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五山小學 蘭潤花
內容提要:“有效”是教學的本質特性, 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然而, 在當前學校教學實踐中, 仍然存在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不輕松的問題。因此, 教師如何開展“有效教學”研究成為理論和實踐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著重從文本解讀、目標制定、教學策略實施和教后反思幾方面探討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 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有效”是教學的本質特性, 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更是教育事業實現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話題之一。
但縱觀當前學校課堂教學實踐, 我們發現,新課程改革到現在有一段時間,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的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這種現象更為嚴重。華中師范大學楊再隋教授在《語文本色和本色語文》總結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以下五類非常普遍的現象:一虛:弱化語文的“工具性”, 訓練不扎實, 不到位; 二鬧: 為體現學生的主體, 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 而造成“假主體行為”;三雜:過分張揚語文的“人文性”, 非語文的東西“越俎代庖”; 四碎:零敲碎打, 置語文內容的整體性于不顧;五偏:輕視“雙基”,完全否認接受學習, 弱化教師職能。細細想來, 這些現象正是造成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低效、無效的主因。
那么, 什么樣的語文教學才是有效的呢?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效益?下面本人將結合教學實踐,從解讀文本、制定目標、實施教學策略、教后反思等幾方面談談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幾點看法。
一、潛心文本——有效教學的基本點
語文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教師引領學生學習教材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靜下心來,走進文本,認真解讀文本,做文本的知音,這是有效教學的基本點。
新課程改革讓許多教師開闊了視野,觀念進行了更新。積極響應“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號召,為了和新課程接軌,教師唯恐被教材束縛,紛紛費盡心機,在教學形式與手段方面不斷創新。于是課堂花樣百出,異彩紛呈。但是由于忽略了深入鉆研文本,課堂中夾雜著一定程度的膚淺、浮躁,有的課脫離文本,有的課甚至放棄文本。這樣就造成了:教學目標不明確、不科學,導致一節課結束后,沒有給學生留下什么;教師過分關注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創新,追求面面俱到,沒有教學重點與難點;著眼于對單個詞、句、段的品悟、品讀,使文本支離破碎而無視文本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www.baimashangsha.com)教學中忽視教材,過早、過多地補充拓展內容,過多地進行非本學科活動,導致學科本位缺失。針對這種弊端,所以我們仍要提出:“鉆研教材”.無論教學觀念如何更新,對教學來說,深入鉆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在新課改背景下,更需要潛心研究文本,這是有效教學最基本的要點。
怎樣對文本進行解讀呢?佛教在概括人生的三重境界時,是這樣說的:第一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種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個充滿詩意與哲理的比喻,教育專家把它同樣用在了對文本的解讀上。
1、進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教師在接觸一篇課文時,首先要拋開教輔材料,潛心研讀文本。反復誦讀,讀得瑯瑯上口,讀懂文章內容,讀出文章情感,細察深思,形成自己對教材、對一篇課文獨到的認識。同時在閱讀文本時不能停于對課文內容的表淺理解,還應該沉浸到文字中去,去發現文本的特色,把握文本的內涵,領悟文本的正確價值取向。這是解讀文本的第一步:“讀懂”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2、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教師在深入理解教材后,還要從中跳出來,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解讀文本的時候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教材本身,而是要讀出廣度,要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上去審視眼前獨立的教材,如:作者本人、作品時代背景、同類型的文章、整組、整單元、全冊、整年段的文章安排特點等等。即把書“讀厚”——“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3、回到文本——“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有了自身對文本的獨特感受,有了對文本相關材料的積淀,教師再回到剛開始接觸的教材。因為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可以十分深入透徹,但沒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得一樣多,感悟得一樣深,成人的閱讀與兒童是不一樣的。因此把書讀“厚”之后還要將其讀“薄”,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再讀文本,看他們所看到的,想他們所想到的,感悟他們所能感悟到的。不把課上成拓展課,回到文本,文本才是課堂的主角。即把書“讀薄”——“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二、目標制定——有效教學的落腳點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它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設計適當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落腳點。按實用主義的觀點來說,即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終目的。就像跋涉中的人們,準確的目標是他們能輕松到達目的地的向導一樣,教學中的目標同樣也是我們教學中的指揮棒。它是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要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結果, 也是教師教學最后要落實的結果。目標制定要注意什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目標難度要適度
目標過于“高廣深”,會讓學生望而卻步,產生畏難情緒,打擊學習的積極性,因而難以通過教學達到;目標過低, 在教學中學生感到沒味道,失去意義。所以, 目標的制定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心理特點、性格特點及智力發展等多種因素出發,根據學生具備的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目標的設置最好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這樣才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
2、注重目標的全面性
