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做數學”“用數學”
貴溪市冶煉廠小學:吳淑輝摘要: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最后一點提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信息技術的特性為學生 “做數學”“用數學”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和保障。利用信息技術
一、能巧妙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二、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發展
三、能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能進行個性化學習,因材施教,保證全員參與。
五、能增加教學密度,形成學習能力。
關鍵詞: 現代信息技術 積極自主探索 做數學用數學
21世紀信息技術將對教育產生巨大影響,并給未來社會帶來巨大變革。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能夠迅捷地進行信息反饋和調控,能夠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能夠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和發展的工具。要改變目前教師“說數學”、學生“聽數學”的現狀,就必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讓學生“做數學”“用數學”。那么,如何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 “做數學”“用數學”呢?
一、利用信息技術能巧妙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在這個動態建構的過程中,學習興趣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它既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開端,又是保障學生主動參與的動力源泉。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就是人機的交互性,結合小學生年齡小、求知欲和好奇心都特別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將動畫、聲音、圖片、視頻有機結合,創設一些生動的問題情境,這樣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我要學”的心理需求,從而形成學習動機。
如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在森林運動會上,小猴子、小鹿和小熊貓要進行獨輪車比賽。小猴子的車輪是圓形的,小鹿的車輪是橢圓形的,小熊貓的車輪是方形的。畫面剛一出現時,立刻就引起了全體同學的注意,就連一些平時不喜歡數學課的學生此時也活躍起來。激烈而有趣的比賽結束后,小猴子獲得了冠軍。由此引發了學生的質疑: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車軸又為什么安在車輪的中心位置?可見,問題提得很有價值,學生已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的角色,探索問題的學習熱情極其高漲,思維也異常活躍,進入了學習的最佳狀態。為解決問題,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接下來就是學生們饒有興趣地嘗試畫圓,剪圓,折圓找圓心,利用圓形紙片探究半徑、直徑的特征及其關系。針對同學們的發現,計算機以鮮艷的色彩和動畫效果,一一給予了驗證。最后,屏幕上再次出現車輪及軸心轉動時留下的軌跡,結合畫面,學生借助圓的特征圓滿地解決了課始引發的重要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問題的提出、探究興趣的激發以及問題的解決,信息技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術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發展
近年來,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可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種有效的認知工具。過去強調刺激一反應并把學習者看作是對外部刺激作出被動反應即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已經轉向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并把學習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人們感知事物是通過多感官進行的,通過心理學實驗研究發現,多重感官的協同活動能夠有效地提高記憶成效,形成正遷移。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過一個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的著名心理實驗,就是人類獲取信息到底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識。他還作了另一個實驗,是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這說明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識的保持。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來輔助小學數學教學,它所具有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于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教學環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1、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創設問題情景,促進學生遷移。
從現代教學論的觀點看,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又是學生的發展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景,提供全面、清楚的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主動地獲取知識、增長才干。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探索中了解實際問題中的各種關系,進而將實際問題用數學關系表示出來,這是主動獲取知識的前題。為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提供哪些材料,促成知識的遷移,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必要的條件。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計算機課件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鮮艷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對學生形成了強烈的多樣刺激,使學生正確認識了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并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長方體表象。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探究,初步發現了長方體的特征,這時利用課件就能發揮助學、驗證發現的作用。當學生點擊長方體的面時,上下、前后、左右兩個面就會完全重合。當學生點擊棱時,課件就會出現三種不同顏色的棱,進而閃動每種顏色的4條棱慢慢重合。從而非常生動地說明了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為三組,相對棱的長度相等。
