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漫談朗讀教學
[作者] 王貽遠
[內容]
注重課文的朗讀,是我國的語文傳統教法,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回顧語文教學的歷史,古時候,無論是京師的太學,還是鄉野的私塾,在語文教學上都特別強調一個“讀”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包含著我國古代語文教法的精髓。從孔夫子到陶行知,幾千年來,他們便是讓學生認真朗讀范文。在這朗讀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詩文所創造的意境,從而受到了審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發掘了知識瑰寶,提高了鑒賞與成文能力,解放后四十余年,語文界的名師高手們也常常提醒我們,要把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視為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主要途徑。我在教學實踐中恪守其訓,的確受益非淺,并屢屢發現:我所教的學生中,凡朗讀能力強者,其思維活躍,閱讀表達能力也較高。事實證明,注重朗讀教學,這個為古人沿用千載的傳統教法,不僅不可擯棄,而且應該很好地繼承發揚。魯迅先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在往外潑洗澡水時,連同坐在浴盆中的嬰兒一齊倒掉,這做法是最愚蠢的婦人也不取的。當今的語文教改,對傳統教法中有生命力的“嬰兒”,非但不可橫掃,而且應該倍加鐘愛,并促使其成長。
怎樣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呢?我在這方面的做法主要是,遵照語文界名師指點,著重從如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一、力求字正腔圓:
所謂字正,就是吐字清晰,發音準確,合乎普通話要求;所謂腔圓,就是要讀得流利自然。為此,我時常在范讀課文時,故意錯讀一些字詞,破讀一些語句,讓學生起來更正。這樣每教一篇詩文,學生在朗讀方面均有新的收益。
二、確定朗讀基調
朗讀基調,是由貫穿全文的情感色調決定的。要確定朗讀基調,就要分析詩文的思想內容,感情色彩以及作者的寫作動機。例如,同是以海燕作為題材、篇目的兩篇抒情散文,高爾基的作品,用象征手法熱情謳歌革命先驅者渴望革命、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鄭振鐸的作品則以細膩的筆觸寫景狀物,借托海燕抒發了綿綿鄉思。讀前文,應給聽者以昂揚熱烈、樂觀向上的感受。對于鄭振鐸的作品,因其思想內容、情感色彩、寫作意圖與前文迥異,所以朗讀時語調適當地舒緩低沉些,方能造成一種清幽寧靜、柔曼怡人的意境。
三、理出變化層次
朗讀中,應該理出感情變化的層次,使通篇形成不同的音色對比。讓我以毛主席《憶秦娥·婁山關》的讀法為例,說明這個道理。“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似海,殘陽如血。”這首詞是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次戰斗失利后,毛主席在馬背上哼成的。貫穿于這首詞中的情調起伏迭宕,變化較大。詞的上闋,以凄風、哀鴻、晨霜、冷月幾種景物構成一個凄緊蕭殺的意境,再用雜沓的馬蹄聲,如咽的喇叭響,渲染了悲壯蒼涼的氣氛。朗讀這一段時,聲調應是低緩凝重的。詞的下闋,感情變化較大。“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兩句,表達了紅軍將士蔑視困難、飛躍關山的雄心壯志,可謂是聲震五岳,氣吞萬里,讀的音調應該高亢激越,給人以力的感受。最后三句:“從頭越,蒼山似海,殘陽如血”,可以說是對漫長征途的展望。這不單是景物的描寫,也是對革命戰爭艱巨性殘酷性的藝術概括。讀這樣的幾句詩,須把聲調降得稍低些稍慢些,給聽者以沉穩剛毅的質感。
四、讀出抑揚頓挫
要從句子內容出發,確定語調的處理手段。所謂語調,就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抑揚頓挫的調子。其內容比較復雜。一般說來,主要包括重讀、停頓和語氣升降等幾個方面,應向中學生介紹這方面的知識,訓練他們掌握這些技能,以提高其朗讀水平。此類常識,有關專論已作詳述,中學語文界的同仁們均已了如指掌,恕不在此贅述。
總之,朗讀是借助語音形式生動、形象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語言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語言藝術,也是一種最基本的不可廢棄的教學手段。中學教師可在不同學段針對不同篇目有所側重地選講有關知識,訓練有關技能,以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同時,要求教師努力提高朗讀修養,做好示范,認真指導。
【漫談朗讀教學】相關文章:
朗讀教學教學反思08-30
朗讀教學的反思01-20
漫談邊教學邊研究08-17
小學英語“情趣教學”漫談08-08
漫談關于教學課件的運用08-22
關于朗讀的語文教學論文 訓練朗讀增強語感05-01
朗讀教學的創新設計08-16
談談朗讀與語文教學08-17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論文08-17
朗讀教學五法論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