傳統的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趨于全面性——既重視現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既培養高尚完善的人格,又發展其強健的體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
3、要清楚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關系
預設性目標是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特定教學內容,在課前預設的基本要求和規定。它帶有一定的規定性,但由于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對話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肯定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收獲、新的思想超出、偏離或達不到教師預先設計的要求。面對學生在課堂中迸發的思想火花,對能夠提高學生能力或深化教學目標的問題,教師應該及時理清學生的思想脈絡,適當調整教學,看準學生存在的問題和疑惑,有針對性的給予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時根據教學實際調整目標,以實現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
三、教學策略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點
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響學生在課堂中是否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課堂是否有效。提高教學策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激發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學習積極性的形成與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內在的聯系。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形成學習積極性的內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的過程。學習發生的深層次根源來自主體的認知需要,然而學習的實際發生則常常需要來自外部環境的刺激。就是說從根本上缺乏認知內需,學習無法發生;但是沒有環境的外在刺激,學習內需也難以自發啟動。尤其對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識和自控學習能力尚待發展的小學生來說,其學習動機更需要依靠教師去激發和調動。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 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 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 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 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 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 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做,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巧留思維空白
課堂上,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畫家畫畫,不會鋪天蓋地,布滿畫紙,而總會留點空白。“踏花歸來馬蹄香”,“蛙聲十里出山泉”就是有名的留白之作。“留白”觀畫者便有了暇想的余地;作家作文,講究含蓄,“紙有盡而意無窮”目的是讓讀者從有盡文字中體會無盡之意;音樂家演奏,時而“千山咆濤”,時而“萬馬齊喑”,目的是讓聽眾于無聲處想音樂,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同樣,有經驗的教師從來不會“滿堂灌”,而是在細針密線,精辟入理的同時,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以此引起學生展開充分的聯想和想象,使課堂教學開合有度,點到為止。
教學中,有時有意對所學的教學內容引而不發,激起懸念,讓學生對被所學的內容產生探索的欲望;有時有意對有些教學內容秘而不宣,給學生以研究、咀嚼、發揮的空間;有時延伸課堂教學的給學生以無限的回味和想象,讓學生去探索。這實際給了學生消化、吸收、發現、馳騁的廣闊天地,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形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3、創設民主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語文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許多卓有成效的語文教師之所以取得教學的高效率,其訣竅之一正是貫徹教學民主原則,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僅班級管理依靠民主,討論問題發揚民主,就連每節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跟學生共同商量。這種民主作風將教師的意愿不知不覺化作了學生自己的意愿,給課堂帶來了活力與生機,大大提高了學習時間的利用率。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教學思想,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就越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就越高。
4、善用評價語言
語文課堂學生的答案遠不止正確和錯誤兩種,教師需對復雜的情況做出及時、準確、具體的判斷和評價,有助于學生及時修正錯誤,強化正確的知識和方法,并且要提倡學生個性化地解讀文本。教師有利的評價方法還可以引導學生高效率地學習,學生回答問題老師作出的評價,對學生而言有很大的心理暗示或是有著導向性。
新課程改革后,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價向多元評價轉變, 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 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 激活學生的情緒, 創造一種美妙的語境, 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其獨有的魅力, 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 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 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于永正老師曾在一次公開課上不經意的讓一位男同學讀課文, 這位同學把課文讀的正確、流利而又聲情并茂。于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后主動走上前去, 微笑著和這位男生握手, 并真誠的說: “你讀的太好了, 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 我不如你, 我和同學們想再聽你朗讀一遍。”話音未落, 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掌聲是送給精彩表現的學生, 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于老師。在這樣充滿愛意的課堂中, 學生展現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享受到了語文的歡樂。
5、充分預設和動態生成
課堂有如約而來的風景,有不期而至的精彩,這里告訴了我們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充分的預設是一節課的奠基。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因此, 需要我們教師進行充分、科學地預設,如:預設目標— —以人為本, 發展語文素養;預設文本—— 深入研讀, 挖掘文本資源;預設學路— —了解學情, 確立學習路徑;預設生成—— 充分預設。只有充分預設課堂中可能發生的情況,才能更好地引導生成。
