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少數民族期刊的源流與發展
【內容提要】本文依據大量翔實的資料,闡述了我國少數民族期刊的發展歷程。旨在為研究和開發利用少數民族期刊提供依據。【摘 要 題】社科信息事業史
【關 鍵 詞】少數民族/期刊/源流
少數民族期刊是指以較快的速度全面、真實地反映和報道少數民族地區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和對某一民族的研究狀況等的期刊。它的范圍包括:各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及民族研究機構和民族高校編輯、出版、發行的期刊;以少數民族文字或漢字出版的期刊,內容是反映各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地區物質和文化生活的發展狀況。截至1999年,我國共出版各類少數民族期刊592種。少數民族期刊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了不同的發展特點,是研究和開發利用少數民族期刊的重要參考依據。
1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少數民族期刊概述
我國少數民族的期刊事業起步較晚。據白潤生先生考證,我國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刊物是朝鮮文的《月報》。該刊創刊于1909年,由延吉“墾民教育會”創辦,辦刊宗旨是向朝鮮族人民進行反日啟蒙教育。在這之后的1914年和1918年,新疆省官報局和甘肅省蘭州邊聲周報社分別創辦了《新疆公報》和《邊聲周報》。
到了20世紀20年代,少數民族期刊的出版數量略有增加,約計10余種。1924年4月1日,由東北政務委員會蒙族處創辦《蒙族旬刊》(蒙漢合璧)。該刊以“牘啟蒙民眾知識,促進蒙旗文化”,和蒙古民族與政府“同事合作,共同奮進”,警惕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為宗旨。該刊于1931年終刊。1925年5月20日,由北京蒙藏學校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蒙古黨支部主辦了《蒙古農民》,由于該刊宣傳黨的政策,號召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反對剝削、反對壓迫,于1926年被迫停刊。此外,還有只出版一期就停刊的,如上海民族雜志社1922年創辦的《民族雜志》,1923年創辦的《蒙藏專門學校月刊》,1929年出版的《蒙古留平學生會會刊》。連續出版的少數民族期刊有1924年創刊的《邊事》,1926年創刊的《中國回教學會月報》,1929年創刊的《邊政》、《新疆省政府公報》、《西藏班禪駐京辦事處月報》(南京)、《蒙藏委員會公報》、《蒙藏月刊》、《蒙旗旬刊》等雜志。
30-40年代,我國少數民族的辦報活動也有了新發展,少數民族同胞不僅創辦了民族文字的報刊,也在內地或民族地區創辦了影響較大的漢文報刊,有代表性的是廣西壯族烈士王聞識創辦的《戰時生活》(旬刊),該刊是一個民辦的以宣傳抗日救亡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刊物,在抗戰時期為號召民眾,團結一切愛國者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抗日戰爭時期,多數期刊地址大遷移,造成一刊兩地、三地出版。但許多民族志士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辦刊,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獻。當時,較有影響、持續時間較長的期刊是由中山文化教育館研究部民族問題研究室編輯出版的不定期刊物《民族學研究集刊》,1936年5月創刊,直至1948年停刊,先在上海,后遷至長沙,又遷至重慶易地出版。另外由中央政治學校蒙藏學校《邊聲》月刊社出版的《邊聲》(月刊),1938年創刊于湖南芷江,第二期移至重慶出版。還有《邊事研究》(月刊,1934至1942年)也經歷了南京——重慶的遷移過程。此外,《西夏研究》(1931年)、《康藏前鋒》(1933年)、《邊疆半月刊》(1936年)、《川邊季刊》(1935年)、《邊疆文化》(1934年)等均對研究當時的民族問題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40年代少數民族期刊出版40余種,包括蒙古、藏、維吾爾、回等多種民族內容的刊物,如《新疆女兒》、《內蒙古周報》、《西康婦女》、《川康建設》、《西康統計》、《康藏研究》、《邊政公報》、《邊疆》、《回協》、《新蒙》、《邊疆研究》等。刊名、出版周期變化最大、遷移次數最多的是《蒙藏周報》,后改為《蒙古旬刊》(1931年),1929年創刊,1937年又一度改為《蒙藏半月刊》。該刊20年間,四易其名,四改刊期,從南京——重慶——南京,三易其地,可見當時少數民族期刊從業人員的艱辛和少數民族期刊頑強的生命力。
由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41年—1948年出版的《邊疆研究論叢》,8年間只出版了三期,卻三遷其地,可謂少數民族期刊中出版周期最長的。
新中國成立前,唯一由人民政權出版的刊物是《內蒙自治政府公報》(不定期刊物),1948年7月10日創刊,卷頭語由方澤(烏蘭夫)寫的《1948年我們的任務》,1948年出版了6期,1949年1月20日改名為《內蒙政報》(月刊),后又規范名稱為《內蒙古政報》,從建國前一直跨越至建國后60年代,使之成為兩個歷史時期少數民族期刊中的珍品。
1914年—1949年近50年間,少數民族期刊陸續出版100余種,大多中途停刊,流傳至今的為數極少,新疆地區在此期間出版的90種期刊,現存于國家圖書館的僅有《新疆政府公報》、《反帝戰線》、《新疆青年》等15種。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這些少數民族期刊在印刷質量、裝幀設計、紙張材料等方面處于相當低的水平。但一些進步的少數民族期刊在當時對喚醒民眾的反帝反封意識,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發揮了很大作用。在今天,也不失為研究當時民族問題的第一手資料。
2 1950年—1978年:少數民族期刊的初步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少數民族期刊得到初步發展。據統計,僅以少數民族文字期刊為例,1952年15種,到1957年已發展到35種。這一時期少數民族期刊的發展顯示出自己的特色。首先報與刊已有一個明顯的區分,這不僅從形式上已嚴格區別開來,而且從創辦之時起,主要部門和創辦人就已自覺地把報和刊區分開來。比如共青團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同時創辦一報一刊。一個是《伊犁少年報》(哈薩克文版),一個則是《伊犁青年》(哈薩克文版)。后者是1957年創辦的周刊,1968年停刊后,1982年夏刊。該刊的主要任務是從哈薩克族青年的特點出發,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等。
