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與地理教學
近些年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中學地理教學中加強了環境教育,產生了比較好的效果。中學地理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大綱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懂得要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教材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為線索,正確闡明了人地關系。列舉了大量事例,尤其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求從人地關系的角度認識問題,通過教學過程,正確認識和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我們要樹立起一種觀念:發展經濟必須因地制宜,保護生態,保護環境,必須協調好人地關系。為此,廣大地理教師應努力加強環境教育,力求將環境教育貫穿于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環境觀念。通過環境教育不僅使學生增加了知識,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使地理科學在聯系經濟和生產實際中開辟了新的應用領域,更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理知識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通過環境教育的進行,學生會自然懂得:地理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與社會的生產實踐密切相關,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環境教育給地理科學增添了新的活力。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歷史性文件,體現了當今人類社會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發展的數量與速度,而且要重視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1993年中國政府結合國情實際,編制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這是一個按照國際規范制定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至此,可持續發展在政策規劃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有理論作基礎,理論使政策的根基穩固,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地理學的參與,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必然會進一步給地理學帶來發展的機遇。
環境教育并不等于可持續發展教育,因為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是有聯系的兩個問題,盡管二者聯系相當密切。與可持續發展比較,環境教育強調了協調人地關系,但缺少突出發展的思想,尤其缺少突出資源、環境永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常說的“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實際仍是將人作為一方,將資源和環境作為地的一方,是人地協調問題,或者說是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協調或平衡。從地理學看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發展為目的,使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或者說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這與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第15屆會議確定的“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相一致。這是地理科學理論和實踐面臨的一個重要新課題。可持續發展,具有它獨特的涉及面廣的特性和內涵:
可持續發展的中心與優先事項是發展,發展是人類生存的永恒的主題,它是人類生存和進步所必需的,也是保護和改善地球環境的物質保證;經濟社會發展不能脫離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要實行保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發展戰略,保護和改善環境;可持續發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具有和諧性,進而保持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可持續發展具有公平性。包括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公平性,以及當代人與下代人之間的公平性。只顧自己或局部利益即不公平,也不會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還具有持久性,它不是局限在某一時段,更不是短期行為,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依靠科學進步促進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通過動態的、適當的平穩過程找到連接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資源系統、環境系統的最佳機制,這個最佳機制能支撐國民經濟系統持續、健康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必須公眾參與,必須實行全民戰略,全民動員一起“迎接我們共同的未來”。學生是未來時代的主人,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尤顯得意義深遠。在地理教學中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途徑來實現:
一是在教材中突出可持續發展主線。教材編寫,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應自始至終沿著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說明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制約因素、動態機制、影響意義,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的。例如:說明人口時應十分明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1994年聯合國開羅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通過的《行動綱領》),突出人口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會廣泛而深刻地影響到地球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這種影響會跨越區域和時界。人口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基礎,人口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目的,人口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前提,人口與資源要達到互動平衡發展,是全部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終極因素。聯系到中國有12億人口,要認清人口與資源的優勢和劣勢對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并以此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首要考慮因素。
二是在地理第二課堂和地理調查中注重可持續發展內容。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設計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查找相關資料,讓學生進行討論或者推選代表發言,直接參加到活動中,結合課堂所講授的內容,效果會更好。在地理野外參觀、訪問、觀察、調查中,組織學生參觀了解生態農業模式,突出可持續發展的內容。例如:珠江三角洲有基塘農業模式;海南島有多層多年生熱帶經濟植物群落模式;江南地區有稻田水旱輪作系統模式和低洼地的深溝高床生產系統模式;“三北”風沙地區的防護林網系統模式;北京南郊的大興縣有試驗性生態農業模式;以及各種充分利用廢物、廢料的食物鏈系統模式等等,都是可持續農業的形式或雛型。各地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有選擇地參觀調查,使學生增加可持續發展的感性知識。
三是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在地理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在思想上潛移默化,逐漸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在頭腦中深化和升華。進而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美德。
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作為群體將會對21世紀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和作用。這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將可持續發展教育進行好,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職責。
【可持續發展與地理教學】相關文章:
淺析初中地理教學與可持續發展教育08-20
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08-17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教學設計08-17
可持續發展戰略教學反思08-25
地理興趣的培養與地理教學08-17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08-17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08-17
稅收與可持續發展08-08
可持續發展教育課堂教學設計08-18
地理教學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