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低年級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低年級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所謂交流,即將自己的想法、意見傳達給別人,并讓別人充分理解自己的想法意見。數學交流就是在各項數學活動中以數學語言為中介的,以傳遞數學信息,解決數學問題為最終目的,人與人之間進行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數學活動。數學交流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數學思想的交流,也可以是數學思維方法和數學學法等的交流。數學交流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它可以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的交流,它始終是一種雙向交流,即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是交流活動的主體,而不是單純接收或是交流活動的被動體。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程標準》為數學交流提出了具體目標,把“會數學交流”定位為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交流有助于學生把日常語言和數學的的抽象語言聯系起來,也有助于把數學思想的各種表達形式(實物的、圖象的、記號的、口頭上的、內心里的……)結合起來。它是數學學習的驅動力,有效的數學交流,不僅可以激活,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問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去仔細品位,透過現象看本質,讓他們有機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心理的研究成果也證明:數學交流對數學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進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依照教學目標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并以積極的心態互相評價、相互反饋、互相激勵,發揮集體智慧,開展合作學習,學會數學交流。為此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
一、為學生創造交流情境與機會
學生的認知過程必然有情感伴隨,只有以情為動力、以知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諧發展。加之低年級學生認知過程以事物的表象為主,以興趣為動力。所以認識數字,設計問題時除了要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要積極有效地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情趣,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這樣課堂討論交流才能在充滿情趣、寬松且熱烈的氣氛中進行。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時,出示“美麗的校園”情境,先用“大家看看這里都有什么”把學生請進畫中,同時,以“把你的發現告訴同桌”留給學生隨意觀察,自由交流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觀察和交流給學帶來樂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再請學生“說一說這幅圖上都有些什么”,然后追問“還有什么”,使學生會全面認真觀察畫面并帶著任務去觀察,最后“數一數各種事物的數量,并把自己看的在小組內交流說給大家聽,班上做匯報交流”.并把這種活動延伸到課外,“數一數我們校園里、放學后路上看到的,家里的一些事物,并把自己發現告訴同學和老師,告訴爸爸和媽媽,爺爺和奶奶”.教學中學生從數畫面上的事物,到數教室內的事物,再到數校園內的到校園外的事物,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有觀察和交流的機會,只要我們不斷地去觀察就有交流內容,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提高。
二、重視動手操作過程的語言表述
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載體,知識(信息)必須以語言為載體才便于傳輸交流。進行信息加工的的心智活動,如果只停留在動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膚淺的。具體的操作只有通過語言進行表象加工,再通過抽象的認知過程才是認知的全過程,才能使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例如:我們教學數的組成時,讓學生動手用學具分一分并把自己分的過程說給同桌聽,并總結出有多少種分法。如6的組成讓學生拿出6個圓片或自已喜歡的圖形分一分,同桌為一組,“你分我說”或“我說你分”: 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2和4等。或者說3和3組成6;2和4組成6等數學語言進行交流,我說你分,最后把每一種分法都寫下來,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又如左邊擺4個紅色三角形,右邊擺2個藍色的三角形,讓學生觀察并求出一共有多少個三角形。用什么方法求,為什么這樣求?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說出來:第一種方法用數,怎么數,按什么順序數,數出結果;第二種方法:把右邊和左邊的個數合并在一起,求出一共是多少,用加法2+4=6計算出結果。這樣在交流的進程中即培養了學生語言表述能力,又學會了知識。
三、把握住“生成”,讓學生有充分討論溝通的機會
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中或大膽質疑中會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話,如果教師能夠注重課堂的 “生成”性,及時抓住這些“話”、巧用這些“話”,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案,會使課堂出現一些讓人記憶深刻的閃光點,從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特別是學生所問的內容涉及到教材重點或者極有探討價值時,教師一定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認真啟發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例如在“圖形的認識”一課中,老師拿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給學生認,有個同學就提出上圓小、下圓大也是圓柱嗎?就這句話我表揚了這個同學說他是個會觀察,很聰明的孩子, 同時拿出兩個上下圓一樣大和上下圓不一樣大的圖形讓大家對比、觀察、實踐并放在桌上滾動讓學生觀察討論:那一種是圓柱,圓柱要具備幾個條件等,先同桌之間討論溝通,最后學生和老師溝通總結得出結論。
四、重視學生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協調發展
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是表達思維的工具。小學生思維的發展同他們的語言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必須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說話,就會伴隨回憶、想象、分析、綜合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讓學生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也是對思維活動的一種整理和自我檢查,也就是說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會促進思維的發展。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對直觀操作的過程進行復述整理,通過口頭語言訓練進行表象加工,這樣概念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沿著“具體——表象——抽象”的認識過程逐步建立起來。比如“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可先讓學生用小棒動手擺三角形,在拼擺的同時讓學生表述操作過程并說明三角形的意義,最后讓學生總結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便是三角形。再如教學對“角”的認識,首先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角”,如三角板、紅領巾、五角星中的角,再讓學生認識“角的平面圖形”,在這一系列的感知活動中,組織和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了角的表象,然后再通過一系列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形成了“角”的概念,學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總之,學會“數學的思維”、提高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是我國小學數學教育目的所在,也是國際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而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場所,因此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意義十分重大。
【小學數學低年級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低年級學數學觀察能力的培養08-08
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思考08-14
低年級數學教學重在能力培養08-08
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08-15
學習《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心得08-19
淺談小學數學動手能力的培養08-20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造能力的培養08-17
重視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數學能力08-15
淺談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08-08
[小學數學]發揮教材優勢培養學生能力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