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可持續發展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1、對青少年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全民戰略。全民參與的程度,將直接決定持續發展所能達到的實現程度。目前,我國青少年和兒童占全國人口的57.5%,他們是未來的決策者和建設者,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沒有廣大青少年的廣泛參與,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當前,我國正加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以滿足全國各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對青少年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因此,必須從現在開始,對青少年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以適立當前及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2、可持續發展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眾多學科,具有復雜層次的巨大工程。其核心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即人地關系。其主要內容不外乎:人口可持續發展、資源可持續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同時以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交叉學科。細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主要內容,正好是地理科學的研究主題,也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要內容。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充分綜合考慮自然、人文因素。一切環境問題、發展問題,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區域才能得到合理解決。這又正是地理學研究的傳統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見,地理學與持續發展關系極為密切。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中學地理教育,比其它任何一門學科都更具備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資格。所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就成為中學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中學地理教育要義不容辭的把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主要內容。教育學生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協調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既要考慮局部利益,又要樹立全球意識;既要顧及當代的需求,還要照顧后代的生存與發展;既要追求眼前效益,還必須具備可持續發展觀點。使他們在未來的各項活動中,能夠具有較高的素質,自覺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穩定的關系。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取得經濟效益;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中學地理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要內容
中學地理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要以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和中學地理教材為依據。現行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和教材中,就蘊含著豐富的可持續發展的內容。而新的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更豐富具體、更系統完整。下面以新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中高中一年級必修課程為例,談談中學地理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
(1)資源可持續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新大綱第一至四單元,分別講授以人類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陸地環境。著重揭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資源可持續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觀點。
(2)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新大綱第五至八單元,講述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居住地、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人類的旅游活動等。討論人類活動(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探討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
(3)人類面臨的全球問題。新大綱第九單元,通過介紹全球性及我國面臨的人口、糧食、資源、環境等問題及其嚴重后果,提高學生對于環境問題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使他們懂得由于人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產生了上述問題,造成了不可持續發展。
(4)可持續發展專題研究。第十單元可持續發展問題。專題研究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原則和實施策略。使得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既是對前九個單元的歸納和總結,又可以喚起他們乃至全球人們的共同努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可持續發展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旋律】相關文章:
淺析初中地理教學與可持續發展教育08-20
可持續發展與教育的使命08-17
可持續發展與教育的使命08-11
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德育08-17
教育討論 - 試析“可持續發展教育”08-17
淺談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愉快教育08-18
中學地理必須注重素質教育論文08-15
青春的主旋律作文02-18
中學地理教案02-11
論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08-15