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教師內觀策略的創新
小學語文教師內觀策略的創新課改十多年來,教師專業發展步履維艱。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多年來有了大量的形式方面的探索,建構者希望以豐富多彩、不斷改進的形式來保持教師的學習、探究興趣,調動其積極性。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局限于外在的改進與推動,最終則可能會收效不佳。河南省在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中,突出強調教師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內因在事物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即采取內觀策略,注重教師的自我培育。這種內觀策略有助于教師實現自我發現,進而有效促進其專業發展。
在大量實踐與調研的基礎上,針對教師的具體情況,我們認為指向教師發展的內觀策略包括以下七個層面。
第一,自我診斷。要開藥方就要查找病因,對癥下藥才有療效。教師在自我培育中,必須明了哪一塊是自己的短板,唯此才有可能使自身發生質的變化。一般可以將相應的診斷領域劃分為情(包括教師職業信念、職業情感、職業理想等)、知(包括理念、本體性知識、文化素養、心理學、生理等專業性知識)、行(包括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等行動智慧)三類。教師可以根據這三大領域中的具體要素做有針對性的觀照,通過自我診斷,了解個人短板,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行動方案。自我診斷是內觀的基點,是教師自我培育的基礎與前提,做好自我診斷,后續的自我改進才會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
第二,思維批判。它指向對目前教學實踐中教師思維方式存在的問題的分析、甄別與修正。正確的思想是正確行為的先導,教師的思維品質對教育實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教師將一些實踐問題或理論問題簡單化、片面化、機械化及表象化處理。譬如,對“講授與自主、合作、探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三維目標”等,表現出簡單的“二元思維”的特點,非對即錯,非此即彼,缺乏縝密的思考與探究,以致在實踐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難。二是教師的思維封閉、保守、僵化。譬如,某教師教《蝸牛的獎杯》一文時,大部分學生接受了課文“那只獲得了冠軍獎杯的蝸牛由于驕傲而背上了重重的殼”的觀點,只有一個學生質疑到“書上說一只蝸牛獲得了冠軍,為什么后來所有的蝸牛都背上了重重的、堅硬的殼呢”,教師卻沒有注意到這個生成性的、可貴的問題,學生批判思維的火花熄滅了,教師也錯失了一個對于自己和學生都難得的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加強思維訓練的良機。(www.baimashangsha.com)因此,教師要注重思維的獨立性、辯證性、發散性與開放性,用正確的思想有效地指導教學實踐。
第三,思潮的反動。實施課程改革以來,社會上各種教育思潮云涌,盲目跟風、拿來主義、生吞活剝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阻礙了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比如在教學設計上玩語言文字游戲,換湯不換藥;摻雜著各種時髦論調的、五花八門的學案和導學案等令人眼花繚亂;巡課、閱課等未經實踐論證的模式與經驗到處傳播;某些脫離實際的所謂好課的若干條標準、好教師素養的若干條標準令人無所適從;過度運用多媒體、技術至上的現象屢見不鮮……教師對各種流行的思潮應該獨立思考、批判鑒別,要披沙揀金、審慎選擇,切不可全盤接受、盲目崇拜。
第四,學習者的追問。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那么如何做好引導者呢?好的“引導者”,首先要做一個好的“學習者”.在終身學習的社會,學習和怎樣學習應該成為教師職業關注的重要方式。在芬蘭,教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愿,因為有能力學習、研究,才有能力創新教學;芬蘭教師的研修比較常態化,是職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他某些發達國家,自律、自發、自我的研修方式也同樣普遍。作為一種學習和借鑒,我們也許需要追問:“我是不是一個學習者,是不是一個足以做引導者的學習者?”
第五,研究者的追求。20世紀70年代,芬蘭已經有了“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型人才”“教師是基于研究的職業”等相關規定,這體現了“研究應該是教師職業的重要特性之一”的觀點。教育教學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大量的實際問題,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思考、研究、行動,而富有成效的研究會使教學實踐事半功倍。但目前,樸素的研究之風尚未盛行,教師對研究意義的認識有待提升,研究的實效性有待加強。樹立研究意識、提高研究能力是教師專業化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教師應結合自身實際,通過課例研討、教學反思、課本解讀、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探索,使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能夠真正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第六,實踐者的反思。教師作為一個實踐者,應該使反思成為教學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反思不是外在于教學的附加任務,它就是教學實踐本身。教師要有自我解剖的勇氣、能力與智慧。教后的反思要成為習慣和常態,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切片、課堂實錄等照鏡子的方式找到一條更有力量的途徑以自我改觀。
第七,理念的距離。理念與實踐本為一體,但實踐中卻往往是“兩張皮”,貼標簽的情況普遍存在。理念與實踐之間的差距,雖然在課程改革進程中不可避免,但仍是現階段應該直面與深思的。理念不是陽春白雪、遠在云端,理念其實有時候就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一種方法。教師可以經常性地自我反問,自己的教學中學生是問還是被問?是回答還是被回答?是合作還是被合作?是學習還是被學習?在課堂上,學生生態環境如何?他們是否有實質意義上的快樂、幸福、驚喜或好奇?他們整體表現出什么精神氣質,昂揚向上抑或消極萎靡?他們視課堂為樂園抑或其他?……在紛繁的各種表象被剝離后,所剩的便是真實的教育景象,教師可以清晰地丈量出理念離實踐到底有多遠,這距離會令我們不斷地反思并走向深入。
以上從七個層面談了教師內觀策略的運用。內觀策略能夠幫助教師正確地看待自己、評價自己,自我修正、自我培育,是教師專業進步的重要策略之一。
【小學語文教師內觀策略的創新】相關文章:
探討小學語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08-21
小學生作文創新能力培養策略08-17
中考作文創新策略08-17
小學生習作內驅力培養策略舉隅08-16
創新教育的教學策略08-17
小學語文對話教學中教師文本解讀的策略研究08-20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策略08-17
從語文創新教學的實施談教師的創新素質08-13
淺談創新作文評改策略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