2、利用信息技術能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而有的數學知識又比較抽象、枯燥,難于理解,這樣就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形成了一對鮮明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將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動態的過程靜態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從而揭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化難為易,使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數學知識,構建新的數學知識結構及數學思想。
例如,再如,教學相遇問題時,運用多媒體模擬兩輛汽車的運動過程,學生倍感興趣,同時還能使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兩輛汽車1小時共行多少千米,2小時、3小時呢……直至相遇。在此基礎上,把運動的結果抽象成線段圖,一方面學生能夠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靜止的圖示所反映的運動過程,另一方面靜止的線段圖又便于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能有效及時的反饋、矯正。
計算機的交互性能還可以提供各種豐富多采、生動活潑、容量大、反應快的艱險時反饋信息。傳統教學中,教學效果往往要通過批改學生作業或測驗才能了解到,學生反饋的信息相對滯后,計算機可以實現對學生課堂練習的即時反饋,一方面滿足了學生急于了解自己學習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學決策時更主動。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當堂反饋,及時補救”,不讓錯誤傳入下一堂課,解決了傳統教學不能解決的問題。利用計算機的測試功能,可當堂對本課的全部知識進行全班達標檢測。并能按順序調出檢測題,選擇答案。利于糾正錯誤及時補救,不讓錯誤在頭腦里“過夜”。老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有利于安排和適時擬定對差生的補救措施。這樣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內實現形成性檢測,及時獲得學生學習掌握程度的信息,當堂鞏固,當堂矯正,更有效地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的累積性識性誤差。
三、利用信息技術能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認知的主體,學生認知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計算機的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的有機結合,使數學學習的內容和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應是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活動機會,讓他們學會自主地獲取知識,增長才干。例如,教學《兩位加兩位進位加法》可以這樣安排:
1、利用課件出示生活場景,文具商店里,同學們正在購買文具。
2、創設情境:學校正在舉行“獻愛心”活動,每個同學要買兩樣文具給災區的小朋友。
3、請學生自己挑選兩樣文具,并計算出需要多少錢。
4、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和評價。學生匯報算式及結果,并找出哪些是沒學過的。在小組內探索、交流、思考后,提出了計算方案及想法,這時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利于相互學習相互補充,或是還有什么問題及發現,大家共同研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從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從整個學習過程可以看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 實踐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充分體現了課標精神。
四、利用信息技術能進行個性化學習,因材施教,保證全員參與。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且基本保持不變。數學學習不是為了消滅學生間的智力差距,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有差異的學生以有差異的方式和進程學習有差異的數學,從而實現有差異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打破了齊步前進,解決了傳統教學不能解決的“多邊互動,因材施教”問題。即優秀生可以快一點前進,差生可以慢一點。利用計算機的分組輔導,個別輔導、交互輔導功能,教師可以將整體教學和個別輔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因材施教,比較自由充分地發揮個性,不至于因為要照顧差生放慢速度而使優生吃不飽,也不至于因為要照顧優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難度而使差生吃不消,優生和差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優生從被動等待中解放出來,差生從被動壓抑中解放出來;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呈現出多邊互動、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場面,每個學生都在自覺地尋求知識發展自己;于是主動性、積極性、趣味性由于多媒體技術的介入而融為一體,學習效率和教學技能相應得到提高。例如,采用基于網絡教室的訓練型軟件進行操作時,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智力、能力的狀況,根據自己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適當地選擇不同層次的題目和不同的速度來進行解答。對于解答的結果,計算機可以及時進行評判,并進行鼓勵和贊揚。如果學生遇到了一些疑難問題,還可以點按幫助按紐來答疑解惑。學習中,學生始終保持著一種平和的心態,沒有思想壓力和心理負擔,自身的潛能得到了應有的發揮,甚至會有超水平的表現。張揚了個性,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保障了不同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大眾數學思想。
五、運用信息技術能增加教學密度,形成學習能力。
適時適當地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不僅可以使教師在單位時間內傳授更多的知識,更可以促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實現知識結構的內部鏈接,最有效的和最大限度地把間接經驗(或說知識)轉化成直接經驗,通過媒體和多種提示性信號,在任何時間能夠在學生思維中進行最簡潔的提取和再現。
總之,利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發揮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優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做數學”“用數學”必將給數學教學改革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信息素養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做數學”“用數學”】相關文章:
讓學生主動地“做數學”08-08
如何引導學生“做”數學08-13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小學數學教學08-03
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思考08-22
從“學數學”到“做數學”08-16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08-13
用數學08-17
用數學08-16
讓學生做數學課堂的主人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