但是,事實上課堂情況變動不居,稍縱即逝,預設再完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想得再周到也無法預知下一步課堂里會發生點什么。于是“課堂呼喚生成”.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教師對“課堂生成教學”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隨著探索與實踐的深入,課堂生成的有效性成為廣泛關注的問題。關注點主要是在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學情的變化, 隨機調整教學的程序, 增加或減少教學的環節, 學習目標和重點、探究的主題可在生成中隨機升降、可在生成中替換。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教師簡單、機械地解讀了“生成”,誤以為“生成”僅是預設之外課堂中的“節外生枝”,有的甚至錯誤地將“預設”完全擯棄,出現了“放羊式” 課堂,如:遠離文本、任意生成;旁逸斜出、無謂爭辯;陷于一點、糾纏不清;漫無目標,聽之任之。這種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生成。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非常重視課堂動態生成,但她“并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的展開教學”,而是強調要有教學方案的設計。明確要求在教案中要有三維的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過程設計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然后就是按預設開展教學,動態生成。
可以說不能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關系的課堂教學,信馬由韁式的教學,是“目標虛化,內容泛化,生成無效”的主要原因。預設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諧共生。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
6、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結合
新課堂較之傳統課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課堂活躍起來了,教師長篇大論的講授、學生聽得奄奄一息的場面已不多見。學生被賦予了更多解讀、實踐、不達的權利,他們張揚個性,放飛心靈,在無拘無束的課堂活動中盡情展現著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們為使課堂更加活躍,不斷推陳出新,討論、表演、唱歌、跳舞、畫畫等一下子成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美妙”風景。人文性得到充分的體現。但另一方面,卻又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尷尬,課文學完后,學生不會朗讀優美的文字,不會品味其間精美詞句,更不會把所學語言運用到生活語境中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很明顯是重“人文”輕“工具”導致的后果。如:一位教師在執教《秋天》時, 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關于秋天的資料, 接著逐個出示關于秋天的多媒體課件:忽而出現金黃的稻浪, 學生大呼:“哇! 秋天真美啊! ”忽而出現火紅的蘋果, 忽而出現黃澄澄的甜梨,學生又大呼:“哇! 秋天真美啊! ”最后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對秋天的贊美。學生有的以舞蹈表演, 有的以唱歌展示, 有的以繪畫匯報。整堂課熱熱鬧鬧, 其樂融融。然而, 這是一堂典型的沒有語文的“語文”課, 外在的、空泛的“人文性”大紅大紫, 而“工具性”卻備受冷落, 造成文本的丟失、語文的迷失。這樣的課堂, 盲目追求教學情境的變換、學習形式的變化、刻意追求多學科的整合、拓展開放,卻忽視了引領學生體味文本語言, 感悟精妙表達, 領悟文中的語文味, 這樣的課充其量只是媒體展示課、自然課、活動課, 這樣的課何談有效?
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人文性,也要重視工具性,只有二者有效結合,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實現有性。如果學生在語文課上只是感悟, 只是人文, 只關注課程對學生的人文熏陶,對學生的發展就無從談起。語文學習, 需要給予學生人文關懷, 但不是通過花哨的形式來實現, 而應滲透在語言文字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經歷一個認識由淺入深、逐漸豐富的真實的學習過程:扎扎實實地品味語言, 實實在在地訓練語言。把“練”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只有讓“讀”與“練”結合, 在課堂中做到以讀為本, 讀練相融, 才能讓學生真正積累語言,感悟內化語言, 遷移運用語言, 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 真正使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言與精神協同發展。我們的課堂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
四、教后反思——“有效教學”的生長點
教后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手段。教師在自己上完一節課后,處理一個教學情況后,隨即進行一種反思,以便有目的地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剖析自己的教學狀況,提出并修正下一步的教學主張,從而更加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堅持教學反思是“有效教學”的生長點,教師自己審視自己的教學, 反思自己的教學, 質疑自己的教學, 找出教學低效或無效的問題, 進行研究, 最終可生長出新觀念、新教法、新措施, 使原來的教學走向“有效教學”.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把握以上五個要點,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璐:論有效教學的標準,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1月。
2、諸葛宏:有效教學策略探微,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年4月。
3、王斌華:關于有效教學與低效教學研究,外國教育研究,1997年1月。
4、陳旭遠、秦玉友:關于教學質量與效率幾個問題的研究,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年1月。
5、陳厚德:基礎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6、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08-24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07-20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08-24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論文05-31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08-01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提問現狀研究08-01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08-13
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途徑初探08-24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