
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選用新的課學結構,必須同時倡導推行現代教學方法。應從只研究各種教材的具體教法,轉向以現代教學論思想為指導,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從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角度來研究教學方法。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教學主張,“教”怎樣才能達到“不需要教”則是教學方法問題,“不需要教”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學生充分預習(尤其是小學中高年級),因為“在指導預習的階段中,假如學生能夠‘領悟’了,能夠‘研究’出來了,就無須乎教師的‘講述’;教師所‘講述’的,只是學生想‘領悟’而‘領悟’不到,曾經‘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這才顯出‘講述’的真作用,才真個貫徹了嘗試的宗旨”.所以,葉老倡導師生交際式的教學方法,即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形成一個整體。
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如嘗試教學法,引探教學法,自學輔導法,六因素單元教學法,三算結合教學法,聯想--遷移教學法,四環節教學法,反饋教學法等。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教師的教首先要為學生的“學”著想,不僅要為“學”精心安排教材,還要為“學”設計好教學過程,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學會思考方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教學時,必須經常地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綜合運用。
【優化數學教學課堂結構的基本思路】相關文章:
優化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08-17
優化課堂結構 提高教學效率08-17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08-07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訓練英語運用能力08-08
構建質疑課堂,優化數學教學08-17
優化課堂結構,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08-16
選準突破口 優化課堂結構04-27
優化課堂結構,實施素質教育08-17
優化課堂結構 加強多向交流08-17
優化課堂結構 加強多向交流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