其次,這一時期除出版發行了時事政治性的少數民族文字刊物之外,還創辦了許多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刊物,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都超過了前一時期。50年代,民族畫報已有新的發展,除了在地方上有民族文字的畫報出版外,全國性的民族畫報開始發行。1950年7月在北京創辦了新中國第一份全國性的綜合攝影畫報《人民畫報》,8開本,雙月刊,彩色版約占1/2。1951年增印朝鮮文版。1955年2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的《民族畫報》在北京創刊,1960年、1966年兩度停刊,1974年復刊。用漢、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六種民族文字出版。以國內少數民族為主要讀者對象并向朝鮮、蒙古、緬甸、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
50年代創辦的其它少數民族期刊還有:1957年由國家民委主辦、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團結》;1958年由中國社會
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創辦的《民族研究》;1957年,由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創辦的《中國穆斯林》等。這些刊物的宗旨都是宣傳黨的民族政策,介紹少數民族知識,促進民族團結和進步。
十年動亂期間,少數民族期刊的出版發行工作陷于癱瘓,民族研究工作幾乎是一片空白。
3 1979年以后:少數民族期刊迅速發展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民族工作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少數民族期刊以嶄新的面貌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區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少數民族期刊種類也在逐年遞增,到1988年10年間達154種,到1999年多達185種,是解放初1952年的12倍多,是1979年的4倍多。
1999年出版的少數民族文字期刊分布如下表:
種類 合計 綜合 哲學 自然 文化 文學 少兒 畫刊
(種) 社會 科學 教育 藝術 讀物
科學 技術 體育
全國總計 185 26 47 28 15 57 4 8
中央 19 7 3
地方 166 19 44 28 15 57 4 2
內蒙古 42 3 13 7 5 14 2
吉林 14 3 2 1 1 6 1
黑龍江 3 3
廣西 1 1
四川 3 2 1 1
云南 3 3
西藏 11 2 4 2 3
甘肅 3 2 1
青海 6 2 1 3
新疆 80 11 19 20 5 22 1 2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期刊的內容趨向專門化,一些科技與經濟期刊紛紛問世,如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的會刊《民族經濟》,寧夏的《市場經濟研究》,青海的《民族經濟與社會發展》,新疆的《新疆社會經濟》、《新疆農業科技》,內蒙古的《內蒙古畜牧業》、《內蒙古信息》等,是民族地區發展致富的良好參謀。同時,以我國各少數民族為研究對象的藏學、蒙古學、滿學、突厥學、布依學、瑤學、壯學、納西學、朝鮮學等研究也形成了相當規模,創辦了專門研究民族學的期刊或相應的欄目。如《中國藏學》、《蒙古學研究》、《廣西民族研究》中的“壯學研究”、“瑤學研究”等。這些表明,新形勢下的少數民族期刊已走向緊扣時代脈搏并注重自身“特色”發展的良性軌道。
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學報更是集中反映了民族研究領域的新成果、新動態,極具科研和專業水準。50余種學報包括中央、省、自治區和地、市、州、盟級乃至縣、旗級院校的多級刊物,分布在北京、遼寧、西藏、湖北、四川、寧夏、云南、廣西、廣東、貴州、青海等地。如《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等。民族地區各大學如《內蒙古大學學報》、《寧夏大學學報》及地方的《延邊大學學報》、《吉首大學學報》、《喀什師范學院學報》、《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黔南民族師專學報》等不勝枚舉。
綜合各類少數民族期刊,從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民族學類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類等學科中,經過科學的測量方法,篩選出核心期刊20余種,如《世界民族》、《民族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貴州民族研究》、《民族論壇》等。核心期刊中刊登的大量學術性、系統性和探索性較強的論文,將民族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收稿日期:2003-02-17
【參考文獻】
1 王潤生.民族報刊研究文集.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6
2 李曉菲.中國民族文獻檢索.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 包和平,許斌.中國民族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8
4 史桂玲.我國少數民族期刊綜覽.圖書館學研究,1998,(2):84-87
5 甘明.民族類核心期刊現狀及發展趨勢.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1,(1):123-124
【我國少數民族期刊的源流與發展】相關文章:
西北地方文獻的源流、發展及特點08-09
完善我國水資源流域管理制度08-24
淺議我國股票的市場發展08-05
我國高溫氣冷堆的發展08-06
論IP電話在我國的發展08-06
淺談ERP及其在我國的發展08-05
我國老年類期刊增強核心競爭力問題研究08-27
探討我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08-06
論我國能源·電力的未來發展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